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8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褶纹冠蚌珍珠囊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为实验对象,应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研究珍珠囊的发育,结果表明在水温16℃左右时约需30d形成具有单层上皮细胞的珍珠囊,6个月后稳定分泌珍珠质。构成珍珠囊的上皮细胞从高柱状逐渐变成扁平状或立方形,细胞的碳酸酐酶污性也日益增强。大部分移植细胞小片的结缔组织与母蚌的结缔组织共同成层排列在珍珠囊腔外围。游走细胞在珍珠囊的早期发育阶段十分活跃。本文还阐明了珍珠囊液是存在于上皮细胞与珍珠表面之间的一薄层流体状物质。碳酸钙结晶的核化(nucleation)和初期生长都发生在珍珠囊液中。  相似文献   
73.
杨丽梅  陈焕瑜 《昆虫知识》1991,28(4):193-196
经1987~1990年盆栽、小区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褐稻虱和纹枯病对水稻孕穗期复合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和结实率的降低。建立了复合为害产量损失预测式=0.08699+0.243521x_1+0.206998x_2。并将该预测式于1988~1989年进行了大田检验,结果经卡平方分析表明,符合大田实际褐稻虱和纹枯病复合为害产量损失,适用于预测。不同生育期水稻受害损失试验结果表明幼穗形成期至灌浆期受害,水稻产量均受到严重影响。在褐稻虱和纹枯病复合为害允许损失水平为3~5%时,防治指标定为:2~3龄若虫5~8头/丛,纹枯病病株率10~15%。  相似文献   
74.
印楝油对褐稻虱雌虫求偶鸣声和交尾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用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油点滴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初羽化雌虫背部,点滴量分别为1.0、2.5及5.0μg,或将试虫饲养在分别用3%、6%及9%印楝油乳液喷雾处理过的稻株上.结果表明印楝油对褐稻虱雌虫正常的发声和交尾行为有明显干扰.8.3—25.0%的处理雌虫不能发声,也不交尾;8.3—58.3%发出不正常的求偶鸣声;其余鸣声虽基本正常,但脉冲重复频率增高,鸣叫持续时间缩短.后者可完成交尾,交尾前历时明显延长,但交尾时间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5.
本文讨论了菊科植物上盘霜霉属Bremia的分类问题。根据专性寄生菌种的划分,在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的同时,结合考虑寄生专化性或寄主范围的观点,我们提出菊科植物上Bremia的种的寄主限制在菊科“族”的范围内。对中国的菊科植物上Bremia属的已知种及变种列出了检索表,还报告了一个新种及一新组合,它们是兔苣盘霜霉(B.lagoseridis sp.nov.),寄生于兔苣(Lagoseris sanctae),和蓟盘霜霉(B.cirsii comb.nov.),寄生于蓟属(Cirsium spp.),标本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真菌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76.
77.
洪欣  汪秀平  温放 《广西植物》2020,40(10):1417-1422
该文报道了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的线柱苣苔属(Rhynchotechum Blume)中国分布新记录——小花线柱苣苔(R. parviflorum Blume)。该新记录种常生长在林中溪流附近的崖壁以及次生林下阴湿生境中,主要辨别特征为叶基本对生,花萼裂片被绢毛,花梗被黄褐色绒毛,花冠筒较小,子房具短柔毛,果无毛至微柔毛。印度学者于2020年记载为印度新分布,而原始文献中记录的凭证标本采集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故对原文记述的产地信息提出质疑。同时,在前人的研究中部分馆藏的线柱苣苔属植物标本被认定为该新记录种,在此一并提出该新记录种在中国的分布地理信息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78.
覃信梅  盘波  卢永彬  沈利娜  张强  梁燕妮 《广西植物》2020,40(10):1466-1476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4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到目前为止,仅其中四种的染色体数目被研究和报道,其余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在该属及其姐妹属报春苣苔属中的演变历史及其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影响亦不清楚。该文以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的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 [即石山苣苔原变种(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albatus)、齿缘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nticulatus)、弄岗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angensis)、石山苣苔未定名种(Petrocodon sp.)]的根尖细胞为材料开展染色体实验,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获取染色体数目,在石山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的系统树上追踪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演变历史,同时探讨染色体数目尤其是倍性变化是否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存在影响。结果表明:(1)长度为1~1.5 cm的根尖,0.002 mol·L-1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5 h,解离4 min为较适宜的染色体制备条件。(2)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二倍体(2n=2x=36)。(3)两属之间及两属各自的最近共同祖先染色体数目尚不能确定,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条数或倍性有变化以外,其余已知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均为2n=2x=36,在两属中高度一致,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尤其两属物种多样性巨大差异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倍性变化无关。综上结果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对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物种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79.
2019年8月31日,笔者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一晒碱池内(109°25′7.45″34°48′417〃N,海拔362 m)观察到1只半蹊鹏Limnodromus semipalmatus(图1)。使用NIKON D850和SIGMA S150-600镜头拍照并观察。该鸟整体呈灰褐色沾黄色,嘴长而直呈黑色,端部略粗,虹膜褐色,具污白色眉纹,贯眼纹深色至眼基,背灰褐色,两翼羽毛深褐色具浅色羽缘,胸部及两侧染棕黄,腹部白色,胁部及尾白色并具黑色横纹,脚黑色。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中国鸟类图鉴》(曲利明,2014)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确认其为陕西省鸟类新记录。初步推测其在陕西省为迷鸟,居留型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