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温泉蛇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温泉(Thermophisbaileyi)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其核型模式可表达为2n=36=14M+2T+20m,ZW型性决定,Z和W分别为中及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该结果与游属种类的核型有较大差异,从而旁证了将温泉从游属中分出的观点。仅一对NOR于No.9染色体长臂并与其次溢痕位置相当,该NOR与锦属种类一致而与游类不同。根据染色体特征,认为温泉在游亚科中处于较为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蛇床幼茎离体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形成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床幼茎外植体经诱导产生了愈伤组织。在MS+2,4-D,0.2mg/L+ZT0.4mg/L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转变成胚性愈伤组织。转入MS+NAA0.2mg/L+ZT0.8mg/L培养基以后,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出体细胞胚胎。体细胞胚胎在MS+NAA0.5mg/L培养基中可直接发育成为完整植析。显微观察表明,体细胞胚胎产生于愈伤组织的表层细胞或内部细胞。在鱼雷胚期已有螺纹导管的分化。子叶期的维管组织从两  相似文献   
13.
云开脊(Achalinus yunkaiensis)之前仅在广东和广西有分布报道。本文基于形态比较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分析结果,确定采集于湖南省新宁县的1号雌性脊标本(CIB 119041)为云开脊,为湖南省新记录种。该标本鼻间鳞沟约等于前额鳞沟,上颔齿24枚;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0枚,尾下鳞55枚;尾长与体长之比为0.203。至此共有4种脊分布于湖南省。此外,本文还报道了棕脊(A. rufescens)1号雄性地模标本(CIB 119042),该标本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3枚,尾下鳞62枚;尾长与体长之比0.201。分子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棕脊种组各支系的系统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厘定。  相似文献   
14.
基于此前辽宁省爬行动物调查资料和分类学研究,结合近年来野外调查进展,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区系进行修订,并报道辽宁省类新记录二种——乌梢(Ptyasdhumnades)和黑头剑(Sibynophischinensis)。根据从辽宁省凌源市野外获得的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黑眉锦(Elaphe taeniura)在辽宁省的分布。另依据采集自葫芦岛市的1号王锦(E. carinata)标本对该种在辽宁省的分布予以补充描述。截至2023年5月,辽宁省记录爬行动物2目11科21属37种,其中,龟鳖目3科4属5种,有鳞目蜥蜴亚目3科5属10种,亚目5科12属22种。爬行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此外,有15个物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评估为受威胁物种。根据辽宁省爬行动物最新分布信息,将辽宁省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省,分别为辽东山地丘陵省、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努鲁儿虎山北麓丘陵台地及西辽河沙地省、辽西山地丘陵省和冀辽山地省,其中,冀辽山地省为本研究中新增动物地理省。扩大原辽东半岛丘陵省涵盖范围,并将其名称修订为“辽...  相似文献   
15.
抢救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咬伤中毒12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其斌  林可干 《蛇志》1993,5(2):25-28
本文报告1986年至1992年作者主持抢救眼镜王咬伤中毒12例的临床研究结果,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1岁,农民9例.临床主要局部表现为剧痛,肿胀,部分病例有轻度坏死,所有病人均有吞咽困难、眼睑下垂、呼吸困难等神经毒表现。引起自主呼吸停止8例(67%)。心跳停止1例,经抢救死亡1例,死亡率8.33%。抢救存活11例,救活率91.67%。  相似文献   
16.
广西1990年蛇伤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乃平  泽井芳男 《蛇志》1993,5(1):10-17
为摸清广西1990年伤发病情况,对广西东、南、西、北、中的5市16个县的13家医院以及18个乡进行了伤流行病学调查。伤人数为993例,其中男性732例(73.7%),女性261例(26.3%),死亡率为2.7%,致残或留有后遗症者73例(7.4%).致伤种按发生率依次为眼镜(30.5%)、竹叶青(20.2%)、烙铁头(13.3%)、银环(11.6%)、五步(6.9%)、蝰(4.9%)、金环(2.9%)、眼镜王(1.4%)、海(0.7%)、以及白头蝰(0.3%)。致死率最高为银环和眼镜王,在27例死亡病例中分别占33.3%和29.6%。经推算结果广西每年有伤3万余例,其中死亡一千多例.伤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其中多数是农民,越是偏僻的山区,发病率越高.调查结果提示如何在农村建立有效的伤防治网络,推广使用抗毒血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莽山烙铁头蛇生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远辉 《四川动物》1996,15(2):62-64
1994年6月-1995年2月对新属新种莽山烙铁头Ermiamagnshanensis的生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记录到该种生殖前后的生态习性、产卵时间和数量、孵出仔的时间等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杨梅黄素及蛇葡萄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杨梅黄素及葡萄素对酪氨酸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mmol/L的L-多巴浓度下,50%抑制的药物浓度分别为0.082mmol/L及0.208mmol/L,用L-多巴作底物,葡萄素对酪氨酸酶是竞争性抑制,其K是0.085mmol/L;而杨梅黄素对酪氨酸酶则是混合性抑制,其Ki与Kfi分别是0.026mmol/L与0.072mmol/L。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广东眼镜毒与眼镜王毒的氨基酸成分,结果表明两种毒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相同,但多种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为毒鉴别和质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东镇  张谨 《蛇志》1996,8(3):4-6
提出一个用于伤的诊断与指导治疗的计算机专家系统,该系统具有诊断和咨询等功能。并着重讨论伤诊断的方法。经试用,整个模型设计合理,可用于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