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4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0 毫秒
21.
本实验室已得到的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基因,与文献相比,67位氨基酸残基由His变为Arg,此酶被定名为LeuRS67R。我们从该基因与pUC19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TG1转化子TG1-91中得到LeuRS的高表达,粗抽液中LeuRS的表达量在转化子中比在宿主菌TG1中高20倍以上。用三步拉层析得到电泳一条带的酶,其比活为1789单位/毫克。测定其动力学常数,氨酰化活力对Leu、ATP的Km值分别为0.027mmol/L、0.47mmol/L,Kcat值分别为3.5~5.1s-1。ATP-PPi交换活力对Leu、ATP的Km值分别为0.03mmol/L、1.0mmol/L,Lcat值分别为140~155s-1。此结果与从野生型大肠杆菌K-12中提纯的LeuRS的动力学常数差别很小,67位氨基酸残基在与活性中心无直接关系的域可能是大肠杆菌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2.
将大肠杆菌精氨酰tRNA合成酶(ArgRS)上Lys306用基因点突变的方法分别变为Ala和Arg的密码子;得到变种基因args306KA和args306KR。变种基因重组在pUC18上,转化到大肠杆菌TG1中,转化子中ArgRS及其变种ArgRS306KA和ArgRS306KR所表达的蛋白量至少为TG1表达ArgRS蛋白量的100倍。细胞粗抽提液中ArgRS的比活TG1、转化子pUC18-args、pUC18-args306KA和pUC18-args306KR分别为1.65、210、1.8和38单位/毫克。结果表明ArsRS的Lys306为Ala取代使活力完全丧失;若被Arg取代,则活力丧失80%以上。Lys306为ArgRS活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含ArgRS306KR基因args306KR的pUC18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TG1转化子中经DEAE-Sephacel和Blue-Sepharose两步柱层析,得到电泳一条带的ArgRS306KR。纯酶的比活为2790单位/毫克。该酶氨酰化和ATP~PPi交换活力的最适pH分别为pH8.3和pH7.5。氨酰化活力对ATP、Arg和tRNA的Km分别为2.6mmol/L、14.0μmol/L和5.0μmol/L:Vmax为7630单位/毫克;koat为9S-1。ATP~PPi交换活力对ATP和Arg的Km分别为8.3mmol/L和99μmol/L;Vmax为16320单位/毫克;kcat为18S-1。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粘红酵母中L-苯丙氨酸解氨酶的产酶条件及用此酶把反式肉桂酸转化成苯丙氨酸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下列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PAL的活力较高,酵母膏10.0蛋白胨10.0,NaC15.0,KH2PO40.5,苯内氨酸0.5,(nh4)2SO41.0,葡萄糖5.0,pH6.0-6.5,培养温度为30℃。转化过程中,(NH^+4)对初速度的影响符合米氏方程,其Km和Vmax分别为16.85mol/L和5.  相似文献   
25.
体内体外培养下飞蝗雄性生殖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单一TCl99或GRACE培养液中培养的四龄三天东亚飞蝗(Locusta mtgratoria mani lensis精小管,其精子发生只发育至初级精母细胞期,培养液中添加10%小牛血清或飞蝗精巢匀浆液可促使其发育至次级精母细胞期,添加10%分别取自东亚飞蝗蝗蝻、柞蚕蛹及蓖麻蚕蛹的血淋巴可促进其产生约20%的精子。 蜕皮激素及保幼激素对精子的产生无显著影响。移植培养的精小管在受体飞蝗体内不能发育产生精子,注射20μg/虫蜕皮激素可促使其产生大量精子。完整精巢无需注射蜕皮激素即可在受体飞蝗体内发育产生精子。结果表明,昆虫血淋巴内可能含有促细胞分化类因子,此(类)因子可能无种属特异性,外源蜕皮激素可能对精子发生无直接作用,但精子发生同时需要蜕皮激素和血淋巴因子,精巢本身可能有自己的蜕皮激素来源。  相似文献   
26.
安徽散血丹属(茄科)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7.
厌氧条件下微量琼脂糖弥散法抑菌试验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建立了在厌氧条件下两种微量而敏感的抑菌试验,可用于鉴定蛋白质或多肽类抑菌物质。(1)琼脂糖弥散法:可检测抗菌蛋白抑菌活性,(2)电泳凝胶弥散法:可直接确定存在于PAGE凝胶中抗菌蛋白条带。应用这两种方法,作者首次鉴定出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中存在抑制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抗菌蛋白。  相似文献   
28.
试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激光诱导家蚕孤雌生殖新育成的突变体Lamp_1和Lamp_2蛹血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这两个突变体是新突变体,客观存在的酶谱特征不同于未用激光照射的CK蚕种。  相似文献   
29.
苏雷  向韬  李倩倩  马哲 《微生物学报》2023,63(4):1379-1391
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nAOB)的代谢多样性,使得该菌群能够在海洋、湿地和陆地等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甚至在一些极热和极寒环境中也检测到了该菌群的存在。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厌氧氨氧化菌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发现、分布及脱氮贡献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厌氧氨氧化菌分布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该综述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氮循环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实际角色和功能,并基于厌氧氨氧化(anaerobicammoniaoxidation,anammox)过程,探究能与其进行协作的新型生物脱氮工艺,以期为这些工艺的研发和推广提供生态学基础和新的思考,从而实现脱氮工艺的技术变革。  相似文献   
30.
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D,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