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神经外科ICU住院患者42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VRE感染患者在感染前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并分别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VRE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结果:420例ICU住院患者中,VRE感染者58例,占13.81%。VRE感染患者在感染前应用的抗生素以三代头孢最多,占37.93%,以四代头孢最少,占6.90%。由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住院时间≥14 d、留置尿管≥14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以及附近存在VRE感染者均为VRE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VRE感染患者在感染前应用的抗生素以三代头孢最多,ICU住院时间14 d、留置尿管14 d、GCS评分8分以及附近存在VRE感染者均为VRE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合理应用抗生素,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VRE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汀对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大鼠肝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手术造成胆总管梗阻并注射细菌内毒素造成ACST模型,造模48 h后处死,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分别进行假手术(SN组)、ACST造模手术(ACST组)、ACST造模手术+乌司他汀治疗,依据乌司他汀浓度分为低(20000 U/kg·d)(ASCT-L组)、中(40000 U/kg·d)(ASCT-M组)、高(80000 U/kg·d)(ASCT-H组)三组,采集血液进行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采集部分肝组织进行组织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并分析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SN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TB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TB和ALT水平随剂量增加而明显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大鼠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IL-6和TNF-α水平随剂量增加而降低,IL-10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升高,不同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T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N组,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汀治疗ACST大鼠疗效显著,对肝屏障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治疗效果与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其机制及合适的给药剂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李洁  张勇  许文波 《病毒学报》2018,34(2):277-284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传染病,通常夏秋季高发于幼儿和儿童;若患儿并发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受累等临床症状称为重症HFMD。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脑炎和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罕见的神经或循环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引起HFMD最常见的病原是肠道病毒A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而EV-A71是引起重症HFMD的主要病原体。EV-A71导致的重症HFMD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减少EV-A71流行范围和预防EV-A71重症HFMD非常重要。EV-A71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重症HFMD发生的措施;中国已经批准了三个厂家的灭活EV-A71疫苗上市并已开展适龄儿童接种,以期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重症HFMD,但这种疫苗不能预防其它肠道病毒如CV-A16,CV-A6和CV-A10等引起的HFMD。据文献报道,小分子抑制剂芦平曲韦可以通过阻止EV-A71的3C pro蛋白活性来抑制EV-A71复制;小干扰RNA和单克隆抗体也可抑制EV-A71复制。研制EV-A71和CVA16双价灭活疫苗是防控HFMD的策略之一,而小分子抑制剂、小干扰RNA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应用等也是临床防治HFMD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及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MDRAb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遂宁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197例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将111例MDRAb感染者作为病例组,86例非MDRAb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人口学资料、感染前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将病例组分为病死组与存活组,分析其病死危险因素。结果 MDRAb检出率为56.3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ICU停留时间、使用抗生素7d、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创通气和胃管插管可能是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抗生素7d(OR=2.338,95%CI:1.252~4.368)、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OR=3.703,95%CI:1.665~8.234)、有创通气(OR=4.356,95%CI:1.695~11.192)是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血红蛋白量、昏迷可能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5.185,95%CI:2.012~13.361)、血红蛋白量(OR=0.976,95%CI:0.957~0.996)和昏迷(OR=4.061,95%CI:1.517~10.873)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使用抗生素7d、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创通气是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血红蛋白量、昏迷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2)监测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45例重症监护室(ICU)重症病人行PICCO2监测,并进行相关观察及护理。结果 45例病人使用PICCO2监测的平均时间为(144.35±68.57)h,7例抢救无效死亡,4例自动出院,均未出现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加强重症病人PICCO2监测的护理,有利于滴定式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8.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group A 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sackievirus A 16,CV-A16)。EV-A71感染易引发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而CV-A16感染所致的症状普遍较轻,且CV-A16容易引发重复感染,但目前其中的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EV-A71与CV-A16感染正常人呼吸道上皮细胞16HBE后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Ι)产生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发现EV-A71感染后TLR3、TLR7、RIG-I、MDA5、MAVS、MyD88、IRF3、IRF7、IFNα和IFNβ的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了显著性地上调,而在CV-A16感染后仅MDA5显著性上调;TLR3和IRF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性地下降,而其它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地变化。此外,病毒滴度和病毒拷贝数的检测结果显示,CV-A16在16HBE上的复制效率明显高于EV-A71。上述结果提示我们EV-A71和CV-A16感染16HBE对其IFN-I产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完全不一样,且CV-A16更容易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本研究为EV-A71和CV-A16引起的临床症状差异的机理研究以及CV-A16重复感染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9.
正别嘌醇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减少尿酸的产生,降低血尿酸水平,是临床常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的药物。据报道约0.4%使用别嘌醇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主要不良反应有皮疹、胃肠道反应、发热、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重症药疹的类型较多,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常见有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以及剥脱型皮炎型[2]。若治疗护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后果。2015年8  相似文献   
110.
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继发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的临床病因和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临床标本,常规分离培养细菌,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利用WHONET 5.6软件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结果 造成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主要危险因素有中央静脉插管、应用广谱抗生素、严重的基础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入住ICU时间等;检出的71例阳性标本以下呼吸道为主,占87.3%,其次为血液和尿液,分别占5.6%和2.8%;药敏试验表明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万古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利福平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0%、15.5%、16.9%和18.3%,对三种含酶抑制剂的耐药率均<30.0%,其余抗菌药物除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外,均>85.0%。结论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引发的医院感染已日益严重,该菌对临床常用的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及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高度耐药,临床应加强耐药性监测,防止医院感染,治疗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首选万古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利福平和含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