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4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63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的主要生产种,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经历干母、干雌、秋迁蚜、越冬若蚜、春迁蚜和性蚜6种虫态,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藓类植物上转主寄生,经历有性和无性生殖、瘿内和瘿外世代的交替才能完成生活史。通过对角倍蚜蜡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角倍蚜的生态适应性,为角倍蚜培育技术改进和产量提高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云南盐津田间的角倍蚜为虫源,通过室内饲养获得的角倍蚜各虫态标本。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角倍蚜各虫态(1龄干母除外)均有蜡腺,沿背部中线左右对称分布,其中头部2列2排、胸部4列1排、腹部6列8排,共56个蜡腺;1龄干母(瘿外生活)没有蜡腺,2龄干母(瘿内生活)在腹部背面有2列8排共16个蜡腺。每个蜡腺由2~22个多边形凹陷组成,凹陷的数量和形态在不同虫态间差异显著,其中干雌、春迁蚜和秋迁蚜的蜡腺最为复杂,越冬若蚜次之。性蚜各部位的蜡腺结构差异明显,靠近背板中线的脊柱板和胸膜板的蜡腺结构简单,而靠近边缘线上的蜡腺结构复杂;2龄干母的蜡腺结构也较简单。与各虫态蜡腺的分布相对应,角倍蚜各虫态(1龄干母除外)的体表均有蜡粉,其中干雌、春迁蚜和秋迁蚜分泌大量的蜡粉,越冬若蚜次之,性蚜体表有少量蜡粉,1龄干母没有蜡粉,2龄干母有少量蜡粉。【结论】角倍蚜各虫态蜡腺和体表蜡粉的数量、排列和发达程度存在差异,且这些差异与其生活微环境和各虫态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可能是角倍蚜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2.
李超凡  范春雨  张春雨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21,41(23):9502-9510
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将30hm2的样地面积划分为5m×5m,10m×10m,20m×20m,25m×25m的连续取样单元,在4个不同尺度下分别统计各物种在每个取样单元中的有无,得到每个物种在不同尺度下的取样单元数。利用随机分布模型和负二项分布模型分析物种的多度分布,对比预测多度与观测多度讨论两个模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对于阔叶红松林而言,负二项分布模型在所有研究尺度上的预测精度都要优于随机分布模型。随机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模型预测误差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选取较小的取样单元可以切实提高物种多度的预测精度。利用随机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模型对多度较小的物种进行预测的效果要优于多度较大的物种。负二项分布模型适合用来模拟阔叶红松林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并且模型的拟合效果受取样单元大小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何燕  尹家奇  生欣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14-1023
为获得艾美游仆虫(Euplotes amieti)大核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方式, 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艾美游仆虫进行了大核基因组与转录组测序, 结果显示基因组测序最终得到原始reads数据为10.92 Gb, 过滤后得到50287条Contigs。GC含量较低, 为31%; 其中两端同时具有端粒的微染色体数量为27542条, 占54.76%, 只含有一端端粒的基因数量为6118条。Contigs进行基因结构分析, 96.5%的基因能够被预测出功能, 最终得到27650条基因, 平均外显子长度为311.69 bp; 内含子较短, 平均长度为150 bp。转录组测序结果为76219898条, 拼接后获得38588条转录组Unigenes, 其平均长度为1189 bp。将转录组的38588条Unigenes比对发现有2%—3%基因发生了编程性移码, 其中, 绝大多数为+1PRF; 除此之外, 艾美游仆虫的终止密码子还存在重配现象, 其终止密码子为UAA和UAG, 而UGA编码半胱氨酸或硒代半胱氨酸。这与游仆虫属的编程性移码及终止密码子重配的特点一致。将27650条基因组Contigs与38588条转录组Unigenes成功获得注释。基因功能分析显示转录本显著富集于细胞生长与死亡、膜转运、运输与细胞学过程等。将基因组与转录组随机各抽取50个基因进行PCR验证。95%的基因均验证成功。结果表明艾美游仆虫除了具有游仆虫特有的微染色体、密码子重新分配和程序性移码等基因组特征外, 还具有大量“联合微染色体”, 编码大量与感受外界环境变化、细胞周期与蛋白表达调控等相关的特殊蛋白质, 并通过一定量的miRNA与锌指类转录因子对基因进行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旨在探究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的影响。将生长一致的3龄褐飞虱若虫分别置于高抗水稻品种RHT、高感水稻品种TN1以及中等抗性水稻品种ZH11,取食1 d和3 d后,分别对褐飞虱肠道进行取样,提取总DNA并通过HiSeq 2500平台对肠道细菌16S rRNA-V4区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统计不同样本中肠道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量,并在不同等级的分类阶元上统计细菌组成、丰度及Alpha多样性。对取食3种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飞虱肠道菌群特有及共有OTUs进行统计,并对丰度较高及显著差异菌群进行统计分析。褐飞虱每个肠道样本获得70000余条有效序列,根据序列相似性聚类成一定数目的OTUs。褐飞虱分别取食RHT、TN1、ZH11水稻1 d后的样本中,共有的OTUs数目为213个,特有的OTUs数目分别为424、77和130个。取食3 d后的样本中,共有的OTUs数目为217个,特有的OTUs数目分别为140、162和63个。对不同菌群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及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是含量较高的两类优势菌,其中不动杆菌属在取食RHT的褐飞虱肠道中的含量低于取食TN1及ZH11的褐飞虱肠道中的含量。同时,对319个属的细菌物种在分别取食RHT,TN1和ZH11的褐飞虱样本中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了8类差异显著的物种。褐飞虱能够通过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响应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褐飞虱体内肠道菌群在响应水稻抗性过程以及开发基于微生物资源进行褐飞虱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球束梗孢属一新种——弯孢球束梗孢(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采自贵州省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球束梗孢属一新种——弯孢球束梗孢,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基于ITS-5.8S rDNA序列的分子研究。在球束梗孢属中与具有类似弯曲的分生孢子的G.formosana进行了比较,本种瓶梗基部为近球形膨大,分生孢子较大,4.7 11×1.6 2.4μm;而G.formosana瓶梗基部是纺锤形,分生孢子较小,3.5 4×1.5 2.2μm。  相似文献   
996.
贾春生  洪波 《菌物学报》2013,32(5):785-790
报道了采自广东省韶关市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的病原真菌新种:广东虫疠霉Pandora guangdongensis。该菌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椭圆形或拟卵形,[25.7±1.1(23.4–27.3)]×[11.5±0.9(10.4–13.0)]μm,L/D为2.2±0.2(1.8–2.6)。次生分生孢子卵形,[19.7±1.5(17.7–20.9)]×[11.7±0.5(11.5–12.3)]μm,菌丝段菌丝状,直径8.3±1.0(6.5–10.4)μm。分生孢子梗掌状分枝,直径7.0±0.7(5.2–9.1)μm。假囊状体长336.0±95.3(231.2–418.7)μm,基部直径13.4±3.5(9.0–18.0)μm,端部直径6.0±1.5(5.1–7.7)μm。假根单菌丝状,无隔,直径17.7±2.2(15.4–20.6)μm,端部膨大为盘状固着器。休眠孢子未见。该菌主要在10月份发生流行,引起黑肩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的最高侵染死亡率分别为18.5%和8.9%。  相似文献   
997.
浓香型白酒糟醅及窖泥产香功能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浓香型白酒主要香气物为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四大酯类,白酒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酯类合成主要是酸与醇在酯化酶的作用下产生,因此产香功能菌包括香气及其前体物产生菌和酯化酶产生菌.本文综述了浓香型白酒糟醅及窖泥主要产香功能菌的来源、组成、鉴定方法、功能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在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为浓香型白酒重要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思路,为其发酵过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亮  章金明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3,56(5):521-529
【目的】通过研究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杀虫剂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亚致死效应, 进一步了解农药的杀虫机制, 同时为合理使用农药、 减少农药给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浸叶法测定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毒力; 选择茚虫威的3个实验浓度(TI-LC15, TI-LC30和TI-LC50)和高效氯氰菊酯的3个实验浓度(TB-LC15, TB-LC30和TB-LC50)分别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48 h, 记录各虫态存活率和发育历期, 3龄、 4龄幼虫及蛹的重量, 并记录单雌产卵量和成虫寿命; 应用特征年龄 龄期及两性生命表方法, 研究不同处理组小菜蛾后代的生长发育、 存活率以及种群增长。【结果】TI-LC30, TI-LC50, TB-LC15, TB-LC30和TB-LC50处理组各虫态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 3龄、 4龄幼虫和蛹的重量以及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但TI-LC15组小菜蛾3龄和4龄幼虫发育历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LC30, TI-LC50, TB-LC30和TB LC50组小菜蛾后代的总产卵期显著短于相应对照组(P<0.05), 产卵量也都显著降低(P<0.05); TI和TB实验组小菜蛾后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m、 周限增长率λ、 净生殖率R0以及总生殖率GRR都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剂量的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能显著抑制处理当代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并对其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也有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999.
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了解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筛选窖泥中可培养菌株。扩增纯培养细菌的16SrRNA基因,测序并与EzBioCloud数据库比对,所有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结果共从窖泥中筛选出42株差异性较大的菌株,其中5株与模式菌株相似性低于97%,共包括14个属,以Bacillus、Lysinibacillus、Sporosarcina、Staphylococcus四个属为主;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各个菌发酵液结果表明,有机酸包括乙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草酸;其中尤以乙酸、乳酸的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00.
从我国南海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SCSIO ZJ28,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Streptomyces albiflaviniger SCSIO ZJ28.对该菌株采用M-AM2ab培养基进行发酵,以溶剂萃取获得发酵提取物,通过卤虫致死活性、抑菌活性和HPLC-UV追踪,利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得到化合物1.经ESI-MS,1H及13C NMR,2D NMR和X-RD单晶衍射分析鉴定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elaiophylin(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