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寡肽N-末端α-羰酰及喹喔啉衍生物和荧光在碘化钾、乙二醇、盐酸胍和氯化钠溶液中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一级结构寡肽的羰酰荧光物的碘化钾淬灭过程彼此有差异.在不同浓度的乙二醇和盐酸胍溶液中,第三位氨基酸残基的种类和构型不同的寡肽羰酰衍生物的荧光变化亦有不同.乙二醇引起羰酰甘氨寡肽荧先发射峰位红移.丙氨寡肽的发射峰位蓝移;并且不同链长的甘氨短肽及丙氨短肽羰酰衍生物在不同浓度的乙二醇或盐酸胍溶液中各自的荧光变化有差异,但这种差异随肽链的延长逐渐减小.以上结果提示:尽管(含有2-6个氨基酸残基的)寡肽在溶液中难以形成二级结构,但它们的空间构象可能不是随机的;寡肽链越长,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自然保护地政策的生态成效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和治理。以三江源地区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考察了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特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刻画了自然保护地政策生态成效在自然保护地内外的空间差异性,结合最小二乘法和实地调研结果探究了保护地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政策实施以来,三江源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越来越明显,未利用地转化为生态地类是促进生态提升的最主要的用地变化类型。集中连片分布的大型保护地生态成效明显,而分布零散且靠近行政边界的小型保护地生态成效相对较小;尽管保护地生态成效优于非保护地,但保护地与周围地区的生态提升具有同步性。保护地政策通过在保护地内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显著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时通过采取限牧禁牧、引导转业转产等措施减轻了农牧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未来应推动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公园和周边区域的一体化保护和联动治理,帮助农牧民进一步拓宽生计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外源DNA和Bt基因导入棉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外源DNA和Bt基因导入棉花的分子育种原理、方法,以及在棉花品种改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就棉花分子育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何若天  覃伟   《广西植物》1997,17(1):89-93
与幼叶组织相比,酶法新鲜分离的甘蔗和烟草幼叶原生质体内的RNA、DNA及总核酸含量均降低。其原因可能是刚游离的原生质体内酸性和碱性RNA酶与DNA酶等活性提高所致。甘蔗叶原生质体内的核酸降低量和RNA酶与DNA酶活性的增加程度均高于烟草。随用作渗透压稳定剂的甘露醇浓度增加,甘蔗和烟草叶原生质体的RNA酶和DNA酶活性均相应提高。其中以甘蔗叶原生质体的核酸酶活性增加水平较明显。在细胞壁降解产物的作用下,除了甘蔗原生质体内的RNA酶活性略被促进外,其DNA酶和烟草叶原生质体内的核酸酶均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甘蔗细平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贻昌  李文凤 《昆虫学报》1995,38(3):317-323
甘蔗细平象Trockorhopalus humeralis Chevrolat是云南甘蔗上的一种毁灭性地下害虫,以幼虫和成虫在地下蔗头内为害,为害期8-10个月。据1989年调查,受害蔗每亩损失500-3000kg,严重的无收。此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蔗头内越冬,有喜湿性,不能飞翔,主要通过沟河流水传播。在河川坝地,沙壤土中虫口较多;宿根年限越长的甘蔗受害越重。建议蔗稻轮作;缩短甘蔗宿根年限;早春翻挖有虫蔗蔸烧毁;结合新植蔗下种,宿根蔗松蔸培土施用甲基异柳磷或铁灭克等颗粒杀虫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甘蔗抗逆细胞系选择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脯氨酸类似物羟脯氨酸(Hyp)的生长抑制作用,筛选出抗Hyp的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细胞变异系R932。抗性系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超常积累(×3.2)。而且其体内脯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γ-谷氨酸激酶对脯氨酸的反馈抑制较不敏感。R932抗PEG和低温能力较供体加强。实验结果表明γ-谷氨酸激酶特性的变化可能导致细胞内脯氨酸的过量积累,脯氨酸的过量积累有利于植物细胞对抗恶劣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非酶促转氨过程中测定生成甘氨酸的量,计算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是一种方便、节省经费和快速的方法,该方法的应用不受蛋白分子量大小的限制。非酶促转氨的另一产物2-羰化氨基酸可作为制备各种喹喔啉衍生物的原料。苯丙氨酸非酶促形成的苯丙酮酸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3-苯基-2-羰基喹喔啉。该产物在363nm具有荧光发色性质。胰岛素及不同一级结构的短肽2-羰酰衍生物和2-喹喔啉衍生物的荧光在盐酸胍和不同PH训的变化各  相似文献   
18.
甘蔗组织培养育苗的培养基代用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倩华  罗紫娟  吴佳德   《广西植物》1983,(2):127-132
<正> 引言 几年来,我区甘蔗组织培养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现在组织苗已大面积用于生产,加速了良种推广,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然而,组织苗如按常规方法培养,所用的药品特别是琼脂,激素和蔗糖的价格比较高,为寻求成本低、效果好的代用品,特于1980年进行试验,本文报导这一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优良品种桂糖42号(GT42)为研究材料, 分别于未伸长期(9-10叶龄以前) (Ls1)、伸长初期(12-13叶龄) (Ls2)和伸长盛期(15-16叶龄) (Ls3)取甘蔗第2片真叶(自顶部起)对应的节间组织, 测定其赤霉素(GA)、生长素(IAA)、油菜素甾醇(BR)、细胞分裂素(CTK)、乙烯(ETH)和脱落酸(ABA)的含量, 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GA20氧化酶基因(GA20-Oxidase1)、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和DELLA蛋白编码基因(GAI)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 在甘蔗伸长期间, GA和IA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CTK和ABA含量呈下降趋势, ETH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BR含量则变化不明显; GA20-Oxidase1GID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 而GAI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 这与相关植物激素的变化基本一致。综上, 甘蔗节间伸长过程主要与GA和IAA相关, 其次为CTK和ABA, 而ETH受到IAA的调控影响节间伸长; 植物激素间通过相互作用调控GA20-Oxidase1GID1GAI的表达, 影响GA含量和GA的信号转导过程, 进而影响甘蔗节间的伸长。该研究揭示了甘蔗节间伸长过程中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和信号转导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及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表达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基因的转基因烟草的抗虫性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