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H.Q.Wu)W.D.Xu)、白杄(P.meyeri Rehd.et Wils.)、红皮云杉(P.koraiensis Nakai)3种云杉属植物为材料,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用白杄和红皮云杉基因组DNA分别作探针与沙地云杉中期染色体进行杂交,分析3种云杉的亲缘关系,旨在进一步探讨沙地云杉的起源。结果表明:(1)3种云杉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核型类型为1A,大部分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白杄和红皮云杉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为57.78%、57.64%,小于沙地云杉(58.75%)。(2)以白杄基因组DNA为探针时,在沙地云杉14条染色体上有明显杂交信号,信号位点主要位于着丝粒区、次缢痕处和短臂部位;以红皮云杉DNA为探针时,12条染色体上有明显杂交信号,主要位于着丝粒区、次缢痕处和长臂上,杂交信号分布范围和强度明显弱于白杄。研究认为,沙地云杉与白杄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红皮云杉较远,该研究首次阐明沙地云杉非起源于白杄和红皮云杉的种间杂交。  相似文献   
112.
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璐  杨海军  李昆  李玲  南晓飞  张振兴 《生态学报》2018,38(13):4834-4842
源头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区域,对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我国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薄弱,对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季节动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采用野外原位定量取样的方法,力图阐释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共计采集底栖动物90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纲9目38科。其中,水生昆虫85属,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明显,底栖动物密度及多样性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并在冬季达到最低值。(2)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优势,其次为撕食者、捕食者和刮食者,滤食者相对丰度最低。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季节动态不一致,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整体表现为秋季最高。(3)水温、凋落叶分布和流速是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本研究可为长白山源头溪流后续相关研究及长白山松花江水系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参考。  相似文献   
113.
朱新玉  刘洁  贺振  吴东辉 《生态学报》2018,38(20):7242-7253
为阐明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轮作种植模式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营养结构的影响,2015年5月至9月间,利用陷阱法对连续13年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定位试验站三种耕作方式(免耕、垄作、秋翻)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动物1002只,隶属于3纲11目29科37个类群,凹唇蚁、玉米毛蚁和直角通缘步甲为优势类群。免耕(NT,no tillage)有利于增加蜘蛛类群密度,垄作(RT,ridge tillage)和秋翻(MP,mould board plough)显著增加了玉米毛蚁密度。耕作方式仅对群落密度有显著影响显著影响(P0.05),而大豆不同生育阶段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特征(P0.05; P0.001)。长期玉米大豆轮作种植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功能群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所占比例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NT、RT)更有利于捕食性和植食性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常规耕作(MP)则是杂食性动物占据优势,明显呈现对不稳定环境的适应。大豆不同生育期,各功能群的个体数与类群数的动态变化不尽一致,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免耕轮作对维持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内部物种间的关系及其营养结构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和轮作种植模式相结合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114.
中药铁皮石斛品种资源及商品归属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铁皮石斛在传统分类中属草石斛类,民间将黑节草、霍山石斛、细茎石斛都称为铁皮石斛,笔者认为铁皮石斛单列为数种功能相似植物的类群更有商品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5.
我国家居蜚蠊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涛  刘嘉蓉  刘勇  童骁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6):347-349
从我国不同地区的147头家居蜚蠊中分离获得562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其优势菌群属于埃希氏菌属、芽抱杆菌属、短杆菌属共422株菌,占总菌数的75.09%;其次为沙雷氏菌属、假单胞菌属共85株,占总数的15.12%;其他8个属仅43株菌,占总数的9.25%。比较了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及它们的体表、体腔、中肠和粪便所携带的细菌类群和数量,其结果有很大差异。该文讨论了蜚蠊细菌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6.
采用网捕法和徒手捕捉法对中川机场及其周边生境中的昆虫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究中川机场及其周边生境昆虫群落组成。结果表明:采集到的昆虫分属于9目56科,其中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为优势类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机场控制区与混合类型生境中的昆虫群落组成相似,农田与水库区生境中的昆虫群落组成相似。  相似文献   
117.
转基因通过基因漂移可以渐渗到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由此而导致的环境风险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生物安全问题.有3个关键因素可以决定环境风险的程度:特定空间距离的转基因漂移频率,转基因在野生近缘种中的表达水平,以及转基因为野生近缘种群体带来的适合度效应.本文将根据现有研究结果,从上述3方面对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杂草稻和野生稻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可以通过空间隔离或其他方法使其降低到可忽略的水平.在共同分布的环境中,栽培稻基因(包括转基因)向杂草稻和野生稻的漂移不可避免.尽管抗虫转基因(Bt或Bt/CpTI)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中可以正常表达,但由于在低虫压环境中,抗虫转基因不会明显改变野生近缘种的适合度,抗虫转基因漂移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十分有限.因此对基因漂移而言,抗虫转基因栽培稻的商品化种植应该比较安全.然而,抗除草剂转基因渐渗到杂草稻或野生稻会改变群体的适合度,可能会引起不可预测的环境后果.  相似文献   
118.
广西杜鹃花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沛祥   《广西植物》1983,(3):177-187
<正> 1.广西杜鹃 新种 图1 (映山红亚属,映山红组) 灌木,高2米;小枝纤细,被平贴铁锈色糙伏毛,后浙无毛。与紫花杜鹃 Rh.mar iae Hance有近缘,但叶薄革质,侧脉在背面部份隐晦,花冠无斑点,裂片长圆形,有凸尖,雄蕊常4枚,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19.
庄文颖   《微生物学通报》1991,18(1):53-55
  相似文献   
120.
中国赫坎按蚊类群的六种按蚊的杂交和染色体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告了赫坎按蚊类群中的中华按蚊(ASS)、长浮按蚊(ACF)、嗜人按蚊(AAP)、大窄按蚊(ADZ)、小宽按蚊(AXK)以及四川的八代按蚊(AYS)与辽宁的AYL品系的杂交和唾腺染色体的观察。结果表明,中华按蚊和长浮按蚊,嗜人按蚊和大窄按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长浮按蚊和大窄按蚊可能不是独立的物种:小宽按蚊和四川的八代按蚊不存在生殖隔离;小宽按蚊和辽宁的AYL品系以及AYL品系和四川的八代按蚊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AYL品系可能为新种,而小宽按蚊新种能否成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