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献溥  何妙光  谢以锦   《广西植物》1984,(4):351-354
<正> 管理的保护区一般是指在一些生物地理省内已无典型的原生植被地段,但在一些人为干扰较轻的地方,植被保存较好,或者即使是由次生植被所组成,但稍作管理即可恢复类似原生的植被和有代表性的动物区系的地段所建立的保护区。像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地的许多次生林区域,都迫切需要建立这类保护区,使其能恢复原来的植被面貌,繁殖  相似文献   
32.
陈伯仲  徐乃良   《广西植物》1982,(1):45-46
<正>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能源已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就烧柴而言,在农村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据统计,全世界依靠烧柴提供能源的约有十五亿人口。我国广大农村和部分城镇的烹调能源,目前几乎靠烧柴,加上农村各种加工业,如烧砖瓦、烧石灰、炒茶、烤烟、酿酒和食品等,烧柴数量就更大。所以烧柴是基本的能源问题之一,笔  相似文献   
33.
用森林演替模型BKPF研究黑龙江省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上森林演替在未来50年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增加的反应得出:伊春地区采伐迹地演替50年后红松和硬阔叶树的数量增加,落叶松、山杨与白桦减少;林分密度略有降低;林分生产力增加约7%~28%;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增加15%~24%;叶面积指数增加约5%~8%.气候变化有利于采伐迹地阔叶红松林恢复.  相似文献   
34.
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5,自引:10,他引:45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沈阳市243km^2范围的树木进行每木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Arc View3.2平台上建立了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该信息系统分析了沈阳市土地利用及树木分布的格局、树种构成、树木密度、树高、胸径、健康状况等反映城市森林结构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2001年沈阳市有树136种,1 914 500株树木,森林覆盖率为9.77%,25种主要树木占树木总数的84.78%,胸径小于0.25m(一类胸径)和大于0.5m(三类胸径)的树木占82.8%;幼龄树27%、中龄树58%、老龄树15%;84%的树木健康状况为中等以上,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计算表明,沈阳市城市森林每年生态效益折合经济价值为2.65千万美元。  相似文献   
35.
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保工程实施后,为了促进次生林向原始阔叶红松林恢复,不采红松只采伐阔叶树种的经营方式在长白山地区被广泛应用,部分林区陷入可采伐资源匮乏的困境。为了探究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针对红松(蓄积)比例不同的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利用林木材积生长方程与保留系数模型,模拟了预设经营方案下林分总蓄积量与可采蓄积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禁止采伐红松的经营方式下,红松(蓄积)比例较高的次生林将无法达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次生林的经营方案需要根据林分中红松(蓄积)比例不同而区别制定:对于红松蓄积低于40%的次生林,推荐不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40a周期的经营方案;对于红松蓄积高于40%的次生林,推荐可以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30a周期的经营方案。另外,可采蓄积量的恢复期比总蓄积量的恢复期更长,以可采蓄积恢复期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采伐周期,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6.
桦木林(Betula spp.)是我国原始冷杉林(Abies spp.)皆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之一,为揭示其发育过程中地表苔藓组成与多样性差异,评估其自然恢复状况,我们选择了四川省金川县507林场地形条件基本一致的3个桦木林地以及1个原始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地,调查了地表苔藓层结构和物种组成.结果显示:(1)桦木林的地表苔藓植物盖度低于原始林,不同年龄的桦木林之间其盖度没有差异(P>0.05),但优势种的组成差异及物种替代明显;(2)桦木林地表苔藓物种丰富度较原始林高,不同年龄相比,9年生和22年生较42年生桦木林地表苔藓种类丰富;(3)未郁闭桦木林(9年生)与郁闭林(22年生和42年生)间的地表苔藓物种组成相似程度(相似性系数为0.24-0.29)低于它与原始林间的相似程度(0.51);22年生和42年生桦木林间地表苔藓物种组成相似程度(相似性系数为0.50)高于它们与原始林间的相似性程度(0.13-0.24),在自然恢复过程中,桦木林与原始林下地表苔藓共有种数量逐渐减少,相似程度降低.原始林下35种地表苔藓植物中只有25种存在于迹地桦木林地.上述分析表明:迹地上自然恢复9-42年的桦木林下地表苔藓多样性虽然较云杉人工林高,但仅保存约70%的原始林下种类,而约有29%的敏感苔藓种类无法通过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得以保育或恢复.  相似文献   
37.
2011年和2012年的冬季在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方法,调查了森林采伐对梅花鹿冬季生境选择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梅花鹿冬季在采伐迹地和非采伐区生境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采伐迹地,梅花鹿多在植被密度适中或稠密、覆盖度适中或较高、海拔200 m以上的生境活动;在非采伐区,梅花鹿多在植被高度低于1 m、植被密度适中、海拔400 m以上的生境活动。森林采伐后第3年梅花鹿的活动利用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38.
矩阵模型在森林择伐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矩阵模型预测未干扰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初期密度和直径分布林分300年的动态生长过程,比较12种不同采伐方案(最小采伐直径分别为70、60、50、40cm,采伐周期分别为10、20、30年)经过300年采伐保留林分的密度、断面积和林分收获量。结果表明,无论初始状态如何,未干扰林分经过约200多年后变化趋于平稳,径阶结构、断面积均能达到近似相等的稳定状态;采伐以最小采伐直径60cm、采伐周期20年较适宜。得出了不同采伐方案的收获量及保留林分各因子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9.
森林不仅调节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而且对流域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森林流域通过林冠层截留、地被物层过滤、土壤入渗以及河岸植被缓冲带等环节,对降雨径流中的泥沙、有机物、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过滤、吸收和净化,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回顾了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对小流域水文化学循环的影响研究,尤其是森林经营活动如采伐等对流域的河流水温、悬移质泥沙含量、溶解养分等方面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森林采伐方式不同河流水温受影响程度不同;溶解养分与森林采伐的方式、地点及采伐流域的类型密切相关.特别指出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森林流域水质保护中的重要性,它的存在可以维持河流水温、有效防止和降低地表径流中携带的泥沙、污染物、有机质等进入河流,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目前,我国在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化学循环影响领域的研究还主要侧重于森林减少泥沙效应方面,在森林的水质保护效应方面,多数的报道都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各要素(如林冠、地被物、森林土壤等)对大气降水化学物质输入的影响,而对小流域尺度森林植被变化(如采伐)对水文化学循环影响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还很少.  相似文献   
40.
择伐对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春雨  张春雨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17,37(20):6668-6678
科学的森林经营能够优化林分结构,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择伐作为森林经营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对森林结构以及群落动态的影响一直未有定论,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更加全面的数据对择伐及伐后林分特征的变化进行长期监测。根据森林大样地建立规范,2010年在吉林蛟河建立了42hm~2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2011年冬季截取部分面积进行择伐经营,以经营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变量描述采伐活动并分析择伐前后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结合2015年的二次调查数据,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对照样地为参照,比较林分水平和物种水平上死亡率、更新率的差异,并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究择伐活动对个体径向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营样地的择伐强度为5.4%,受采伐干扰影响较大的物种主要包括色木槭、白牛槭、裂叶榆、胡桃楸、千金榆、水曲柳以及紫椴,采伐主要集中于林冠层树种,亚林层和灌木层个体很少涉及。择伐前后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等并未发生明显改变。5年间,经营样地和对照样地的林分密度都降低,对比对照样地,经营样地的死亡率较低,但其更新状况并未优于对照样地。从胸高断面积来看,经营样地整体的年平均生长量高于对照样地,表明择伐导致的稀疏对个体生长和存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将采伐强度纳入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中分析发现,胸径始终是影响个体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树木个体之间的非对称竞争;采伐所涉及到的7个主要树种的年平均生长量均高于对照样地,但仅有紫椴的径向生长表现出对采伐干扰的显著响应。综合来看,低强度择伐对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较小,不同物种的径向生长对择伐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