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椎管内麻醉对肛肠手术术中及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到2020年12月共收治的100例肛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30例,B组30例,C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阿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其中A组患者阿芬太尼剂量为1 μg/kg,B组为5 μg/kg,C组为10 μg/kg,对比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三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手术1 h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和每搏变异度(SVV)变化情况,术后1 h、术后2 h、术后3 h和术后6 h的VAS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和尿潴留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发现,A组患者优良率为80.00%,B组患者优良率为100.00%,C组患者优良率为100.00%,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麻醉前三组患者的SVV、SVI、CI、MAP、HR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三组患者SVV、CI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三组患者的SVI、MAP、HR对比差异显著,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手术1 h后,三组患者的SVV、SVI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CI、MAP、HR对比差异显著,C组高于于A组和B组(P<0.05);通过对比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发现,三组患者术后6 h的 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h、术后2 h、术后3 h三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差异显著,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C组患者嗜睡、恶心呕吐、肛门下坠感等术后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A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 μg/kg与10 μg/kg阿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椎管内麻醉对肛肠手术患者均具有非常好的麻醉效果,但是应用剂量为10 μg/kg阿芬太尼符合罗哌卡因能够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应激反应,而且术后具有一定的阵痛效果,安全性好,且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尿储留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估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阿泰宁)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经胃镜及尿素-14 C呼气试验检查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四联疗法,疗程2周。观察组患者在标准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疗程2周。停药1个月后复查尿素-14 C呼气试验,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88.18%)明显高于对照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18%)低于对照组(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3.
目的: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干预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借助8一Is叩和MDA这两个检测指标衡量阿托伐他汀的抗氧化能力。方法:设立对照组的同时分组给予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干预,再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最后提取细胞培养上清液,分别以ELISA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8-Isop和MDA的含量。结果:阿托伐他汀对8-Isop和MDA的产生有影响,且有浓度依赖性的趋势;抑制8-Isop和抑制MDA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4.
阿托伐他汀防鼠颈动脉再狭窄与血清VEGF相关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防再狭窄效应与促内皮生长作用最强的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浓度的相关性。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后两组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造模,损伤前及1周后分别测VEGF血清浓度,4周后观察再狭窄程度。结果:(1)模型组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1周后VEGF血清浓度均显著升高,其中阿托伐他汀干预组VEGF增幅高于模型组;(2)阿托伐他汀干预组VEGF增幅与再狭窄程度呈线性负相关。结论:他汀类药物防治再狭窄的机制可能涉及促泌VEGF从而加速内皮修复。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压力超负荷型心肌肥厚的作用,并探讨其对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通过不完全结扎大鼠腹主动脉构建心肌肥厚模型,A为假手术组,B为单纯手术组,C为卡托普利组(50mg/kgod),D组为瑞舒伐他汀小剂量组(2 mg/kgod),E为瑞舒伐他汀大剂量组(4 mg/kgod),各组动物术前一周始灌胃给予相应药物直至术后4周,A、B纽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第5周末,测定各组大鼠血压和心脏质量指教;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左室心肌组织中TGF-β1mRNA和TGF-β1蛋白表达.结果:术后4周各组动物血压和HMI较A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而C、D、E组较B组有显著下降(P<0.01或P<0.05);同时各治疗组左室心肌组织中TGF-β1 mRNA和TGF-β1蛋白表达较B组有显著下降(P<0.01),且C组抑制表达较D、E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的缓解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且作用类似卡托普利,其可能通过降低左室心肌TGF-β1表达,影响TGF-β信号转导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白介素-6(IL-6)、P-选择素(Ps)的影响及对无复流的防治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组、阿托伐他汀2组及假手术组,每组8只.分组干预:阿托伐他汀1组予10mg.kg-1,冠脉结扎前12h喂药1次;阿托伐他汀2组予5mg.kg1.d-1,每日喂药1次,共3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组、阿托伐他汀2组均冠状动脉结扎240min,再灌注120min,分别建立AMI再灌注模型.各组于AMI前5 min、AMI后240min和再灌注后120min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心肌Ps的变化,最终进行心肌无复流及梗死范围的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1组及2组在兔AMI再灌注后血清IL-6水平均降低(P<0.05-0.01):阿托伐他汀1组及2组在复流区及无复流区的Ps表达均明显减弱(P<0.01);而血清IL-6、心肌Ps在阿托伐他汀1组及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1组及2组中,无复流范围分别为(47.01±6.89)%及(44.52±4.2))%(P>0.05).与对照组(85.67±4.94)%相比均降低(P<0.01)结论:炎症反应可能是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机制之一;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清IL-6、心肌Ps水平,具有抗炎作用,从而防治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7.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与养分积累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M  Wang SL  Zhang WD  Wang QK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674-1680
基于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30多年的定位观测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及其分配格局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轮伐期和收获强度对养分输入/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龄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的主要因子,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和养分贮量差异显著,二者对生物量与养分积累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37.1%和40.3%.随林龄增长,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向树干分配比例增大,而向树叶分配比例减小;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速率分别在17a和13a时达到最大值,即养分积累先于生物量积累达到最大值;在3~20a,杉木人工林生产单位干物质所需的营养元素量随着林龄增大持续快速下降,20a之后渐趋平稳,即养分的利用效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不同收获预案分析显示,延长轮伐期、降低利用强度可以减少养分输出.若仅收获树干,轮伐期从28a延长至56a,收获的生物量减少31.57%,但林分N、P、K、Ca、Mg输出分别减少42.02%、58.93%、27.70%、31.07%和45.26%.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并探讨性别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80例):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8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C组与常规治疗D组,其中常规治疗组采用硝酸甘油、血管紧张与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疗程12周.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HDL-C、LDL-C和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①三个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中患者的TG、TC、HDL-C、LDL-C和hs-CRP分子的浓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剂量为4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整体疗效相对最好,P<0.05;②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趋势;③在45-55岁这个年龄阶段,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同年龄阶段的男性患者,P<0.05;④在老年患者中,大剂量的阿伐他汀的安全性明显低于中小剂量组.结论:中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9.
在大鼠动情前期促黄体生成激素峰形成前后测定了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变化、下丘脑正中隆起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及弓状核区雌、孕激素受体密度改变和弓状核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动情前期14小时时血清雌激素水平开始升高(P<005),于16小时时达高峰。此时弓状核雌激素受体密度降低(P<005),孕激素受体密度增加(P<005),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减少(P<005)。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与血清雌激素及正中隆起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呈负相关(P值分别小于001及005),与弓状核雌激素受体密度变化呈正相关(P<001)。提示弓状核的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在此过程中可能受雌激素及其受体调控,下丘脑β内啡肽合成减少可能参与了排卵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90.
木防己属植物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木防己属植物中发现的吗啡碱类、阿扑菲碱类、苯甲基异喹啉碱类、异喹啉酮类、原小蘖碱类、刺桐碱烷类及其它结构类型共90余个生物碱成分进行了简要综述,同时探讨了它们在该属植物中的分布、生物活性、结构类型及其民间医疗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