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8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02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51.
为丰富双须叶须鱼 (Ptychobarbus dipogon) 繁殖生物学,实验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方法,对西藏双须叶须鱼的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结果表明:双须叶须鱼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其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在第Ⅴ期卵巢中,小卵和大卵数量比例为1.38 鲶1,存在败育现象。雌性卵母细胞在第3时相卵黄颗粒和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数量迅速增多,细胞核向动物极移动;第5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融合成片,卵细胞与滤泡膜分离并游离于卵巢腔中。双须叶须鱼精巢为小叶型,其生殖细胞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其精巢发育也分为6个时期。双须叶须鱼属于分批同步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952.
ILC细胞即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群参与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根据其表达的转录因子、接受和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类群.ILC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共同淋巴祖细胞(CLP),并可经由淋巴样祖细胞(αLP)、早期淋巴样前体细胞(EILP)、共同辅助淋巴样前体细胞(CHILP)、ILC前体细胞(ILCP)等发育分化为成熟的ILC细胞类群.ILC细胞能够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神经细胞、上皮细胞、基质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髓系细胞、共生菌群等相互作用,协调环境中的信号并广泛参与抗病原体感染、炎症疾病发生、器官形成及组织修复、癌症发生、代谢及生物节律等生物学过程.ILC细胞可能作为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手段,对相关疾病进行干预治疗.本文拟就ILC细胞的分类、发育分化、免疫调节、生物学功能、疾病干预策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53.
中华绒螯蟹肉碱乙酰转移酶(CAT)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碱乙酰转移酶(CAT)是一种作用于短链脂肪酸的酶。本研究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CA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其在雌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不同卵巢发育时期肝胰腺和卵巢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CAT的ORF长为1 929 bp,编码642个氨基酸,无跨膜域和信号肽,预测的蛋白含有一个Acyltransferases ChoActase保守结构域(40 ~ 56 aa),和一个Carn-acyltransf superfamily典型结构域(43 ~ 626 aa)。CAT在雌雄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雄蟹中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表达量较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雌蟹中肝胰腺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卵巢和肌肉。肝胰腺以及卵巢的CAT表达量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之间差异显著(P < 0.05),表明CAT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4.
微齿喜马拉雅低额Sao的生殖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学报》1996,42(3):287-296
  相似文献   
955.
鹌鹑胚胎发育过程中蛋内钙,镁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发生  陈云霜 《动物学报》1996,42(3):334-336
  相似文献   
956.
植物的生殖讲座(四)──花药的发育和雄配子体的形成王景林(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被子植物开花时,花粉从花药中散出进行传粉和受精。花药是产生花粉的地方,我们若要了解小抱子的形成和雄配子体的发育,就要从花药的发育谈起。花药是一朵花雄蕊的主要组...  相似文献   
957.
本实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白鼠中缝背核及中央上核内5-HT能神经元的生后转折变化,并结合图像分析对中缝中央上核内5-HT能神经元的生后发育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在生后第1天,中缝背核和中央上核内5-HT阳性胞体密集排列,突起较短。从P1到P30,中缝背核内,5-HT阳性胞体密度明显降低,外侧部5-HT阳性细胞突起的长度显著增加。中缝中央上核内,至P10,5-HT阳性胞体仍密集排列,且胞体增大,至P30,细胞排列变得疏松。从P90到P90,中缝背核和中央上核内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中缝中央上核内5-HT能胞体数量从P1到P30有显著性增加,从P30到P90有显著性减少。胞体面积及周长从P1至P30逐渐增加,在P10至P30阶段增长最快。P1与P30以及P1与P90比较,胞体形状因子显著增加。从P1至P30,中缝中央上核外侧散布的5-HT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成年只能偶尔见到,且胞体变得不规则。  相似文献   
958.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人胎海马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神经元(Somatostatin,immunoreactivenerons,简称SOM-IR细胞)的分布,数量和形态变化,结果如下;1.胎龄第4-10个月,SOM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分布无明显变化。其细胞的大部分分布在多形层,分布在锥体层和分子层的较少。各区皆有,CA1和CA2区最多。2.在第4个月即有SOM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其数量随着胎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特别是在第5个月和第8个月增加明显。3.第4个月SOM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呈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突起短而粗,至第10个月,细胞呈校形或锥形,突起细而长,胞浆丰富,接近成熟形态。实验结果提示:4—5个月海马细胞较少分化,用此阶段的海马作供体进行海马移植研究可能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59.
龙眼角颊木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龙眼角颊本虱.分布于中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是龙眼新梢嫩叶的一种重要害虫。1982—1983年在福州进行了这项研究。成虫在嫩梢,芽和叶上吸食为害,若虫固定于叶背吸食并形成下陷的虫瘘。因此在叶面布满小突起,叶片变小.畸形扭曲.影响新梢的抽生和叶片的正常生长,且为龙眼鬼帚病的传播介体。一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并有部分滞育种群。若虫共4龄.大多数群体一年3代,8月间2龄若虫停育,继而越冬。部分发生4代2龄若虫9月底停育。发育成第五代的个体仅占少数,以2龄若虫从11月底开始停育越冬。翌年3月下旬(旬均温14.8℃),大部分若虫开始活动.3月底多数若虫老熟.成虫羽化产卵见于4月上、中旬。4月下旬盛孵。越冬代成虫迄5月中旬陆续羽化完毕。第一至四代成虫出现期.5月底至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上中旬。成虫盛发产卵期与龙眼抽梢期相吻合,叶片的营养状况可能影响若虫的发育,4—6为一年中虫口数量的高峰期。文章对于形态和生物学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相似文献   
960.
稻瘿蚊发生动态与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瘿蚊在福建连城一年发生7人芭幼虫在再生稻、落谷苗和李氏禾上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复苏。初孵幼虫借助叶面露湿向心叶或叶鞘缝隙蠕行潜入。幼虫发育与葱管形成同步,并受取食腑芽位的影响。分蘖盛期稻株主茎上幼虫发育较分蘖上快1—3个虫龄;黄熟期腑芽位越高幼虫发育越慢,历期相差2-3个虫龄,这是稻瘿蚊世代重叠的主要原因。药剂以10%益舒宝防治效果最好,次为3%呋喃丹,防治最适时期为幼虫盛孵始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