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在贵州贫困山区几乎所有的村寨,都留着一个人的脚印,那是在整整30年里散布下的脚印。那些脚印记录的是贵州乡村旅游艰难曲折发展的步履,而留下这脚印的人就是贵州省原旅游局长、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专家杨胜明。与她面对面地交谈,你丝毫不会感到在其它场合里司空见惯的官气,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所感染,这兴许就是能把在一般人看来尚属奢华的旅游与穷困山区百姓命运联系起来的一种气质和使命感。杨胜明在2007年出过一本书:《蹒跚的步履》,近百万字真实地记录了她作为一位政府官员对贫困山区发展旅游的认识过程和步步深入的施政轨迹,从以经济目标出发的旅游扶贫,到村寨全面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乡村旅游,再到倡导村民自主发展的核心理念……每一步转变和前进都折射出她所著书名中的"蹒跚"二字。如今,乡村旅游的蹒跚之旅尚处在进行时态,或许进入了更加艰深的阶段。世界旅游组织将贵州的乡村旅游作为长期观察点,并于2006年在贵州召开了"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会上发表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贵阳宣言》,而这一切皆出于一个原因: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尚无成功案例。杨胜明抱定决心去破解这道难题,她说:"乡村旅游肯定是我终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62.
报道了贵州金盏苣苔属Isometrum一新种, 即万山金盏苣苔I. wanshanense S. Z. He。该种以花序梗、花梗被褐色长柔毛至近无毛, 花冠细筒状, 紫色, 喉部不缢缩, 上唇稍长于下唇, 雄蕊及雌蕊均无毛而与柔毛金盏苣苔I. villosum K. Y. Pan 相近缘, 但叶具柄, 柄长0.4-1.4 cm, 叶片较小, 倒披针形, 长1.5-4×0.5-1.6 cm, 聚伞花序具1-4朵花, 花萼裂片外面近无毛或近顶端疏被褐色长柔毛, 花柱与子房近等长而不同。  相似文献   
63.
贵州悬钩子属(蔷薇科)一新种--务川悬钩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贵州省务川县发现的悬钩子属Rubus(蔷薇科Rosaceae)一新种——务川悬钩子R.wuchuanensis S.Z.He。该种在体态上与锯叶悬钩子R.wuzhianus L.T.Lu&Boufford相近,区别在于其叶片卵状披针形,边缘疏生小锯齿;叶柄较短,长0.7-1cm;花序为顶生稀疏总状花序,具花8-10朵:花梗长3.55cm;花瓣先端具骤突尖头。  相似文献   
64.
报道了贵州金盏苣苔属Isometrum一新种,即万山金盏苣苔I.wanshanenseS.Z.He。该种以花序梗、花梗被褐色长柔毛至近无毛,花冠细筒状,紫色,喉部不缢缩,上唇稍长于下唇,雄蕊及雌蕊均无毛而与柔毛金盏苣苔I.villosumK.Y.Pan相近缘,但叶具柄,柄长0.4–1.4cm,叶片较小,倒披针形,长1.5–4×0.5–1.6cm,聚伞花序具1–4朵花,花萼裂片外面近无毛或近顶端疏被褐色长柔毛,花柱与子房近等长而不同。  相似文献   
65.
贵州苏铁根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贵州苏铁(Cycas guizhouensis K.M.Lan et R.F.Zou)的根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不同,贵州苏铁的根可分为正常根、珊瑚状根和肉质根三种类型。(2)正常根与肉质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内方第1~2层皮层薄壁细胞,珊瑚状根的木栓形成层则起源于外方皮层的第2~3层细胞,而非中柱鞘。(3)首次发现肉质根一种新的增粗方式,是由周皮内方的皮层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持续或周期性产生新的皮层薄壁细胞,引起根的增粗。  相似文献   
66.
贵州黄牛mt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贵州4个地方黄牛品种共计8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910 bp进行分析,检测到31种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态位点65个,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7.14%,其中有62个转换,2个颠换,1个转换/颠换共存。贵州4个黄牛品种mtDNA D-loop区核苷酸多样度(π值)为2.16%~2.61%,单倍型多样度(H)为0.695~0.909,表明贵州黄牛mtDNA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根据单倍型构建了贵州4个黄牛品种的NJ分子系统树。聚类表明,贵州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2大母系起源,其影响较为均一。并探讨了用核苷酸多样度π值的大小来衡量黄牛群体遗传分化程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凯里生物群既是中国华南寒武系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已知少数微体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之一,化石以二维的有机质壁形式保存。本文改进孢粉学处理方法,对来自中国贵州寒武系凯里组苗板坡、丹寨、竹坪和屯州等几个剖面以及相邻地层的共22个样品进行酸泡处理,获得微体化石新材料。结果显示,苗板坡剖面保存的化石多样性明显较高,其中发现的疑源类和丝状藻类最多,占统计总数(N=1549)的90%以上;同时还发现少量的后生动物残片,如威瓦西虫的骨板、腕足动物壳体残块以及蠕形动物表皮等,这些后生动物化石残片为研究某些后生动物的细微结构提供了重要补充信息,有助于对这些动物化石进行分类鉴定,并可能具有一定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68.
《古生物学报》2012,(1):137-140
(一)概况中国古生物学界两年一次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10月21—23日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能源与地质勘探和生产部门、博物馆和出版等行业90余个单位以及部分国外的古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420多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9.
贵州江口埃迪卡拉纪的江口庙河生物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早期后生生物群,不仅含有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还发现了可靠的、重要的动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类型多样,提供了早期后生植物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研究的江口庙河生物群中的大量碳质压模保存的湖南革辛娜藻Gesinella hunanensis,与产于湖南留茶坡组的模式标本相比,整体形态特征虽然一致,两者却存在一些差异,如江口的Gesinella hunanensis叶状体表面较光滑,碳膜厚度从基部向上逐渐变薄,边缘较中部厚,未见乳状突起及侧枝,但可见明显的碳膜压叠现象;叶状体周期性生长明显,一个生长周期形成的叶状体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宽度从几个毫米至几十毫米,变化较大;固着结构分为须根状和盘状两种形态,固着器与叶状体之间为加厚的固着蒂,固着蒂之上的叶状体边缘呈波状。与带状棒形藻Baculiphyca taeniata明显不同,尽管整体均呈棒状,但度量相差一个数量级以上,且具独特的周期性生长方式,碳膜中部薄且时有叠压现象、而端部和边缘厚的特征显示其叶状体可能是中空的囊状,与Baculiphyca taeniata的叶状体碳膜极厚乃至保存为块状的特征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表明Gesinella hunanensis的形态趋于多样性,证实了Gesinella hunanensis与Baculiphyca taeniata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宏观藻类。  相似文献   
70.
吕彦 《化石》2012,(1):78-78
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囤占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10月21日-23日在贵州关岭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共同推动中国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更好地搭建古生物和地质环境保护公益平台,更加合理地发挥专家作用、有效使用社会资金、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