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4 毫秒
91.
贵州葡萄属野生种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野生葡萄种间和种内不同单株间的光合特性差异,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7种野生葡萄25个单株的光合参数.结果表明:野生葡萄种间光合特性差异明显,美丽葡萄净光合速率最高,其次是刺葡萄,腺枝葡萄的净光合速率最低.野生葡萄种内不同单株间的光合指标多样性丰富,单株间光合特性差异最大的是葛藟葡萄;种内不同单株间原产地气候条件相似,其光合特性差异较小,而原产地气候差异大的单株光合特性差异也大;野生葡萄的光合速率调控机制多样,非气孔因素调控在野生葡萄种群内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92.
本研究选取黄麻属(Corchorus)2个栽培品种及其4个野生类型和3个野生近缘种为材料,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黄麻属供试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均为2n=14。核型公式分别为:宽叶长果(长果黄麻栽培种)2n=2x=14=14m(4SAT);南阳野生长果(长果黄麻野生类型)2n=2x=14=14m(2SAT);坦桑尼亚野生长果(长果黄麻野生类型)2n=2x=14=2M+12m;闽麻5号(圆果黄麻栽培种)2n=2x=14=12m+2sm;爱店野生圆果(圆果黄麻野生类型)2n=2x=14=14m ;廉江野生圆果(圆果黄麻野生类型) 2n=2x=14=4M+10m;假黄麻(黄麻属野生近缘种)2n=2x=14=2M+12m;假长果(黄麻属野生近缘种)2n=2x=14=2M+12m;甜麻(黄麻属野生近缘种)2n=2x=14=14m。其中除了宽叶长果核型分类为1B外,其他的都为1A型。本文还讨论了黄麻野生近缘种甜麻的分类学地位。  相似文献   
93.
黑斑羚粪便中碳同位素揭示的食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数据(δ13C)分析了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混食性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食性变化,验证了两个假说,即有蹄类食性变化是由生境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相对配比导致;降雨控制有蹄类生态。结果表明:黑斑羚的食性涵盖了精食者-粗食者采食谱系,且食性中木本与草本比例在不同月间、季节、年度和区域间存在很大变化。栖息于开放性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原中的黑斑羚通常采食比生境中更高比例的草本,但在时间尺度上并不恒定。在克鲁格北部的一个区域(Punda Maria) ,黑斑羚采食的草本比克鲁格国家公园中其它任何区域都多。与其它生境相比,在河边的黑斑羚采食草本数量更少,尤其是在食性空间变化更为明显的旱季。因此,我们的数据不支持有蹄类食性组成变化是由生境中木本与草本比例不同造成的假说,食性与降雨量间也无明显的关系。我们的结果支持草本中蛋白含量增加引起黑斑羚采食比例的增加这一模型。粪便中氮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很小,揭示在可利用食物中,无论木本还是草本,黑斑羚进行选择采食以保证最好的食物质量。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更具体的食物选择和可利用性最适采食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这种生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94.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花卉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花卉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内有52科68属88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1属13种;被子植物41科57属75种,并对其基本组成、多样性等进行分析。根据本区珍稀野生花卉的现状与特点,划分出生活类型,提出园林配置方式,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5.
三种文心兰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心兰(Oncidium)是兰科文心兰属植物的总称,其花多而美丽,为重要的切花花卉,与卡特兰(Cattleya)、蝴蝶兰(Phalaenopsis)和石斛兰(Dendrobium)一起被列为世界四大观赏洋兰(陈心启和吉占和1998)。在文心兰400多个野生种中,  相似文献   
96.
周起超  周飞  廖明军  赵以军  程凯 《生态学报》2010,30(7):1868-1874
研究了1株野生宿主藻对UV-B损伤的噬藻体PP的光修复率,结果显示该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显著高于实验室培养的坑形席藻(Phormidium foveolarumIU427)和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 boryanum IU594)。不同理化条件(光质、光强、水温)下该野生宿主对经UV-B损伤的噬藻体PP光修复情况,结果表明: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与UV-A强度、可见光强度、水温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光所驱动的光修复能力明显高于UV-A所驱动的光修复,且修复率会在可见光强达到160μE.m-.2s-1时接近饱和。说明,自然条件下浅水湖泊中可见光介导的宿主光修复作用占主导地位,由于受水温和透明度的双重影响,野生宿主在秋季的修复能力最强,而在冬季的修复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97.
实地调查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生活习性、利用价值及现状。结果表明,小溪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81科171属519种及变种。蔷薇科、菊科等10科植物含有10种以上的植物,为该区的优势类群。对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40种植物的生活型及供观赏的主要特征、花(果)期、生境、其他用途等进行了扼要描述。就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和保护野生观赏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8.
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调查及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进行调查,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有野生百合资源14个种和3个变种即野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brownii)、百合(L.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viridulum Baker)、宜昌百合(L. leucanthum (Baker) Baker)、渥丹(L. concolor Salisb. var. concolo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 sb. var. pulchellum (Fisch.)Regel)、滇百合(L. baberianum Coll.et Hemsl)、大理百合(L.taliense Franch.)、药百合(L.speciosum Thunb. var. gloriosoides Baker)、湖北百合(L.henryi Baker)、南川百合(L. rosthornii Diels)、宝兴百合(L. duchartrei Franch.)、山丹(L. pumilum DC.)、川百合(L. davidii Duchartre)、条叶百合(L. callosum Sieb. et Zucc.)、乳头百合(L. papilliferum Franch.)、绿花百合(L. fargesii Franch.)和卷丹(L. tigrinum Ker Gawler)。对野生百合在长江中游地区分布现状、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为百合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同时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
书评     
长白山的野生观赏植物色泽艳丽、风姿绰约、香馨四溢,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一笔巨大的财富和珍贵的遗产,是重要园林观赏植物的种质源。她们有的扎根在悬崖峭壁之上,有的密藏于莽莽的林海之中,有的分布在江河溪流两岸,有的盛开于田野阡陌之间……这里既有本地区的特有植物如:长白松、长白耧斗菜、朝鲜崖柏、白山罂粟、长白金莲花等,又有华北区系的植物如:天女木兰、短果杜鹃、大字杜鹃、照白杜鹃、玉玲花等,还有北极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植物如:牛皮杜鹃、松毛翠、宽叶仙女木、偃松、西伯利亚刺柏等;可以说:整个长白山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一个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王国”。  相似文献   
100.
野生鸟类对禽流感爆发与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富民  赵德龙 《生物学通报》2006,41(1):1-3,F0003
2003—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亚洲、欧洲多个国家大范围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将视线集中在候鸟身上。结合最近疫情,文章对野生鸟类在禽流感爆发和传播中的作用予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