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2篇
  免费   729篇
  国内免费   1595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个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性实验是一种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复杂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一节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成功实践,分析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过程,探讨了适用于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实施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要素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晚花突变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遗传背景同为Wassilewskija(Ws-2)的7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晚花突变体(CS2235、CS2238、CS2239、CS2240、CS2246、CS2248和CS6208)为材料,通过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氧化胁迫实验,发现晚花突变体的耐旱、耐盐和耐氧化性都较野生型(wildtype,WT)强。对叶片失水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测定结果也表明,晚花突变体的保水能力和SOD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SOD活性与耐氧化性、耐旱性、耐盐性之间呈正相关,耐旱性和耐盐性随耐氧化性增强而增强。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晚花突变体的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艾怀森 《动物学研究》2007,28(6):633-633
2003年至今,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在进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时发现,在高黎贡山南段,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44′35″—98°46′20″,北纬24°50′49″—24°58′35″之间,有野生林猬种群。该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681m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杜鹃苔藓矮林之中,以昆虫为主食。在其人工饲养中,  相似文献   
994.
方舟子 《生命世界》2005,(9):102-105
现代生物学之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英国什鲁斯伯里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和父亲罗伯特·达尔文(Robert Darwin,1766—1848)都是很成功的医生,积累了大笔财产。很巧的是,伊拉兹马斯·达尔文是进化论先驱,  相似文献   
995.
5-羟色胺和胃动素在狗小肠移行性复合运动调控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Yang CM  Zhou L  Zhang H  Hao W 《生理学报》1998,50(4):431-438
应用慢性植入小肠腔外应力传感器记录清醒狗小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在颈外静脉和支配10 ̄15cm肠段的空肠动脉内分别放置-硅胶管以备灌流药物的取血样品用。本研究观察了静脉和动脉注射药物对小肠MMC的影响及MMC不同时相血浆5-羟色胺(5-HT)和胃动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MMC不同时相血浆5-HT和胃动素浓度呈周期性变化,5-HT峰值在胃动素峰值之前出现。血浆5-HT浓度在MMCⅡ相后  相似文献   
996.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主要借助于性信息素通讯完成雌雄识别,实现交配和种群繁衍。关于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化学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重心,研究结果有助于开发和改进棉铃虫防治的性引诱剂。本文将对棉铃虫雄虫感受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棉铃虫及其他相关昆虫的性信息素感受的分子和神经机理提供参考。棉铃虫雌虫性信息素腺体合成和释放多种长链、饱和或非饱和的脂肪醛和醇等化合物,其中Z11-16:Ald为主要性信息素成分,Z9-16∶Ald和Z9-14∶Ald为次要性信息素成分,不同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明显增强对雄性棉铃虫的引诱效果,而化合物Z11-16∶OH和高剂量的Z9-14∶Ald对性信息素引诱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相应地,雄性棉铃虫触角上A, B和C 3种类型的毛形感器能够感受这些信息化合物。A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受体OR13感受Z11-16∶Ald,B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OR14b感受Z9-14∶Ald,C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OR6和OR16感受Z9-16∶Ald, Z9-14∶Ald, Z11-16:Ac和Z11-16∶OH。受体的表达位置和功能与不同类型毛形感器的电生理反应特性相一致。钙离子成像证明在棉铃虫触角叶内的3个扩大型神经纤维球接受这些气味信息,其中神经纤维球云状体接受Z11-16∶Ald,背中间后侧纤维球接受Z9-16∶Ald,背中间前侧纤维球接受Z9-14∶Ald, Z11-16∶Ac和Z11-16∶OH。这些研究成果在感器、受体和脑中枢水平上揭示了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的机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需要深入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1)进一步鉴定相关性信息素受体的功能和定位;(2)深入研究脑内嗅觉高级中枢对性信息素信息的处理和整合神经机制;(3)明确棉铃虫性信息素感受受到寄主植物、光周期、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及机制。  相似文献   
997.
含羞草(Mimosa pudica L.)一向以对震击的异常敏感以及能将刺激迅速的传递著称。含羞草从18世纪尾由它的原产地南美洲介绍到旧大陆以后,一直就被植物学者们所注意,而认为是研究高等植物对刺激的感受、传递与反应的绝好材料。经过一百多年来许多人的研究,关于含羞草对刺激的感受与传递,大致可说有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是印度植物生理学家  相似文献   
998.
1.本学报为半年刊,专载有关实验生物学的创作性论文和记录研究成果的简报。2.本报文字以中文(语体文)为主,可附其外文摘要(暂以俄、英、法、德四国文字为限)。3.所有稿件均须经编辑委员会送请专家审查,并经编辑委员会校阅通过后,始交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报文责全由作者自负,但来稿经审查后,认为内容须加以整理时,得寄回作者自行修改后,再行刊登,不登之稿妥为寄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是冷藏海产鱼类的特定腐败菌。研究群体感应信号AI-2/Lux S对鱼源S.baltica生物被膜和致腐的调控作用。【方法】扩增SB11分离株的lux S基因,用自杀性质粒构建lux S基因缺失株,通过结晶紫染色、珠涡流法、显微镜观察和HPLC,比较分析野生株与缺失株△lux S在4°C和28°C下生物被膜形成、粘附能力、泳动性和致腐产物的差异。【结果】S.baltica SB11中扩增获得lux 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ux S蛋白由169个氨基酸构成,含有保守的His-Thr-Leu-Glu-His(HTLEH)模体和关键氨基酸位点,蛋白三维空间结构与其他细菌相似。与野生株相比,△lux S缺失株上清荧光信号散失,但不影响生长,生物被膜形成期和成熟期的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株,在4°C培养96 h和28°C培养24 h被膜分别减少20.1%和27.9%。缺失株在不锈钢片的粘附能力明显减弱,其中在4°C培养72 h和28°C培养24 h后的粘附量比野生株分别减少6.48%和6.57%。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野生株能快速粘附于玻璃片,聚集形成大量生物被膜,而△lux S仅形成平坦稀疏的被膜,粘附细菌降低,CLSM证实野生株和△lux S的成熟被膜厚度分别为68.95μm和36.44μm。并且,△lux S株在4°C和28°C下泳动性均显著强于野生株。然而,野生株和△lux S株三甲胺和腐胺积累无差异。【结论】鱼源S.baltica中Lux S蛋白保守,AI-2/Lux S参与被膜、粘附能力及泳动性等多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调控作用,然而不是该菌致腐能力的功能性群体感应信号。  相似文献   
1000.
黄河下游平原非农植物多样性拆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训令  汤茜  梁国付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16,36(14):4395-4405
非农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是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景观非农生境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将有助于可持续农业景观构建措施的科学提出。在黄河下游平原典型农业景观中采用栅格分区的方式布设样点(共54个),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各样点内的林地、树篱、田间道路和沟渠等主要非农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加性分配的方法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的组成特征。结果显示:(1)各非农生境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2)偶见种从数量上构成了各非农生境中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体,而常见种则行使着群落优势种和构建者的角色。(3)总体上,β多样性在各空间尺度中均对总物种丰富度具有重要贡献。(4)常见种和偶见种中物种组成格局存在显著差异:常见种的物种丰富度主要由α多样性贡献,而β多样性则贡献了偶见种的绝大部分。简言之,β多样性对区内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意义重大,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类别的出现对总物种丰富度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各生境中较高的样点间β多样性(β样点)意味着在看似均质化的农业景观背景中依然具有较高的区域差异;景观组成和构型的变化将对农业景观中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且对偶见种的影响更甚。未来,应从景观和区域等更大尺度上,基于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综合考虑及可持续农业景观的建立来探讨农业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权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