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蕨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显微观察技术对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蕨孢子黄褐色,四面体形,具三裂缝,接种后3~7 d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成原叶体,成熟原叶体雌雄异株或同株。(2)蕨颈卵器产生于生长点下方的表面细胞(颈卵器原始细胞),该细胞经2次分裂形成3层细胞,其上层和下层细胞发育为颈卵器壁细胞,中间细胞为初生细胞,它经2次不等分裂产生3个细胞,分别为卵细胞、腹沟细胞和颈沟细胞;刚产生时,此3个细胞紧贴颈卵器壁,细胞质内液泡较多,随着发育,卵细胞和腹沟细胞之间产生了分离腔,但二者通过孔区相连,在卵细胞上表面可观察到卵膜;此后,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逐渐退化,颈卵器壁细胞内具有黑色颗粒物质。连续切片观察发现,成熟卵细胞上表面中央具有受精孔。卵发生的细节尚需超微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98例TBSA大于35%的烧伤病人创面联合应用磺胺嘧啶银混悬液联合银锌霜的疗效.方法:以同期76例应用碘伏的病人作为对照,两组病人的平均年龄、烧伤面积、Ⅲ度面积无显著差别,用药方式均以半暴露为主.结果:磺胺嘧啶银混悬液联合银锌霜组能显著增加细菌转阴率,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植皮手术次数,缩短愈合时间.结论:磺胺嘧啶银混悬液联合银锌霜较碘伏能显著增加抗感染能力,有利于肉芽创面形成,为自行愈合或再次手术打下良好基础,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3.
不同粒度羧甲基壳聚糖基复合抗菌剂抑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增加固体制剂的水溶性以及考查研磨后其抗菌性能的变化,制备了低银含量和低噻苯咪唑含量的羧甲基壳聚糖银噻苯咪唑(Ag—CMCTS-TBZ)复合抗菌剂,通过研磨和粒度分级将其分成C1(150—74μm)、C2(74—45m)和C3(-45μm)三种制剂,采用粒度分析、紫外、红外光谱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低含量银、噻苯咪唑的Ag—C/VICIS—TB均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其溶解度都大于0.4%,其0.2%(w/v)的抗菌水溶液中的表观粒度在13—250nm之间;但在研磨分级之后,三种制剂中分子间的络合或者氢键键合状况发生了变化,而且导致其抗菌性能发生改变;其中C1对E.coli和S.aureus有较强的抑制,而其抑制A.niger的能力较弱;C3抗菌活性最低,对E.coli,S.aureus,C.albicans和A.niger的MIC值皆〉1000mg/L;Q的抗菌效果则介于其间。  相似文献   
104.
黄庆阳  肖自添  常缨 《植物研究》2006,26(3):266-269
研究了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 (L.)Schott)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单裂缝。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丝状体2~9个细胞长,有明显顶端细胞,可形成多细胞的广阔板状片状体;片状体顶端分生组织继续分裂,发育为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毛状体数量丰富,均为单细胞;颈卵器和精子器几乎同时形成,较小;成熟原叶体倒卵状心脏形。该配子体表现为进化性状。  相似文献   
105.
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蕨藻红素影响大豆下胚轴插条不定根形成的研究表明: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的形成,其最适浓度为0.5μmol·L^-1,最适处理时间为2d。0.5μmol·L^-1蕨藻红素处理大豆插条后,不定根诱导阶段(0~24h)的POD、CAT、IAAox活性较低;而不定根形成生长阶段(24~72h)的CAT和IAAox活性较高,POD活性低于未作处理的。试验推测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形成的生理基础可能与其影响POD、CAT和IAAox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6.
长尾山雀是山雀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小类群,全世界共有7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留鸟;与山雀家族其他成员的明显区别在于:腹部没有黑色的纵带。它们尾长而体形娇小,尽管没有冠羽,但头顶的羽毛丰满、蓬松,看起来就像是戴着一顶"帽子"。我国常见的有4种,即:银喉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银脸长尾山雀、黑眉长尾山雀。  相似文献   
107.
银叶竹芋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银叶竹芋(Ctenanthe setosa‘Greystar’)。2材料类别当年生茎节。3培养条件芽诱导培养基:(1)MS+BA1mg·L-1(单位下同)+NAA0.1;(2)继代增殖培养基MS+BA6+NAA0.05;(3)生根培养基MS+NAA0.5。以上培养基均附加3%蔗糖(生根培养基中为2%)、0.6%琼脂。pH5.8,培养温度(26±1)℃,每天光照12h,光强40μmol·m-2·s-1。4生长与分化情况4.1无菌材料的获得取当年生茎节,除去根状物,自来水冲洗表面20min。将茎节切成约2cm的小段,每段一芽,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的酒精浸泡30s,再置于0.1%升汞溶液(加1~2滴吐温20)中消毒10min,然后用无…  相似文献   
108.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研究,报道越南、老挝两地凤尾蕨属Pteris 7个新记载的物种,它们分别是P.argyraea、四川凤尾蕨P.sichuanensis、两广凤尾蕨P.maclurei、 单叶凤尾蕨P.pseudopellucida、 有刺凤尾蕨P.setuloso-costulata、 琼南凤尾蕨P.morii、 栗轴凤尾蕨P.wangiana.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凤尾蕨属5种植物孢子体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探讨该属植物的形态和亲缘关系,为凤尾蕨属的系统分类提供新的资料和依据.结果显示,该属5种植物的基本气孔类型为腋下细胞型和极细胞型;叶脉类型为无网眼的羽状分离型;副叶脉呈一回分叉平行分布;5种植物的维管束木质部多为单柱型管状中柱,也有部分双柱型网状中柱,管状分子中均有导管分子存在,仅在蜈蚣蕨和银脉凤尾蕨中发现管胞,其中井栏边草无纹孔膜残余.研究表明,蜈蚣蕨和银脉凤尾蕨较为原始,井栏边草、溪边凤尾蕨、紫轴凤尾蕨关系更近,也更为进化.  相似文献   
110.
鄱阳湖及邻近水系银鲴的种群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10 ~2011年采自鄱阳湖及邻近水系(赣江和洞庭湖)的7个地理种群的228例银鲴样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和线粒体Cyt b数据,研究了银鲴种群的分化情况.主成分分析显示,银鲴地理种群间已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尤其是赣江种群与其他种群间形态差异显著,能够明显区分.判别分析显示各地理种群间判别率较高,尤其是赣江种群高达100%.综合形态分析结果,银鲴各地理种群间形态差异明显.分子分析中,获得长度为1131 bp的Cyt b基因部分序列,共检测到107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0.96471 ~ 0.99310),核苷酸多样性均较低(0.00419~0.00560).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银鲴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地理种群内,地理种群间分化程度很低,相互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结合形态和分子分析结果,认为银鲴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差异主要是其对特定环境适应的结果,而不是遗传分化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