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氯化镧对玉米根切段钾离子外渗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氯化镧对玉米(Zea mays L.)“京早8号”根切段细胞膜透性及质子分泌的影响,并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钾离子外渗过程的变化。氯化镧处理可降低外渗液的电导率及K~ 和糖的外渗量,使质子分泌活动增强。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玉米根切段K~ 外渗过程的结果表明:(1)应用于K~ 吸收研究的数学模型也能适应于K~ 外渗的研究;(2)在LaCl_3和(或)CaCl_2存在的条件下,最大吸收速度(V_(max))升高,而米氏常数(K_m)没有变化;(3)在LaCl_3和(或)CaCl_2存在的条件下,K~ 外渗量降低是由于最大吸收速度(V_(max))升高所致。  相似文献   
22.
为探究施钾对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积累、抗氧化能力及差异代谢物的影响,该研究以兰州百合鳞茎为试材,通过固定氮素(N)和磷素(P)用量,设置不同钾(K)浓度处理,即K_(0)(不施肥)、K_(1)(447.6 mg·L^(-1))、K_(2)(671.4 mg·L^(-1))、K_(3)(895.2 mg·L^(-1)),采用福林-肖卡法、溴甲酚绿比色法、香草醛比色法、DPPH法、铜离子还原能力(CUPRAC)法测定不同K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采用LC-MS法分析多酚类物质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为兰州百合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K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K_(0)相比,K_(1)、K_(2)、K_(3)均能促进鳞茎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其中以K_(2)(671.4 mg·L^(-1))效果最佳。(2)相关性分析表明,兰州百合鳞茎多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指标呈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51~0.959。(3)K_(0)、K_(2)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存在89种多酚类及相关化合物,其中52种相对含量显著上调,37种相对含量显著下调,且显著富集到黄酮类及苯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通路上。研究认为,兰州百合的最佳施钾量(671.4 mg·L^(-1))能有效促进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3.
应用细胞工程技术选育四倍体龙牙百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二倍体龙牙百合鳞片为外植体,培养在添加2,4D,6-BA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不定牙与小鳞茎分化,建立了二倍体的体细胞无性系。用浓度0.02%~0.05%的秋水仙碱或再加2%~4%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处理二倍体小鳞茎、鳞片与愈伤组织均诱导出变异试管苗,通过多代筛选与增殖培养首次获得了变异苗无性系,选育出同源四倍体龙牙百合,其染色体数目为48(2n=4x=48)。同源四倍体苗粗壮,叶片宽而厚,小鳞茎增殖速度快,小鳞茎所含核酸、蛋白质、氨基酸、淀粉、脂肪、ATP及维生素B2的量均高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24.
释百合科(广义)分类的沿革及对我国今后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图阐明近60年来一些作者对广义百合科所作的重大变革。广义百合科分类的变革不能不涉及其近缘科的分类,因此我们以Engler&Prantl(1930)的Liliiflorae目中的族作为基本单位,列表以明Hutchinson(1934)、Dahlgren et al.(1985,包括G.Dahlgren,989)、Takhtajan(1987)和Thorne(1992)各系统所作不同的处理。作者对Hutchinson的观点和其采用的分类特征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因为他可能是对广义百合科作重大变革的第一个作者,而对Dahlgen et al.、Takhtajan和Thorne系统的介绍则较为简略。本文还讨论了科级范围大小的利弊,不同意有些作者仅仅将亚科或卫星类群都提升为科的作法。假如这种提升之后仍如原先的科保留于同一类群之中,而不作系统上的改变,则意义不大。 本文对Hutchinson、Takhtajan和Dahlgren et al.(1985)的单子叶植物起源的假说也作了介绍。虽然Dahlgren et al.的见解未被大多数作者所接受,但他们的方法论值得注意。基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共性,他们假设出一个臆想的分类群,从这个臆想的分类群演进到一个单子叶植物祖先只需经过最少的步段。这样的一个单子叶植物祖先现在是不存在的,但最接近它的是现存的Trichopus(隶Trichopodaceae,Dioscordales)。Trichopus肯定不是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之间的一个直接联系的纽带,但它有许多特征可以在Annonales(隶lianae超目)中找到。因此,他们认为Dioscoreales是最不特化的单子叶植物,把它作为百合超目的第一个目,置于单子叶植物系统的最前位置。本文作者最后对今后我国开展广义百合科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以选择一些分布于北半球类群,如Lilium,Monocharis,Paris等等,作广泛研究(可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三个层次进行)最为现实,因为对它们取材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25.
采用经典测量和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龙牙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 Baker)3个地方品种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研究。植株形态分析结果显示:‘江西’龙牙的株高、开花口径、种球重量和周长、中外层鳞片重量和长度以及鳞片扦插产生小鳞茎数等指标均显著大于‘大叶’龙牙和‘平头’龙牙;‘大叶’龙牙的叶片最长,均值为14.54 cm。花粉、叶表皮气孔及鳞片淀粉粒的微形态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江西’龙牙的花粉粒径最大,均值达111.76 μm;‘平头’龙牙的叶表皮气孔最长,气孔密度也最大(约47.6个/mm2);‘大叶’龙牙的淀粉粒径最大,均值为47.61 μm;‘江西’龙牙的淀粉粒大小分布更集中,差异性小。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龙牙百合3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4,为二倍体,其中‘江西’龙牙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AT)+6sm(2SAT)+12st(4SAT)+4t;‘平头’龙牙核型公式为2n=2x=24=4m+8sm+10st(4SAT)+2t;‘大叶’龙牙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AT)+6sm+14st(4SAT)+2t,三者核型均为3B型。  相似文献   
26.
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采用5—doxyl stearic acid作为自旋标记物,新设计的镶嵌JPM和胆固醇的卵壳膜作为实验模型膜,进行Azone类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主要作用机理研究.实验证实上述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模型膜.由于Azone透皮剂的作用,增大膜中类脂和自旋标记物的脂肪长链的运动速率,即增强类脂的流动性,使得类脂的序参数值减小,从而证实了前人有关角质化细胞间的类脂相是药物穿透角质层的主要通道的假设.为进一步探讨透皮剂对天然皮肤的作用,采用裸鼠皮肤角质层作为实验模型膜,得到与上述实验相符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
数字图像处理法确定林带疏透度随机误差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在分析以数字图像处理为测定法确定林带疏透度误差来源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随机误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带整体疏透度的机误方差小于其冠部和干部的较大者;所研究的各类型林带各部位疏透度随机误差均遵从正态分布;林带整体疏透度随机误差的分布与树种和带内配置无关;北京杨、双阳快杨和其它类杂交杨的矩形或品字形配置林带各自冠部与干部疏透度机误方差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乡土杨林带干部的显著大于冠部的。本文还分别各类型林带的各部位确定了由林带疏透度测定值估计其总体实际值的随机误差限,并讨论了在测定林带疏透度过程中据该误差限计算样本量和划定测定范围的应用意义。最后总结提出:以增加测定同一林带不同样段像片数限定随机误差,通过模型计算订正疏透度测定值中的投影误差和影缩误差确定林带疏透度是建立完善的“数字图像处理法确定林带疏透度”新方法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8.
随着杂交稻种子老化过程中活力的下降,膜透性增加。用水分平衡法及10%PEG6000溶液处理后,人工和自然老化的杂交稻种子活力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9.
毛百合繁殖生物学研究——Ⅰ 毛百合的自然生长与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产于东北地区的毛百合进行了自然状况下的生长与繁殖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生境下毛百合的生长发育有三种类型,即生长旺盛类型;可完成生活史,但生长受到一定限制类型;不能完成生活史,只能营养生长类型。 在毛百合完成其生活史的转化中光是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在全光的46.6%的生境中毛百合尚能大部向成株转化,并开花结果完成生活史,而在相对光照为15.6%的林下,毛百合转化为成株的概率很少。 由于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毛百合具有两种繁殖对策,一是在全光下或不低于相对光照的46%的生境下,有性与无性繁殖同时进行;而在低于相对光照的15%以下时,除个别光强处外,毛百合主要以鳞茎繁殖和生长,一旦林地受干扰后,则马上开花结实,营有性繁殖。  相似文献   
30.
从细叶百合的鳞茎中克隆出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合成蛋白基因(LpPEX7),该基因ORF全长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LpPEX7蛋白序列包含6个WD40保守结构域,通过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LpPEX7与其他植物的PEX7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LpPEX7基因在细叶百合种子,叶片和鳞茎中的表达量比较高,在根和花中表达量比较低,在H2O2,NaCl,NaHCO3不同逆境处理条件下,LpPEX7基因的表达量都发生了改变。在盐碱和氧化胁迫处理下,LpPEX7过表达拟南芥株系种子的萌发要早于野生型种子的萌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LpPEX7基因与盐碱、氧化逆境有一定的应答关系,为细叶百合的耐盐碱性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