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周全  张燕均  杨平  杨奇森  吴毅 《四川动物》2012,31(2):287-289
1984年9月24日在广东连州采集到2只蝙蝠(1♀,1♂),体型大,头体长分别为92.0mm,85.0mm,前臂长73.2mm,73.0mm,颅全长24.68mm,23.97mm;尾端有少量长毛;脑颅比较狭窄。经与国内已采集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标本及已报道的同类蝙蝠特征相比较,鉴定该蝙蝠标本为鞘尾蝠科的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 Dobson,1872,为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32.
EYA4 基因是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无眼基因eya同源的4个脊椎动物转录激活因子eya基因家族(EYA1-4)的一员.相关的研究表明EYA4基因与非综合征听觉障碍有关.蝙蝠特化的听觉系统在回声定位生理过程中负责回声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并起到重要作用.利用RT-PCR技术,通过克隆测序得到3种蝙蝠(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棕果蝠Rouaettusleschenaulti)EYA4 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这3种蝙蝠均没有第五外显子,而在第十一外显子与第十二外显子之间有一个其他哺乳动物所没有的外显子 exon b.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在棕果蝠中没有发现其他已知哺乳动物 EYA4 基因的第二十外显子;在黑髯墓蝠 EYA4 基因中缺少第十九外显子,而且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黑髯墓蝠 EYA4 基因具有较短的第十六外显子,即缺少了30个碱基;大足鼠耳蝠与非蝙蝠哺乳动物一样存在第十九和第二十外显子的可变剪接模式,且在第二与第三外显子中间存在外显子exon a.  相似文献   
33.
在吉林省通化市采集到长尾鼠耳蝠(Myotis frater)样本9只,为吉林省蝙蝠科新纪录,鉴定为长尾亚种M.f.longicaudatus.本文给出了该蝙蝠的特征描述和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文献记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4.
冬虫夏草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幼虫体后发育成的真菌子座和充满菌丝的僵死幼虫的复合体,与人参、鹿茸齐名,为我国三大珍贵滋补防病中药材。冬虫草源流于我国,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和甘肃等省,从冬虫夏草的基本概况、生物学特性、理化成分、人工培育现状及其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以期推动冬虫夏草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程。  相似文献   
35.
蝙蝠的采集标记与重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毅  徐剑 《动物学杂志》2001,36(5):33-35
介绍了不同栖息环境中蝙蝠的采集方法,并对蝙蝠的标记方法,标记工具,注意事项以及蝙蝠重捕后对标记环的回收等进行了介绍,可为蝙蝠生态,分类等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锐化蝙蝠听皮层神经元频率调谐的柱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双声刺激和多管电极方法在 6只大棕蝠 (bigbrownbat,Eptesicusfuscus)的 98个神经元上研究了锐化 (sharpening)蝙蝠听皮层 (primaryauditorycortex ,AC)神经元频率调谐的柱特征。结果发现 ,电极直插在 1个电极通道内连续记录到多个神经元时 ,它们锐化频率调谐的抑制性调谐曲线或抑制区基本相似。电极与AC表面呈 45°斜向推入使其跨越多个功能柱时 ,可观察到锐化频率调谐的抑制区构成也随电极进入不同的功能柱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两种不同的电极插入方式均证明锐化AC神经元频率调谐的神经抑制呈柱状组构。这些神经元组合起来排列在同一听觉功能柱内 ,构成AC频率分析的基本功能组构单位“微频率处理器”。实验中还观察到多峰频率调谐曲线神经元 ,它们在声通讯和声定位中不同波谱区域的时间匹配中起作用。此外 ,也有理由认为多峰调谐神经元亦被用于作为复杂波谱信息的“高级调谐预处理器”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神经元对频率分析的能力。为研究锐化频率调谐的神经抑制机制 ,用多管电极电泳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 BA)能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 ,Bic)至所记录的神经元 ,发现能大部分或几乎全部取消抑制区 ,从而表明在正常情况下GABA能抑制参与构成锐化AC神经元频率调谐的抑制区 ,  相似文献   
37.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典型的洞栖性蝙蝠,是我国的准特有种。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3个溶洞中记录到该蝠361只次,并对其栖点的空间分布、栖息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及个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其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洞口200 m的范围之内,离地面的高度通常在2—6 m之间,约74%的个体采用腹部贴壁倒挂的姿势栖息;体温变化范围在3.57—20.25℃之间,个体体温均略高于其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月份之间的体温、栖点温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仅60.1%的个体栖息在"安全性高"的栖点,栖息在"安全性中"和"安全性低"栖点的比例分别达22.7%和17.2%。加强对地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蝙蝠物种、生物多样性及洞穴资源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和蝙蝠种群的干扰与破坏,将有助于保护该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38.
2017年5月分别在贵州省兴义市和安龙县用雾网采集到1只大体型雌性管鼻蝠和2只小体型雄性菊头蝠,经鉴定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和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属贵州省翼手目新分布记录。所采集的毛翼管鼻蝠雌性个体可能为怀孕个体,故测量相关数据并鉴定后原地放归野外。华南菊头蝠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翼管鼻蝠(1♀):鼻部呈短管状,全身被毛厚密而柔软,后足、翼膜和尾膜均被覆黄褐色绒毛;体重14.01 g,前臂长48.23 mm;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型,静止状态下声波峰频为(56.04±4.52)k Hz。华南菊头蝠(2♂):耳大,对耳屏相对较小;鼻叶之蹄状叶宽大,完全覆盖吻部;鞍状叶小,其高略超过其宽,近乎矩形;体毛烟褐色;2只样本体重分别为4.52 g、4.12 g,前臂长40.70 mm、40.00 mm;头骨狭长,颅全长16.35 mm、16.46 mm,颅宽8.11 mm、8.14 mm;回声定位声波属调频-恒频-调频(FM-CF-FM)型,静止状态下峰频分别为(68.48±0.08)k Hz、(67.18±0.06)k Hz。2种蝙蝠物种在贵州省为首次发现,扩大了其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丰富了生态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9.
蝙蝠的食果性,食蜜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食果性吃果实、花、蜜和花粉的习性存在于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骗幅中。旧大陆大骗幅亚目(Megachir0Ptera)中的食果蜗除狐幅科(PteroPodidae)外似乎都专一地食果或食蜜。管鼻果幅属(Nyctimene)和果幅属(Rousettus)可能偶尔食虫,而且在犬幅属(Cyn0Pterus)、短吻果蝇属(Penthetor)、斑翅果幅属(Balionycterls)和大长舌果幅属(Eonyteris)编幅胃中也发现了昆虫的肢节,但这也有可能是在食果、花和蜜时偶尔吞入的。在新大陆,这种以植物为食的习性在叶口幅科(Phyllostomidae)的大多数种独立进化而来。几乎无须怀疑,叶…  相似文献   
40.
蝙蝠的食肉性,食鱼性和食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食肉性食肉见于很多哺乳动物类群中。从概念上讲,食肉目是特化的适应这种食性的动物,它们介入食物链的各个水平;很多动物如狮子、虎和狠处于食物金字塔顶尖的位置。食肉性在天翼手目中似乎并不特别广泛。两种假吸血编蝠(Megadermalyra和Macrodermagigas)常捕食其它编蝠、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小鸟,有时也吃蛙和晰蜴。研究发现新大陆叶口蝠科(Phyl-lostomidae)四种叶鼻蝙蝠(Phyllostomushasta-tus,VampyrumSpectrum,Trachopsclrrhosus和Ch。t0Pte。sauritus)也食肉。与假吸血幅科成员类似,这些偏福的食物由小型脊椎动物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