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通过体视学显微镜对淡水蟹类2科8属12种的触角结构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淡水蟹类2科8属间触角的形态结构存在可用于形态学分类的特征性结构,其中第1触角比第2触角具有更多的特征性结构,且同种雌雄之间触角形态结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淡水蟹触角的形态结构特征可作为淡水蟹类属间鉴别的形态指标,可作为现有淡水蟹类形态分类系统的补充。  相似文献   
242.
粉蝶盘绒茧蜂中国和荷兰种群学习行为及EAG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红  刘勇  戈峰  吴开拓 《生态学报》2012,32(2):351-360
昆虫的取食危害可导致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天敌利用植物在受到植食性昆虫的危害后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来寻找寄主,这种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寻找寄主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是菜粉蝶(pieris rapae)主要的内寄生蜂,是优良的蜂种,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别以中国种群和荷兰种群的粉蝶盘绒茧蜂为研究对象,利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比较了不同地理种群粉蝶盘绒茧蜂雌蜂的学习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差异。旨在明确虫害植株释放的挥发物在两个地理种群中的作用。Y型嗅觉仪试验结果表明,雌蜂不同的学习经历会影响其对寄主植株的趋性行为。没有学习经历的中国种群雌蜂对虫害甘蓝挥发物较虫害紫甘蓝和虫害羽衣甘蓝挥发物表现出更强地趋性行为,无学习经历荷兰种群对虫害甘蓝挥发物同样表现出更强地趋性行为,中国种群3次间隔产卵和3次间隔气味学习使其对经历过的寄主植物挥发物趋性明显提高。荷兰种群3次间隔气味学习也会提高该蜂对经历寄主挥发物的趋性。EAG试验结果显示,两个地理种群雌蜂对所测定三类挥发物(体积比10-1)的反应强弱依次为:C6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且在所测定的6种化合物剂量范围内,两个地理种群雌蜂均与trans-2--己醛和乙酸己酯(体积比10-4—10-1),壬醛、月桂烯和里那醇(体积比10-4—10-2)化合物的活性成正相关。结果表明,中国和荷兰种群雌蜂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学习能力和电生理反应。研究显示粉蝶盘绒茧蜂雌蜂可能利用甘蓝挥发物作为利它素而寻觅适宜的寄主,学习经历会明显提高该蜂对经历的寄主挥发物的趋性的行为。实验结果为菜粉蝶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3.
目的:构建甜菜夜蛾触角全长cDNA文库。方法:利用TRIzol试剂提取甜菜夜蛾触角总RNA,以此为模板,通过SMAR-TScribeTM反转录酶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引物扩增获得双链cDNA,经Proteinase K消化、SfiⅠ酶切和CHROMA SPIN-400Column分级分离后,收集400~2 000 bp之间的片段重组于改造的pUC19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最终构建获得甜菜夜蛾触角全长cDNA文库。结果:对文库进行滴度测定和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cDNA初级文库滴度为1.6×107pfu/ml,重组率为94%,插入片段大小为0.5~3.0 kb,平均长度在1 kb以上,表明构建获得的文库是一个高质量的文库。结论:该文库的构建为今后克隆甜菜夜蛾嗅觉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4.
目的:研究昆虫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投射的空间布局,揭示触角感觉信息传入的神经结构.方法:使用氯化镍神经元示踪标记技术,对双斑蟋触角感受嚣传入神经纤维进行可视化标记,观察研究触角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的走行形态及分布规律.结果: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中脑后大量的神经末梢终止在同侧的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部分神经纤维向前走行,其神经末梢终止在前脑,还有部分神经纤维向后下行,经同侧神经索,其神经末梢终止在食道下神经节.结论: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脑后主要投射到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少部分投射到前脑和食道下神经节.这种多重投射模式可能在双斑蟋嗅觉信息传递整合、触角运动调节、味觉和摄食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5.
本文介绍两例畸形甲虫。一例是触角畸形的光滑鳖甲成虫,发现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新疆昌吉五家渠),为第三次在这一地点发现畸形昆虫。另一例是左侧中胸和后胸体节合并的畸形中华齿刺甲幼虫,发现于新疆大学校园。对光滑鳖甲的畸形触角,使用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了形态特征的观察。并且测量了触角各节的长度、宽度和横截面积。其结果显示,在触角第5节后,畸形触角的尺寸显著小于正常触角的相应节。  相似文献   
246.
前裂长管茧蜂是许多实蝇类害虫幼虫-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触角感受器进行超微观察,结果发现,前裂长管茧蜂雌蜂触角共发现7种感受器,分别为鳞型感器、Bhm毛、毛型感器、腔型感器、栓锥型感器、钟型感器及板型感器。其中,毛型感器具有3种形态(毛型感器Ⅰ、Ⅱ、Ⅲ),锥型感器具有2种形态(锥型感器Ⅰ、Ⅱ),但在雄蜂触角上没发现锥形感器Ⅱ。毛型感器和板型感器是前裂长管茧蜂触角上的主要感器,数量较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247.
《植物杂志》2009,(2):81-81
星鼻鼹鼠是鼹鼠的一种。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吻端环生着11对绯红色的触角,这些触角看上去像一颗星星。刚出生的时候,小星鼻鼹鼠的每一个触角都还贴在脸上。几分钟之内,所有的触角就会从脸上分开,摇摆着向前伸开。  相似文献   
248.
荔枝蝽成虫对其臭腺分泌物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皿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臭腺分泌物的乙醚提取物对成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臭腺乙醚提取物中具有5种挥发性物质,即(E)-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及一个未知组分.荔枝蝽对(E)-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与十三烷这4种组分的触角电生理(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能引起荔枝蝽成虫的EAG反应,其中(E)-2-辛烯醛引起雌雄成虫触角的反应最强,分别为0.50 mV与0.4 mV;"Y"型嗅觉仪生测结果表明,(E)-2-辛烯醛对荔枝蝽成虫能产生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 <0.01).可见,荔枝蝽成虫臭腺分泌物对荔枝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应用于荔枝蝽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249.
虫草蝠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冬虫夏草的三种寄主昆虫白马蝠蛾(Hepialus baimaensis)、 人支蝠蛾(H.Renzhiensis)和中支蚯蛾(H.Zhongzhiensis)触角感觉器种类、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三种蝠蛾触角表面均缺少网状覆盖物。计有七种感觉器,名称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感器、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和钟形感器。毛形感器分A和B型,数量最多。鞭节上每节具有2-3只刺形感器和l-5只锥形感器。腔锥感器分为长栓和短栓两种形态类型,腔周围都无缘栓。 Bohm氏鬃毛主要分布于基节,数量较多。钟形感器仅在雄蛾触角上见到。各类感觉器在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50.
国槐尺蠖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自立  赵刚 《昆虫学报》1991,34(3):271-277
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的性信息素腺体位置通过触角电位、扫描电镜和组织学三种研究技术进行了检查.触角电位证明性信息素腺体位于产卵器.扫描电镜确定在雌蛾腹部第Ⅷ和Ⅸ—Ⅹ节之间的节间膜背面有一囊状结构.触角电位进一步证明这一囊状结构为性信息素腺体.腺体横切显示性信息素腺体细胞特征为核大,细胞体呈柱状,细胞质内有小空泡.触角电位证明雌蛾在暗周期(20:00,21:00和22:00)产生的性信息素比在光周期(8:00、9:00和10:00)多.风洞试验显示雄蛾在暗周期(21:00)比在光周期(9:00)对性信息素提取物的行为反应强烈.田间试验证明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具有诱蛾活性.上述结果为国槐尺蠖性信息素的化学分离和鉴定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