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昆虫知识》2009,(3):414-414
陕西蝴蝶学专家寿建新日前向媒体透露,经过研究人员的精心饲养,19只中国秦岭地区独有的周氏虎凤蝶成功羽化。这一人工成功繁育出周氏虎凤蝶的成果为研究周氏虎凤蝶的生态、习性、特点及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2.
Simulium (Simulium) liubaense, sp. nov.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female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Liuba,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his species is assigned to the variegotum-group of the subgenus Simulium,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S. (S.) jingfui Cai and An, 2008, S. (S.) taiwanicum Takaoka, 1979, S. (S.) hackeri Edwards 1928, S. (S.) chamlongi Takaoka and Suzuki, 1984. However it is clearly differentiated from them by the structure of cibarium, genital fork, genital plate, paraproct and cercus of the female. All the specimens are kept in the Medical Entomology Collection Gallery,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相似文献   
153.
周洪建  王静爱  岳耀杰  李睿 《生态学报》2009,29(9):4847-4856
基于陕西省1998~2005年SPOTVEG NDVI月数据和月降水序列的相关性分析,构建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C-NDVI)剔除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空间格局.主要结论:①陕西省NDVI和降水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呈现出北高南低中间最低的空间格局,与所处气候带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异有关;② 1998~2005年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北部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年增长率在2.1%~4.1%,其驱动力主要是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工程中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性措施;中部平原区水浇地、城镇用地集中分布,表现出水浇地区人为活动对植被变化基本无影响,而城镇用地扩展区导致植被退化;中北部、南部林地分布区地形坡度大、降水量相对丰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表现为植被退化,可能是经济林、用材林的周期性采伐所致.研究可为区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和调整生态建设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4.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仓鼠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西蓝田是我国晚中新世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中的灞河期即根据该地区灞河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1997至2001年度的中芬合作在灞河组发现大量的新层位与化石标本。连续的地层剖面与大量的化石资料为进一步认识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灞河组发现的仓鼠可以归入两个属:微仓鼠Nannocricetus和科氏仓鼠Kowalskia。微仓鼠的分布时限较长,从灞河组的底部到中上部层位,古地磁研究指示其年代为10.2~8 Ma。根据形态特征与测量数据,发现的微仓鼠标本被归入同一种Nannocricetus primitivus。其主要特征有:个体很小;m1的下前边尖在中度或重度磨蚀的标本上呈单尖,metalophulidⅠ存在,但metalophulidⅡ缺如;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很退化。与Nannocricetus mongolicus相比,m1的下前边尖更少分开,且在唇侧有向后延伸的弱脊,下前小脊很弱或缺失,m2的舌侧前边尖较发育,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次尖较发育且缺失后尖。推测Nannocricetus primitivus是N.mongolicus的直接祖先类型,向后者转换的时间大约发生在7~8 Ma。根据新的化石材料重新修订了微仓鼠的属征:个体很小的仓鼠;上臼齿的中脊与下臼齿的下中脊完全缺失或极不发育;m1下前边尖呈单尖或较少分开;m2的下次尖靠舌侧,使得m2的后部较窄,m2中原谷向前延伸不太远;M3很退化。科氏仓鼠的标本很少,仅发现在剖面的上部,其时代稍早于8 Ma,与云南禄丰的年代大致相当,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纪录之一。推测科氏仓鼠在8 Ma前从欧洲迁移至中国。  相似文献   
155.
雒昆利 《古生物学报》2001,40(3):371-387
陕西韩城寒武系出露良好,化石丰富,从下寒武统上部至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底部平行不整合覆盖厚约20m的霍山组石英砂岩之上。本区寒武 系主要以紫色和黄色泥页岩、泥灰岩、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张夏组主要以鲕状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三叶虫主要有Changqingia chalcon,Changqingia luia sp.nov.,Manchuriella macar,Lianglangshania hueir ensis,Crepicephalia convexus,Eilura quadrata,Eilura(?)hanchengensis sp.nov.,Anmocarella chinensis,Dorypyge pergranosa,Dorypyge richthofeni,Liopeishania lubrica,Liopeishania marginata和Damesella paronai等。三山子组以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在底部的白云质灰岩中产三叶虫Blackwelderia sp.,Damesops convexus和Cyclolorenzella acalle等,其中、上部未采到化石。  相似文献   
156.
陕西省环尾春蜓属一新种(蜻蜓目:春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自陕西省汉中市郊的环尾春蜓属1新种:汉中环尾春蜓Lamelligomphus hanzhongensis,sp.nov.,。模式标本存放于山西大学。  相似文献   
157.
太白山区23种中草药抗氧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DPPH法对太白山区常见23种中草药乙醇提取液进行了抗氧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赤芍和贯叶连翘的抗氧活性最强,银杏叶、葛根、窝儿七、越橘果、红窝儿七、独叶草的抗氧活性较强。在浓度为4mg(干重)ml时,上述中草药对DPPH自由基抑制率达80%以上,其中窝儿七、赤芍、贯叶连翘、越橘果的提取液稀释5倍后仍表现出较强的抗氧活性,而赤芍和贯叶连翘的浸提液稀释10倍后(0.4mg(干重)/mL),抑制率仍分别高达67.5%和77.1%。  相似文献   
158.
第四纪响蜥(Tinosaurus)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北美种的某些特征,因此建立一新种Tinosaurus luo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59.
张勇  龚大洁 《四川动物》2022,(2):223-232
本文基于前人对陕西省两栖爬行类基础调查文献的总结,重新整理、修订了陕西省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并分析了区系分布特征。截至2021年6月底,记录陕西两栖动物2目9科20属28种,爬行动物2目15科34属57种,比《陕西省脊椎动物名录》记录的两栖动物(26种)删除或修订了11种,爬行动物(51种)删除或修订了13种,增补了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9种。中国特有种3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20种。动物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15种(17.65%),东洋界51种(60.00%),广布种19种(22.35%);分布型以南中国型为主(38种),东洋型次之(14种),古北型最少(2种)。生态类型以水栖-流溪型和陆栖型为主(共65种)。在动物地理省级区划中,秦岭南坡山地省物种数最多(82.35%),秦岭北坡山地省次之(52.94%),陕北沙漠省最少(11.76%)。本文通过整理并修订陕西省两栖爬行类物种与分布名录,旨为后续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0.
王永奇  盛岩  刘文华  李斐然  唐婕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15,35(15):4986-4992
林麝是濒危资源动物,林麝驯养是保育濒危林麝资源及可持续利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基于对2001至2012年间的陕西凤县林麝驯养的监测和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陕西凤县的林麝驯养在近10余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县共有150余个麝场,麝场数呈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33%,但其平均驯养规模无明显增长,平均存栏种群仅为16.38头。凤县的驯养麝种群总体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22%,目前存栏种群已达3712头。区分性别和年龄,各亚群的增长均呈指数式增长,幼年麝的增长率(30.30%)高于成年麝(27.16%),雄麝的增长率(28.30%)高于雌麝(27.78%)。在2001至2012年间,幼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2.64±3.15)%,n=12)和成年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0.85±2.585)%,n=10)均显著偏雌(P0.01),但幼麝、成年麝种群间的性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2005年及2010—2012年间,幼麝(0.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31.91%,亚成体麝(1.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21.11%,成麝(2.5—12.5岁龄)比例为42.72%,老年麝(13.5岁龄及以上)仅占种群的4.26%。合并年龄分析,育龄前个体(幼麝和亚成体麝)的平均比例为53.02%,表明凤县驯养林麝属快速增长种群,其增长潜力较大。在林麝驯养实践中,管理部门可制定准入制度或适当重组现有麝场,促进较大的驯养种群构建,并建立通畅的麝香交易渠道,控制林麝种源的过热交易,以利于林麝驯养种群的性比平衡及可持续的繁育、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