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8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92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正>孟山都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抗麦草畏大豆和抗麦草畏抗草铵膦棉花近日获得了美国农业部批准。孟山都公司即将推行抗麦草畏抗农达二代两种复合性状的大豆产品和抗麦草畏、抗草铵膦、抗农达和抗虫四种复合性状的棉花产品的商业化,新的杂草管理解  相似文献   
992.
记述了草蛉科Chrysopidae叉草蛉属Dichochrysa 3新种.1窄带叉草蛉,新种Dichochrysa angustivittata sp.nov.正模♂,江西上饶,1978-05-30,杨集昆采(存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新种与Dichochrysa kiangsuensis(Navas,1934)相似,但后者颜面无斑,胸背两侧黄褐色,前翅所有的横脉黑褐色,雄性外生殖器也与新种有较大差异.2脊背叉草蛉,新种Dichochrysa carinata sp.nov.正模♂,陕西宁陕火地塘,1 580 m,1998-07-14,袁德成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新种与其相似种Dichochrysa prasina(Burmeister,1839)的差别:后者触角之间具中斑,颊斑小;胸背淡绿色,具浅褐色斑点;径横脉、Rs脉的基部及分支脉的部分或全部以及阶脉都为黑色;雄性外生殖器与新种较为相似,但在殖弧叶两侧端部的宽窄、殖弧梁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区别.3芒康叉草蛉,新种Dichochrysa mangkangensis sp.nov.正模♂,西藏芒康盐井,1976-06-05,韩寅恒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新种与Dichochrysa yuxianensis(Bian et Li,1992)相似,但后者颜面有2对角下斑,颚唇须黑褐色,前胸背板绿色;伪阳茎、内突和殖下片也与新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93.
INTRODUC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as in other types of muscle,an increase in intracellular Ca2 is the immediate triggerfor contraction, which ultimately determines vascular toneand peripheral resistance. In the past 12 years, investiga-tors have …  相似文献   
994.
金鱼藻+菹草+穗花狐尾藻群落是洪湖生物量最大的沉水植被类型,在不同的地段存在较大的变化,种类组成复杂,金鱼藻和菹草在不同有季节交替成为群落的优势种。水流是影响不同种群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从水面到水底,植被郁闭度逐步降低。各种对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联结关系,水流作用及各有关种营养繁殖体的散布方式使得某些种对的生物量分布在一定时期出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5.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金火 《生态学杂志》2005,24(8):980-984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如何在多元化目标主导下寻求退耕还林政策的合理模式,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简要介绍区域概况,评价退耕还林(草)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生态保护型和生态经济型模式缺乏社区利益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但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以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析退耕还林(草)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政策、交通、接待设施等旅游开发的影响因子,提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旅游开发的阶段及任务,并构建了该区域旅游开发的分区框架。  相似文献   
996.
糙隐子草草原3个放牧演替阶段的种间联结对比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间联结分析是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的一种有效方法.应用方差检验法和基于2×2列联表的分析手段对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草原的重度放牧、过度放牧和极度放牧3个放牧演替阶段的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逆行演替进程,群落主要植物总体的种间联结由显著的正关联过渡到无关联;2)在过牧阶段,生活型、生长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十分相近的白花黄芪(Astragarus galactite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和阿氏旋花(Convolvulus ammanii)相互构成的种对正关联极显著.此结果为种对正关联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3)同一种对的联结性质(正关联或负关联)或关联程度因演替阶段不同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太湖全湖64个采样点的数据,分析了各水色因子及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在全湖间的差异最大,其变化范围为1.67~159.94μg.L-1,均方差为41.03μg.L-1,在梅梁湾、竺山湖、夹浦港和小梅口附近湖区,叶绿素a浓度较高且空间变化明显,等值线在这些湖区密集分布;悬浮物浓度变化次之,其含量在6.47~143.47mg.L-1之间变化,均方差为31.63mg.L-1,其在大浦港和小梅口入湖口附近湖区的空间变化明显,等值线分布密集;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系数在全湖变化较小,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真光层深度受悬浮物和叶绿素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悬浮物相反.  相似文献   
998.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增氮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var.mitis L.)和陆稻(Oryza sativa L.)相互作用的调节.结果表明:在单种条件下,无芒稗的菌根侵染率增加,陆稻的菌根侵染率降低;无AMF和接种AMF处理陆稻的生物量分别提高13.48%和42.35%,总磷吸收分别提高2.55%和4.07%,总氮吸收分别提高62.09%和30.35%;无芒稗的生物量分别提高15.65%和20.24%,总磷吸收分别提高4.06%和3.88%,总氮吸收分别提高30.35%和15.10%.在混种条件下,无芒稗的菌根侵染率增加,而陆稻无显著变化;无AMF和接种AMF的无芒稗与陆稻的生物量比值降低,总氮吸收比值无显著变化,无AMF处理的总磷吸收比值增加,而接种AMF处理降低.表明增氮条件下AMF提高了无芒稗对陆稻的竞争.  相似文献   
999.
通过人工去雄授粉和田间隔行种植试验,研究了抗草丁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中的bar基因和EPSPS基因向野芥菜(B. juncea var. gracilis)流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人工授粉的情况下,以野芥菜为母本,分别以两种转基因油菜为父本,亲和性指数都很高,达13以上,与野芥菜自交或开放授粉条件下的亲和性指数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两种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亲和性较好。经两次除草剂筛选,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对相应的除草剂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性,且经PCR检测扩增出了各自的特异性条带,说明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都携带了相应的抗性基因。F1的适合度研究表明,两种F1种子萌发率和母本都没有明显差异,营养生长明显好于母本。但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明显下降,携带抗草丁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2.4%和0.59粒,携带抗草甘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5.1%和0.58粒。经两次除草剂筛选和PCR检测,表明野芥菜和抗草丁膦油菜或与抗草甘膦油菜田间隔行种植分别能产生0.02%和0.014%的携带抗性基因的F1杂种。以上结果表明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具有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且barEPSPS基因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类似,但对其可能引起的环境后果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因其强抗逆性而迅速蔓延,成为有害杂草.拟研究其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酶学性质,为探讨该植物的抗逆机理和入侵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空心莲子草经乙烯利处理后,其叶片蛋白质提取液在4℃经40~60%饱和硫酸铵溶液沉淀,SephadexG-75洗脱后得几丁质酶液.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几丁质酶最适反应pH为5.7左右,在pH4.0~8.0均表现稳定,当pH小于4.0和大于8.0时酶活力丧失50%以上,在pH2.0和10.0时没有活力;在30℃-80℃范围内,酶均具较高活性,最适反应温度为70℃左右,温度高于80℃后,酶稳定性下降;当底物浓度小于1.25%时,酶活力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底物浓度大于1.25%浓度时,活力增加的趋势减缓.结果提示:也许空心莲子草的强抗逆性是因为其几丁质酶具较高的温度耐受性和较大的pH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