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5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0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稀有植物香果树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Motic显微摄像,研究了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 Oliv.)的叶形态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香果树叶为典型异面叶;表皮由一层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薄;气孔类型为平列型,仅分布于下表皮;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多细胞表皮毛;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构成;海绵组织枝状分布,排列极为疏松,细胞间隙大;叶脉主脉发达;上述特征反映出植物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2.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显微观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 对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 茎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五爪金龙茎的解剖结构以初生结构为主, 维管形成层已经形成, 但次生结构尚不发达。通常具3~6 个空腔, 初步推断其为裂生式分泌道; 表皮外弦向壁增厚, 具角质层, 具气孔及气室;紧贴表皮内方的1~3 层和皮层最内1~3 层的细胞可能为分泌细胞; 具双韧维管束, 木质部极为发达, 导管细胞紧密排列, 围绕内韧皮部和中央的髓而成一圆周; 形成层位于外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 茎中央是大型薄壁细胞构成的髓, 具簇晶。  相似文献   
93.
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理学》第六版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中,表7—1有“营养学热价”的概念,但没有做任何注释,文中也未给出任何解释。笔者对此概念及其出处不甚理解,找到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生理学》教材和7年制规划教材《生理学》做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94.
朱凯琳  李嘉宝  陈昕 《植物研究》2022,42(2):174-183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四川省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内7种花楸属(Sorbus)植物的叶解剖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结构特征与生境的相关性。结果显示:7种植物的叶片均为典型的背腹叶;叶片厚度介于108.16~208.21 μm,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表皮厚度均大于下表皮厚度,且复叶物种的下表皮细胞均有乳突;栅栏组织由1~2层细胞构成,仅多对西康花楸(S. prattii var. aestivalis)的栅海比(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厚度比)为1.93,其余6种植物的栅海比均小于1;中脉维管束均呈心型,为典型的外韧型维管束,种间中脉突起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解剖结构中,上、下表皮可塑性最大,在生境中具有较强的潜在适应能力;中脉可塑性最小,整体结构较为稳定。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中脉组织是7种植物中种间差异最大的解剖结构。叶解剖结构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紧密度与年降水量、最暖季降水和海拔正相关(P<0.05),与季节性温差负相关(P<0.05);中脉直径和突起度与季节性温差呈正相关(P<0.01),与年降水量、最暖季降水和海拔正相关负相关(P<0.05)。叶解剖结构性状的适应性变化,体现了7种花楸属植物在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95.
四爪陆龟的尿殖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四爪陆龟的尿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同一个体的左、右肾,左、右附睾,尤其是左、右精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膀胱大,双叶型,能贮存较多的尿液;阴茎紫褐色,阴茎头中央有三枚小瓣;雄性个体的泄殖腔内壁褶皱较多,扩展性好。  相似文献   
96.
肾动脉内注射腺苷兴奋肾神经传入纤维的自发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HJ  Ma HJ  Liu YX  Wang QS 《生理学报》2004,56(2):192-197
应用记录肾神经传入纤维多单位和单位放电的方法,观察肾动脉内注射腺苷对麻醉家兔肾神经传入纤维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肾动脉内注射50,100和200nmol/kg腺苷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兴奋肾神经传入纤维的活动,而动脉血压不变。(2)肾动脉内预先应用选择性腺苷A1受体阻断剂DPCPX(160nmol/kg),可部分阻断腺苷对肾神经传入纤维的兴奋作用。(3)静脉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0.1mmol/kg)预处理,延长并增强了肾神经传入纤维对腺苷的反应。以上结果提示,肾动脉内应用腺苷可兴奋肾传入纤维的自发放电活动,一氧化氮作为抑制性因素参与腺苷诱导的肾神经传入纤维兴奋。  相似文献   
97.
传统中药白芍原植物分类鉴定及根形态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主产地的白芍(Radix Paeonia alba)原植物10个居群进行调查及标本采集,植物鉴定结果为:川白芍原植物粉红花居群为原变种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白花居群为芍药变种毛果芍药P.lactiflora var.trichocarpa(Bunge)Stern;毫白芍原植物线条居群和蒲棒居群均为芍药;杭白芍原植物红花、白花、粉红花居群均为毛果芍药;陕西韩城、江苏东海、山东荷泽白芍均为芍药,各居群在花色及形态上有明显而稳定的变异。根横切面解剖结构显示,按木质部的排列方式可将白芍原植物10个居群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呈两个不相连的扇形中央导管群,并且有狭长、具分枝的从形成层到根中央部分连续排列的木质部,基本上是原植物芍药的植物特征,其中毫白芍线条居群兼有毛果芍药和芍药的特征;第二类为具有不明显的根中央扇形导管束,导管束呈环状围绕中央排列,并且有粗短不分枝的靠近形成层处成群的导管,与原植物毛果芍药的特征基本一致,其中杭白芍红花居群与川白芍白花居群根中央导管群呈现较明显的2个分离扇形排列,类似芍药。白芍原植物的种分类定位与花色无密切关联,但由于性状的稳定,可以考虑作为变种或变型定位。  相似文献   
98.
Lin WM  Chen XH  Xu R  Liu X  Xu P 《生理学报》2003,55(1):79-82
钠-氢交换蛋白(Na^ -H^ exchangers,NHE)至少包含6个不同的亚型,生长因子可激活其表达。目前,对在发育过程中NHE的表达了解甚少。本文利用RT-PCR观察了4种NHE亚型的mRNA在人胎儿的两个不同发育阶段(11周、16周)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研究它们的发育调控。结果显示,NHE1 mRNA在两种胎龄的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和16周胚胎相比,11周的胚胎的NHE1 mRNA的表达较弱,并且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差异。据此推测,NHE1的管家(house-keeping)功能可能至少在11周就开始形成,而最迟在16周已基本建立;NHE2和NHE3 mRNA在11周和16周的胚胎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及组织分布上的重叠,后者与NHE2和NHE3在成人组织中的分布及功能的重叠的特点相吻合;NHE5 mRNA的表达在11周的胚胎组织中比较普遍,而在16周的胚胎组织中则局限在小脑组织中,本研究表明,在人胚胎发育11-16周期间,NHE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调控,而在不迟于胚胎发育的第16周,具有“管家功能”的NHE1的基因表达已与成人相似。  相似文献   
99.
白细胞介素-2对大鼠心肌Ca2+ATPase和Na+ /K+ATPase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ao CM  Xia Q  Fu C  Jiang HD  Ye ZG  Shan YL  Chan JZ 《生理学报》2003,55(1):83-90
为了探讨IL-2对心肌细胞内钙影响的可能机制,用光学法检测心肌肌浆网Ca^2 ATPase的活性,以及细胞膜Ca^2 ATPase和Na^ /K^ ATPase的活性。结果:(1)用IL-2(10、40、200、800U/ml)灌流心脏后,其肌浆网Ca^2 ATPase的活性随IL-2浓度的升高而增强;(2)在ATP浓度为0.1-4mmol/L时,Ca^2 ATPase的活性随ATP浓度的升庙则增强,由IL-2(200U/ml)灌流后的心脏获得肌浆网(SR),其Ca^2 ATPase的活性对ATP的反应强于对照组;(3)在[Ca^2 ]为1-40μmol/L时,心脏SR Ca^2 ATPase的活性随[Ca^2 ]增加而增强,而IL-2灌流心脏后分离的SR,其Ca^2 ATPase活性在[Ca^2 ]升高时没有明显改变;(4)用nor-BNI(10nmol/L)预处理5min后,IL-2(200U/ml)灌流后不再使SR Ca^2 ATPase的活性增强;(5)用PTX(5mg/L)预处理后,IL-2对SR Ca^2 ATPase的影响减弱;(6)用磷脂酶C(PLC)抑制剂U73122(5μmol/L)处理后,IL-2不再使SR Ca^2 ATPase活性增高;(7)用IL-2直接处理从正常大鼠分离的SR后,对SR Ca^2 ATPase活性无明显影响;(8)IL-2灌流后,对心肌细胞膜Ca^2 ATPase和Na^ /K^ ATPase活性没有显著。上述结果表明,IL-2灌流心脏后使心肌肌浆网Ca^2 ATPase的活性增加,心肌细胞膜上的κ-阿片受体及其下游的G蛋白和PLC介导了IL-2的作用。尽管IL-2提高SR Ca^2 ATPase对ATP的反应性,但却抑制SR Ca^2 ATPase对钙离子的敏感性。IL-2对心肌细胞膜Ca^2 ATPase和Na^ /K^ ATPase的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哌替啶对心室肌收缩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X  Cao CM  Wang LL  Ding YM  Xia Q 《生理学报》2003,55(2):197-200
为明确哌替啶对心脏收缩的直接效应 ,并探讨其相关机制。采用Langendorff灌流心脏模型 ,观察了哌替啶对大鼠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并用荧光测钙技术和膜片钳技术探讨了哌替啶作用的钙离子机制。结果显示 ,哌替啶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离体灌流心脏的LVDP×HR、 +dP/dt和 -dP/dt,而升高LVEDP。在酶解分离的心室肌细胞上 ,哌替啶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胞收缩时的钙瞬变幅度 ,并升高舒张末期的钙水平。哌替啶不影响高浓度咖啡因诱导的内钙释放。哌替啶使L 型钙电流强度降低到给药前的 67 4± 10 1% ,而不改变钙通道的激活和失活电位。哌替啶减弱钙电流的作用并不能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阻断。以上结果表明 ,哌替啶能通过非阿片受体介导的途径阻断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 ,对心室收缩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