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祁彩虹  金则新  李钧敏 《生态学报》2011,31(18):5130-5137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浙江天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甜槠种群全部个体及不同年龄级个体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甜槠种群内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根据11个ISSR引物所提供的多态位点,经GenAlEx 6软件计算地理坐标和遗传距离矩阵在10个距离等级下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在样地内,甜槠种群内个体在空间距离小于10 m时存在显著的正空间遗传结构,其X-轴截矩为9.945。甜槠种群的空间遗传结构与其种子短距离传播和广泛的花粉传播有关。Ⅰ年龄级、Ⅱ年龄级和III年龄级个体在空间距离小于10 m时存在显著的正空间遗传结构,其X-轴截矩分别为11.820、9.746和9.792。当距离等级为5 m时,其空间自相关系数r分别为0.068、0.054和0.070。Ⅳ年龄级个体在所有空间距离等级中均不存在显著的空间遗传结构。甜槠是多年生、长寿命植物,自疏作用是导致IV年龄级个体空间遗传结构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偶遇五爪虎     
2009年9月底,我帮资源县车田乡车田村一户杨姓农民收割水稻,与他聊天时听到了这样一个关于"五爪虎"的故事:这位杨姓村民以前是猎户,保护区禁猎以后,他只好另谋职业,但还是很喜欢到保护区附近观察动物。2009年9月26日那天,他早早起来去遛狗。走到距离保护区四五公里的石寨村一个叫小地河的地方时,原本和主人一起悠闲散步的狗突然狂吠一声,向前奔跑过去。杨某定睛一看,前方出现了一个像猫的动物,淡黄色的毛,比一般家里养的猫大一些。开始他还在嘀咕怎么这只猫养  相似文献   
33.
青藏高原早熟甘蓝型春油菜遗传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和SRAP 2种分子标记研究了69份试验材料的遗传差异及其亲缘关系.2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18条多态性带,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97.5%,27对SRAP引物扩增出123条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70.3%.两种标记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66处所有材料可以分为A、B 2个大类群;B类在相似系数0.620处又可分为7个亚类,10个天然双低早熟甘蓝型品系、2个甘蓝型亲本和4个新型品系聚在第1亚类中,其余的5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分别聚在其他6个亚类中.对55份新型品系进行遗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系都合有4种带型,各品系所舍不同带所占比率不同.对各品系中含有白菜型亲本带所占比率分别与其对应的两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中白菜型亲本带所占比率与白菜型素本间的遗传距离为负相关(-0.52),且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甘蓝型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为正相关(0.31),且达到显著水平.对试验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及其来源进行分析(除与2个白菜型亲本间),遗传距离排名前20位的都来自新型品系之间或天然品系与新型之间,最大为0.544.  相似文献   
34.
惠刚盈  王韩民  胡艳波 《生态学报》2005,25(10):2534-2539
G regorius提出的用于比较等位基因差异的遗传绝对距离方法可用来比较两个种群或群落的差异,也可比较两个样地是否来自相同的总体。该方法由于能够给出两个分布的具体差异量而在林分直径分布比较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分析G regorius遗传绝对距离应用于群落结构比较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遗传绝对距离的差异显著判别标准,当两个分布的差异dxy≥dα=dm ax.(1-1/k).-0.2 ln(α/2)时,差异显著。为检验所提出的判别差异显著性方法的有效性,特给出了40个模拟林分的直径分布并用K-S检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与K-S检验的符合率达100%。研究还指出,遗传绝对距离方法可有效进行群落结构比较,它既可进行直径分布检验也可对物种的相似性做出判定,自然也可以用于等位基因的分析。结合研究提出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从而使度量结构差异量和判断此差异量显著与否的林分结构分析与比较一体化。  相似文献   
35.
散放麋鹿的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距离及其季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风险或潜在风险的一种行为反应(Li ma and Zollner,1996;Treves,2000)。近年来关于警戒行为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内容涉及了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行为与反捕食策略的关系和群体警戒等诸多方面(Li maand Zollner,1996;Beauchamp,2001;Hass andValenzuela  相似文献   
36.
散放麇鹿的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距离及其季节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风险或潜在风险的一种行为反应(Lima and Zollner,1996;Treves。2000)。近年来关于警戒行为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内容涉及了警戒行为模式、警戒行为与反捕食策略的关系和群体警戒等诸多方面(Limaand Zollner,1996;Beauchamp,2001;Hassand Valenzuela,2002),并形成了两个从不同侧面阐述警戒行为功能和影响因素的重要理论:“个体风险理论”和“群体大小效应理论”(Limaand Dill,1990;Quenette,1990;Roberts,1996;Burgerand Gochfeld,2000)。关于鹿类动物警戒行为的研究只见于狍(Capreolus pygargus,Rebyeta1.,1999)、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Lingleand Wilson,2001)和黑尾鹿(Odocoileus hemionus,Lingleand Wilson,2001)。  相似文献   
37.
38.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 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 hintzi Schaufuss、散对长小蠹E. solutus Schedl、杯长小蠹Dinoplatypus cupulatus Chapuis、小杯长小蠹D.cupulatulus Schedl、芦苇黄截尾长小蠹D.calamus Blandford、五棘长小蠹Diapus quinquespinatus Chapuis、锥长小蠹Treptoplatypus solidus Walk、栎长小蠹Platypus quercivorus Murayama和东亚长小蠹P.lewosi Blandford等长小蠹科5属10种mtDNA CO I基因部分序列(549 bp);采用MEGA3.1分析了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应用PAUP4.0分别构建了长小蠹NJ,MP和ML等3种分子系统树,同时结合长小蠹的形态分类,探讨10种长小蠹及其所在属的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长小蠹科昆虫在碱基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偏向性;长小蠹科与外群小蠹科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 Wollaston之间的遗传距离(0.288~0.338)远大于科内种间距离(0~0.226);Diapus属分化最早,Euplatypus属独成一支,Treptohlatypus,Dinoplatypus和Platypus 3属分化为一支.长小蠹科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与Wood(1993)新修订的分类系统基本一致,说明长小蠹科的分类系统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39.
天麻ITS序列分析及变异类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选取天麻3种变型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ITS序列(DNA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区宇列)测序分析,从分子水平对天麻不同变异类型亲缘关系作出鉴定.方法:采用改进CTAB法提取天麻DNA,利用合成的特异引物对其DNA中ITS区进行扩增、克隆,对目的片段测序分析.结果:黄天麻和绿天麻首先构成两个姊妹群,它们的遗传距离约为25,乌天麻与它们的遗传距离约为50,而且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都达到了100%的置信度.其中ITS1的209个碱基中仅仅有15个位点的差异,相同碱基数目达到92.8%,这15个变异位点可作为天麻变型间的特异性鉴定.结论:表明ITS区序列分析可作为鉴定天麻不同变异类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0.
为了证实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 螟蛾科)由我国华北越冬区向东北迁飞危害的假说并提供直接的证据, 采用网捕成虫喷雾染料标记释放回收的方法,于2009年越冬代草地螟成虫盛发期间(6月1-4日)分别在内蒙古武川县(41.07°N, 111.42°E)和察右中旗(41.13°N, 112.58°E)的6个标放点共标记当地越冬代草地螟成虫约181万头并自然释放。标记释放后, 在东北、 西北和华北11个草地螟常发省(市、 区)组织各级监测预警部门利用虫情测报灯、 捕虫网和性诱剂诱捕器等多种器械进行回收, 先后于2009年6月7-29日在内蒙古科右中旗、 乌兰浩特、 扎兰屯分别回收到由察右中旗标记释放的成虫9头, 在辽宁省北票市回收到由武川县标记释放的成虫1头。标记释放点至回收点直线距离为725~1 117 km。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确认的草地螟最远迁飞距离。这些证据不仅证实了我国越冬代草地螟成虫能从华北迁往东北危害, 而且为进一步了解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 改善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