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化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发掘茶树新的种质资源,对贵州省25个县(市)境内53份树龄约100年以上的野生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3份野生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变异幅度大,存在丰富的多样性。53份资源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及酚氨比平均变异系数为27.55%,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幅为1.88~2.08、均值为2.00。53份资源中的28份资源儿茶素组分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7.10%、1.82。有13份资源的酚氨比小于8,28份资源的酚氨比在8~15之间,12份资源的酚氨比大于15。聚类分析发现,当欧氏距离为17时,53份资源聚类可分为3大类复合组,无独立组存在。并从中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5份、潜在优良种质资源1份及其他特殊资源20份。  相似文献   
202.
贵州习水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物种分布是物种的生物地理学基本特征,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信息。近年来,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宽耳蝠属(Barbastella)物种分布记录不断增加。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地理分布,基本可区分宽耳蝠属的不同物种。2019年8月16日于贵州省习水县同民镇雷声村用网捕法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样本前臂长36.16mm;外耳廓近似方形,具有明显横嵴;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外缘无耳突;耳屏呈三角形,耳屏长(6.92 mm)约为耳长(13.81 mm)的一半。经鉴定,该物种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是贵州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03.
野猪是当前南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数量激增的主要有蹄类。为揭示贵州苗岭地区野猪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菌群功能,本研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4头野猪胃肠道(胃、回肠、结肠和直肠)的细菌群落,共获得1 268 577条有效序列。经质控过滤,所有序列归类于1 019个OTU,包含19门292属。在门分类水平上,野猪肠道内核心菌群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包括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大肠-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15个菌属。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已基本覆盖样品中所有细菌,测序充分。alpha多样性指数中,结肠和直肠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胃和回肠(P<0.05),证明结肠和直肠比胃和回肠具有更高的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也同样表明野猪不同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差异。LEfSe分析表明在野猪不同肠段共有22个显著差异的细菌菌属,其中大部分都归属于厚壁菌门,并且PICRUSt分析显示不同的肠段也表现出独特的代谢功能和代谢途径。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野猪的肠道菌群特征,发现野生种群野猪肠道中具有相对复杂的菌群结构,且不同肠段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4.
微型腕足动物化石镇巴始壮贝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常见于陕南、峡东水井沱组与黔东麻江九门冲组等地寒武纪地层中,在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薄层灰岩中为首次发现。通过与华南其他地区E. zhenbaensis的背壳长宽比及中隔板等结构特征比较,发现松桃盘信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与浅水扬子地台的陕南、峡东地区的E. zhenbaensis壳体内部特征较为相似,包括肉茎孔形成阶段、肉茎孔封闭阶段及交互沟伸长阶段3个生长发育阶段标本,与较深水过渡区麻江的E. zhenbaensis略有差异。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的发现,扩展了该属化石在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的古地理分布,丰富了该组腕足动物组成面貌,为研究E. zhenbaensis形态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5.
目的对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为其用于建立人类免疫相关疾病模型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取24只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组织进行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CD4、CD8及CD20阳性细胞的比例和分布。结果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皮质、髓质分布不规则,皮质、髓质并非完全倒置。皮质由淋巴小结和弥散性淋巴组织构成,髓质内可见髓索和髓窦。CD3、CD4、CD8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副皮质区,CD20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小结和髓质内。结论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组织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有所不同,淋巴结内可见皮质、髓质倒置分布,但并非完全倒置。淋巴结中T、B细胞分布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6.
杨天友 《动物学杂志》2020,55(5):655-669
在《贵州兽类志》的基础上,参照最新的哺乳动物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梳理2019年12月31日以前与贵州省哺乳动物相关的研究资料,变更了一些贵州省原记录的哺乳动物物种名称和分类地位,更新了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更新后的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共记录哺乳纲9目29科84属153种。其中,翼手目56种、啮齿目38种、食肉目24种、劳亚食虫目19种、偶蹄目7种、灵长目4种、兔形目3种、鳞甲目和攀鼩目各1种。与《贵州兽类志》相比,共计新增哺乳动物36种,包括近年来在贵州发现的5个新种,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梵净山管鼻蝠(M. fanjingshanensis)、榕江管鼻蝠(M. rongjiangensis)、荔波管鼻蝠(M. liboensis)和黑姬鼠(Apodemus nigrus);1个中国新记录种,即2011年发表的艾氏管鼻蝠(M. eleryi);14个贵州分布新记录种,以及近年来有研究证据支持分布于贵州的17个种;此外,由于标本鉴定有误,或同物异名,或被研究证实不分布于贵州等原因,删除了23个物种。贵州省境内目前记录到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9种,其中,国家Ⅰ和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5种和14种。根据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贵州省分布的哺乳动物1种属于极危级(CR)、5种属于濒危级(EN)、5种属于易危级(VU)、9种属于近危级(NT)。根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蒋志刚等 2016),有6种被评估为极危级(CR)、5种为濒危级(EN)、17种为易危级(VU)、39种为近危级(NT)。  相似文献   
207.
本文首次对贵州省赤水地区新发现的一种主要产虫茶昆虫紫斑谷螟Pyralis farinalis Linnaeus进行了报道。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紫斑谷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紫斑谷螟在赤水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吐丝连缀茶叶形成的隧道内越冬。其中以越冬代历时最长,共经历约200d,越冬代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第1代历时最短,从5月上旬至7月上旬,仅经历约60d;第2代历时较长,从7月中旬到9月下旬,共经过约90d。  相似文献   
208.
报道了贵州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乌木蕨属(Blechnidium Moore),该属为乌毛蕨科(Blechnaceae)一单种属,仅乌木蕨[Blechnidium melanopus(Hook.)Moore]1种。此物种分布区狭窄,数量有限,在贵州的发现对研究其地理与区系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9.
2009年7月对贵州施秉县屯上洞洞穴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动物标本454号,隶属3门9纲16目19科20种.对7个动物类群(鲤鱼、泥鳅、红点齿蟾、小戴溪蟹、盲蛛、常雕囊马陆和斑灶马)、洞穴土壤和洞穴水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各动物类群重金属富集系数和洞穴土壤的污染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动物体内对重金属镉(Cd)和铜(Cu)有明显的富集.各元素在3个光带(有光带、弱光带和无光带)土壤中的平均值含量中镉(Cd)和汞(Hg)超过了我国的土壤背景值,按顺序排列为:Cu>Pb>As>Hg>Cd;水体中为:As>Cu>Pb>Hg>Cd.单项污染指数显示Cd为轻污染(1.4);Hg为中污染(2.93).综合污染指数显示3个光带的污染系数平均值为1.22,属于轻污染,说明该洞虽有重金属污染但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210.
描述了在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的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种——梵净山铠兰Corybas fanjingshanensis Y.X.Xiong,并绘了线描图。该新种与大理铠兰C.taliensis Tang & Wang相近,区别点在于:本新种花单朵顶生,淡红色,具深红色条纹,有较短的苞片与侧萼片,唇瓣的唇盘上无褶片。报道了该种的采集过程、生境以及该种在梵净山居群的大小和保护状况,并简单介绍了铠兰属Corybas在世界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