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91.
沙蒿大粒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数量以及雌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蒿大粒象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类型,包括板形感器(Ⅰ、Ⅱ和Ⅲ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触角各节的感器类型和分布差异较大,以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分布在索节第1亚节和棒节,而毛形感器仅分布在棒节且数量较少。雌雄触角的感器类型及分布基本一致,但分布数量上雄虫明显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292.
茶银尺蠖雄蛾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 Herrich-Schaeffer雄蛾触角感受器进行了外部形态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茶银尺蠖雄蛾的触角感受器主要有毛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3种。描述了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对其主要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93.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若虫、伪蛹及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西花蓟马3种虫态触角上共存在4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U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6种亚型,刺形感器分3种亚型;若虫、蛹及成虫在触角长度、节数、感器数量及类型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其中蛹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最少,若虫次之,成虫最多,U形感器仅见于成虫触角上等。此外,发现触角长度、触角末端、L锥形感器及刺形感器在雌雄之间存在差异,其它感器在雌、雄西花蓟马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94.
大螟雄蛾触角对性外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生理试验显示出: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雄蛾触角对Z11-16:Ac(A)oZ11-16:OH(B)激起强烈的触角电位(EAG)反应,Z11-16:ALD?,E11-16:Ac(D),Z9-14:Ac(E)和Z7-12:Ac(F)四种化合物也能激起较强的EAG反应;A化合物的刺激阈比B高,此两种化合物5:5比例时,激起的反应最强烈。电生理的试验推测,雄蛾触角对A和B两种化合物的感受,是通过触角内两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器。A和B不同比例混合后,田间诱蛾试验证明:在9:1,8:2,5:5的比例时,其诱蛾量远远超过单独的A化合物;E加入A与B的混合物中,起抑制诱蛾的效果,上述试验表明,Z11-16:OH是大螟的性诱剂。  相似文献   
295.
吴才宏 《昆虫学报》1991,34(3):266-270
本文用电生理学的单细胞记录方法,研究了柞蚕雄蛾(Antheraea pernyi)触角的毛形感器对雌蛾性信息素及相应的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的反应特性;测定了剂量-反应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合物的双键构型及光学特性对触角电位(以EAG表示)活性大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96.
松毛虫赤眼蜂触角板状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玲美  关敦肃 《昆虫学报》1990,33(3):319-322
以扫描电镜观察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触角板状感器呈穹形长板状隆起在触角的表面.在透射电镜下感器的横切面是一个角质多孔的长圆顶结构,两侧的角质内陷而将感器分成一个中央管和两个侧管.中央管较短,宽为0.7微米,而侧管不明显.树状突远端部分的少量分枝在中央管内成纵行排列,继而分出大量分枝到达圆顶的顶部,每一分枝中包含一根神经小管.感器外部的角质孔板厚为0.19—0.25微米,嗅孔细管位于孔室中,它和树状突分枝的膜相接触.板状感器由神经细胞体、树状突的近端部、纤毛区、树状突的远端部及其分出的分枝等组成.树状突的远端部分横过感器的纵轴呈90°角进入中央管,其分枝到达感器圆顶的顶部.从超微结构研究,它有嗅孔细管存在,说明板状感器有嗅觉作用.  相似文献   
297.
本文较系统地观察和测定了天蚕蚕蛾的翅振时间节律和翅振频率。结果表明,雄蚕蛾不论独处还是与雌蚕蛾共存,其翅振行为均出现于18:00至次日6:00之间,其中以22:00至次日4:00为主;雌蚕蛾独处时未见翅振行为,只有与雄蛾共存时方有此行为,出现于22:00至次日6:00。雌雄蚕蛾翅振行为参数,包括日翅振次数、翅振总时间、一次翅振持续时间、两次翅振间间隔时间等,因蚕蛾日龄和存在方式(独处或与异性共存)而异;雌雄蚕蛾相比,除两次翅振间隔时间外,雄蛾均明显高些。雌雄蚕蛾翅振频率一般为7-12Hz,不同日龄闯,雄蛾以羽化第2天为高,平均10.9741Hz;雌蛾以羽化第1天为高,平均10.7071Hz。同一日龄不同时刻间翅振频率有一定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此外,尚观察了雄蛾触角对其翅振行为表现的作用,最后讨论了制种中拟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98.
将松蜕盾蚧Florinia pinicola Maskell接种于盆栽马尾松上饲养,得到大量标本,通过对这些标本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臀背边缘管腺的大小.数量以及触角的形态等特征变化很大;研究表明松蜕盾蚧F.pinicola、日本蜕盾蚧F.japonica、柏蜕盾蜕F.externa和霜蜕盾蚧F.prulnosa,实际上是同一个种,即松蜕盾蚧F.pinicola。  相似文献   
299.
刘莹  吕东  陈立  赵祜  赵兴鹏  王光宇  赵明  袁浩  张怡  李雅惠  陈敏 《生态学报》2023,43(9):3828-3839
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是我国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地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球果的重要害虫,其危害严重影响了祁连圆柏的种子生产和育苗。为了筛选和鉴定圆柏大痣小蜂寄主定位相关的化学活性物质,利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分析了祁连圆柏不同状态的球果和枝叶共5类挥发物样品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agram Detection)测定圆柏大痣小蜂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圆柏大痣小蜂成虫对几种化学活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研究结果表明:5类挥发物中共鉴定到117种化合物,每类样品都含特有的植物挥发性成分,但其主要成分基本相似;有15种化合物能引起圆柏大痣小蜂的触角电位反应;圆柏大痣小蜂对其中的12种挥发物具有明显的趋向行为反应。3种共有成分月桂烯、桧烯和右旋萜二烯均对圆柏大痣小蜂具有吸引作用,一年生未产卵球果挥发物特有成分α...  相似文献   
300.
日本沼虾触角腺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日本沼虾触角腺进行了组织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沼虾触角腺可分为端囊、迷路和肾管三部分。端囊部分的细胞呈柱状,细胞核位于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的细胞也呈柱状,其顶端具刷状缘,核位于细胞的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可分为二个亚区;肾管部分的细胞柱状或较为扁平,核位于细胞顶端,肾管部分可分成三个不同的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