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豇豆花叶病毒两个衣壳蛋白(VP37和VP23)的氨基端和羧基端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这些结果可以允许VP37和VP23编码区在病毒中间组份(M)RNA的核苷酸序列上进行基因定位。这两个编码区是相邻的,并表明,从M RNA的原始翻译产物中释出VP37和VP23的蛋白酶解部位,分别是谷氨酰胺-甲硫氨酸和谷氨酰胺-甘氨酸二肽序列。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新疆博州豇豆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田间消长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了0.3%印楝素与脂肪酸甲酯喷雾助剂联合对豆蚜的防治效果,并对豆蚜天敌消退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博州,豆蚜以卵在苦豆子和苜蓿上越冬,3月下旬至4月初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出现有翅蚜在杂草上繁殖蔓延,5月中旬开始迁入棉花上危害,6月中旬陆续迁入豇豆上危害,7月上中旬在豇豆上达到危害高峰时期,7月中下旬慢慢迁入苜蓿地,9月中旬出现性蚜,9月下旬-10月中旬在苜蓿和杂草上产卵越冬。施药后1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豆蚜的防效最高,达到82.91%; 施药后3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效仍最高为97.92%;施药后7 d,0.3%印楝素乳油60 mL/667m2+脂肪酸甲酯喷雾助剂1 000倍液防效达97.3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体来说,在豇豆豆蚜发生期施用1次0.3%印楝素+脂肪酸喷雾助剂防治豇豆豆蚜,防效好、持效期长,对豇豆及蚜虫天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3.
铝胁迫对豇豆幼苗根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力  孙锦  郭世荣  阎君  朱为民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1):2299-2304
选用豇豆铝敏感品种‘S3’和耐铝品种‘T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耐铝性豇豆根系伸长和根尖活性氧代谢变化的差异,探讨铝胁迫下不同耐铝性豇豆在活性氧代谢上的差异及其与豇豆耐铝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2个品种根系伸长均受到抑制,且‘S3’受到的抑制程度大于‘T6’。(2)随着处理铝浓度的升高,2个豇豆品种的根尖O2.-产生速率、H2O2含量、MDA含量及质膜透性都显著增加,且‘S3’的增加幅度大于‘T6’。(3)铝胁迫处理下,2个豇豆品种幼苗根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都有所上升,其中铝敏感品种‘S3’的SOD活性上升幅度比耐铝品种‘T6’高,而POD、CAT、APX的上升幅度比耐铝品种‘T6’低。研究认为,铝胁迫下铝敏感品种‘S3’内活性氧物质过量积累而导致氧化胁迫,使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最终严重影响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4.
以8个大白菜亲本材料无菌苗为实验材料,从近生长点处切下无菌苗子叶,在MS+1 mg/L 2,4-D培养基上预培养48 h,以携带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该基因可赋予大白菜抗菜青虫和小菜蛾等昆虫的抗性,Cowpea Trypsin Inhibitor gene,CpTI)的质粒pBinΩSCK为载体,通过OD600值约0.3~0.4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侵染3min,在MS+2 mg/L BA+0.5 mg/L NAA+5 mg/L硝酸银+2%蔗糖+8 g/L琼脂培养基上共培养48 h,将其转到含有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约4周出现大量转化体,经分子杂交检测,证明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整合到了大白菜基因组中,室内和田间的抗虫试验也表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赋予了转基因大白菜较强的抗虫能力.本研究还对影响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及植株再生的各种因素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5.
豆科植物中有重要的粮食,油料及蔬菜作物,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热衷研究的对象。豆科作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虽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有关籽粒型豆科重要作物细胞转化的报道仍不多。我们以豇豆下胚轴为材料,探讨了农杆菌介导的和PEG介导的外源DNA转移到豇豆细胞的条件,并获得外源基因稳定表达的转化愈伤组织。豇豆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豇豆种子用0.1%HgCl_2灭菌20min,无菌水冲洗数次后,置1/2MS_0培养基上萌发3—4天(25℃),在超净工作台上切取子叶。参照我们以前所采用的方法分离和培养豇豆原生质体(MS培养基)。  相似文献   
26.
27.
豇豆根瘤菌既是豆科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也是重要的根瘤菌资源之一。通过最适碳/氮源、内源抗生素抗性和NaCl耐受性等表型特征和16S-23S Intergenetic Region(IGS)RFLP特征分析对分离自8个不同地域的52株供试豇豆根瘤菌的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菌株无论是在表型还是遗传型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据IGS RFLP特征,供试豇豆慢生根瘤菌分为以下4个IGS类群:IGS-Ⅰ为豇豆根瘤菌的优势群体,在系统发育上相对独立;IGS-Ⅱ和IGS-Ⅲ的菌株分别属于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IGS-Ⅳ属于Bradyrhizobium elkanii。豇豆快生型菌株则分别归为IGS-Ⅴ和IGS-Ⅵ群,在分类地位上分别属于Sinorhizobium fredii和Rhizobium leguminosarum。不同地域的菌株在多样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分离自湖北红安的菌株仅与黑龙江德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Jaccard系数为0.25,表现出地理隔离作用。来自黑龙江德都和广西武鸣的菌株的多样性最为丰富,其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667和1.243与0.593和0.961。  相似文献   
28.
29.
李奇  胡飞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2):1192-1199
为研究光质对豇豆(Vigna unguiculata)幼苗环旋运动的影响, 分别在暗箱的顶部和侧面固定一台红外检测仪, 在垂直生长方向分别设置白、红、蓝、红-蓝光源, 对豇豆幼苗生长点运动进行48 h的等间隔(5 min)拍照, 读取图片中豇豆幼苗生长点的轨迹坐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黑暗下, 豇豆幼苗生长点的运动分为逆时针螺旋上升(约占1/3)和不规则的摆动上升(约占2/3)两类。螺旋上升持续时间为18.3 h, 后转为不规则的摆动上升, 环旋一周的时间为(82.7 ± 4.2) min, 最大摆幅为2.0 cm, 最小摆幅为0.5 cm。白光下为趋向光源摆动上升, 摆动幅度由大到小, 再变大, 最大摆幅为0.6 cm, 最小摆幅为0.1 cm。红光下为近直线趋向光源和垂直光源方向摆动两个阶段, 近直线趋向光源持续(21.9 ± 1.6) h, 垂直光源方向摆动持续(8.8 ± 0.5) h, 最大摆幅为3.5 cm, 最小摆幅为2.0 cm。蓝光下为“Z”形向光源上升运动, (110.0 ± 5.8) min和(223.5 ± 4.9) min两种周期交替进行。红-蓝光下趋向蓝光运动持续(12.0 ± 3.8) h后, 转慢速趋红光运动。不同光质下48 h内豇豆幼苗增长高度由高到低为: 红光>黑暗>蓝光>白光>红-蓝光。豇豆幼苗在没有光照下也产生环旋运动, 环旋运动不需要光的诱导, 但光质改变了幼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光质下豇豆幼苗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但总体上都表现为趋光性。  相似文献   
30.
一种简便、快捷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分离与克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新民  邓智年 《广西植物》2002,22(5):420-424
从 3个豇豆品种幼嫩叶片中分离出核基因组 DNA,参照已知的几种 Bowman-Birk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 2 7bp,且含有 Bam H I位点的寡核苷酸引物 ,分别以 3种豇豆核基因组 DNA为模板 ,PCR扩增 ,均得到长度约为 3 40 bp的 DNA片段。产物 DNA片段经 DNA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三者的碱基序列相同 ,与报道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相比 ,同源性为 1 0 0 %和 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