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6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101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目的:探讨孕期妇女体重、体脂百分比及其他体成分指标的变化趋势,了解孕期体成分的变化与孕前体质指数(BMI)的关系,为孕期体重的合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建档的56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孕早期(10~12周)182人、孕中期(22~24周)211人、孕晚期(30~32周)172人,根据孕前BMI将各期孕妇分为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各孕妇进行体成分测定。结果:调查对象的各项体成分指标均随孕期的进展而明显增加(P<0.01)。体重在孕早期增幅相对较少,中晚期增加明显,在孕末期仍然保持了较大的增加,而体脂百分比在孕期增幅较体重增长平稳,尤其在孕晚期,体脂百分比变化明显小于体重增长幅度。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孕前BMI水平的孕妇各阶段体成分指标均差异显著(P<0.01)。孕期各阶段体脂百分比与孕前BMI均呈正相关关系(孕早期:β =1.297,95%CI:1.098~1.497;孕中期:β= 1.306,95%CI:1.146~1.466;孕晚期:β=0.883,95%CI:0.691~1.075)。结论:孕期各阶段体重、体脂百分比及其他体成分指标显著增加,但各指标增幅有所不同。孕前BMI与孕期各项体成分指标变化呈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解增强UV-B辐射诱导芒果叶片抗氧化响应的机制,以?台农1号?芒果(Mangifera indica?Tainong No. 1?)成年树为材料,以自然光为对照(CK),设置24和96 kJ/(m~2·d)两个增强UV-B辐射处理水平,观测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4k J/(m~2·d)处理的芒果叶片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净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多酚、Vc和芒果苷含量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而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96 kJ/(m~2·d)处理的芒果叶片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及多酚、类黄酮、还原型GSH、芒果苷等还原型保护成分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净光合速率和V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因此,24 kJ/(m~2·d) UV-B辐射未引起?台农1号?芒果成年树损伤,可能是通过提高类黄酮和还原型GSH的含量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96 kJ/(m~2·d)处理则引起叶片活性氧损伤,但仍可能以两种机制减轻损伤,一是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提高还原性成分含量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二是利用芒果苷、类黄酮和还原型GSH等成分吸收UV-B辐射。  相似文献   
93.
为挖掘辣木(Moranga oleifera)优良种质资源,对30个优良单株家系的叶片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叶形外,辣木不同家系间的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复叶数与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柄和叶片颜色是区分辣木不同家系最主要的叶片性状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辣木家系可分为3大类,叶片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家系的遗传距离较远。因此,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将为直观区分辣木家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本文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海拔3 400~4 700 m)7个植物群系下采集的21个现代苔藓样品进行了孢粉研究,探讨了现代孢粉组合与样点周围植被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孢粉类型的代表性与传播能力。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地区不同植物群系的孢粉组合具有不同的代表性成分与变化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当地植被状况。桦木林和黄背栎林的孢粉组合中指示性成分分别是高含量的桦木属和常绿栎类花粉;冷杉林下的样品,除采自仅有稀疏冷杉的冷杉林下的样品外,其他样品的孢粉组合都较好地反映了高含量的冷杉属花粉;杜鹃灌丛和蔷薇灌丛的孢粉组合分别以高含量的杜鹃花科和蔷薇科花粉为特征;在花粉产量低且植被较开阔的流石滩疏生草甸中,孢粉组合以高含量的草本花粉和外来乔木花粉(如松、冷杉等)为主。松属花粉在本研究区各植物群系下所有样品的孢粉组合中均有较高含量,说明松属花粉产量高、传播能力最强,具有超代表性;铁杉属和桤木属花粉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它们是外来花粉的主要成分,在不同植物群系下其花粉含量的高低与当地植被的郁闭度及当地植被花粉产量有关;桦木属和常绿栎类花粉代表性强,花粉产量高,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冷杉属花粉具有明显的低代表性,但其传播能力较强;杜鹃花科花粉的代表性较好,但传播能力差,其花粉散布范围基本在有母体植物生长的地方;柳属花粉代表性低,其花粉含量高于1.0%可能指示柳树的存在;单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在本研究区部分样品中有较高含量,说明单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比三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可能更能适应海拔3 400 m以上的高海拔环境。  相似文献   
95.
付裕  王倩  张勇  陈巨莲 《昆虫学报》2021,64(9):1009-1019
【目的】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为我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麦蚜优势种;Sm13498蛋白是在荻草谷网蚜唾液腺中特异表达的唾液蛋白。本研究旨在探析荻草谷网蚜功能未知的Sm13498在调节植物防御反应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基于荻草谷网蚜唾液腺转录组测序数据,PCR克隆Sm13498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qPCR测定Sm13498在取食小麦叶片不同时间的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中的表达动态;通过酵母分泌系统验证Sm13498蛋白信号肽的分泌功能;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瞬时表达技术鉴定Sm13498蛋白功能及亚细胞定位。【结果】克隆获得了荻草谷网蚜Sm13498 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MW346655),开放阅读框(ORF)全长78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28.01 kD,第1-22位氨基酸为N端信号肽。系统进化树显示,Sm13498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功能未知蛋白LOC100159087precursor(GenBank登录号: NP_001313548.1)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1.7%)。RT-qPCR结果表明,Sm13498在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取食小麦叶片12 h时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含有Sm13498信号肽片段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TK12可在YPRAA培养基正常生长,并可将无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为不可溶的暗红色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F),证实其信号肽具有分泌活性。经根癌农杆菌介导在本氏烟瞬时表达Sm13498蛋白可抑制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 BAX)及病原菌激发子INF1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m13498-GFP融合蛋白定位于本氏烟叶片细胞膜。【结论】结果说明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Sm13498可抑制植物防御反应。本研究为发掘荻草谷网蚜唾液中效应子, 深入解析麦蚜对小麦品种强适应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
以两种常见园林观赏草:白穗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White’)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法,研究了不同高浓度臭氧(O3,EO):80 nmol/mol(EO-80)、120 nmol/mol(EO-120)和160 nmol/mol(EO-160)下两种观赏草叶片逆境生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短期(7 d)内随O3浓度增加,白穗狼尾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呈下降趋势,拂子茅较对照无显著变化。(2)在EO-120、EO-160下处理7 d时,两种观赏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较对照显著下降,且白穗狼尾草下降的幅度均大于拂子茅。(3)不同高浓度O3胁迫下,两种观赏草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均有所升高,其中在EO-160下处理21 d时白穗狼尾草和拂子茅叶片MDA含量分别增加30.2%(P<0.05)和13.5%(P>0.05),表明在EO-160浓度胁迫下白穗狼尾草受到的膜脂过氧化伤害大于拂子茅。(4)在EO-120和EO-160下处理21 d时,白穗狼尾草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24.2%和43.1%,而拂子茅较对照分别下降19.0%和22.9%(P<0.05)。(5)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O3下两种观赏草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6)综合以上生理特征比较及主成成分分析表明,佛子茅比白穗狼尾草更耐O3,前者在O3高污染地区可能会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为了解溶解性有机质(CDOM)光学特性及影响因素, 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采集了洱海120个表层水样本,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解析了CDOM的组成及来源, 主成分分析法(PCA)阐明光学特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CDOM吸收系数[a(440)]范围为0.22—0.90/m, 随时间变化显著(P<0.01), 营养水平差异较小(P=0.97)。[a(440)]与溶解性有机碳(DOC)关系显著(P<0.01), 有利于建立遥感模型监测CDOM时空分布特征。基于芳香度(SUVA254)、斜率比值(SR)、分子量参数(M)和吸收光谱斜率(S275—295)等吸收特征参数发现CDOM光学特性随季节变化差异显著, 由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可分为以下2个时期: 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和2019年8—10月, 后者CDOM的SUVA254显著低于前者。吸收特征参数表明洱海CDOM分子量较小, 主要为内源产生。在不同时期, 水温、pH和TP始终对CDOM吸收特征产生较大影响。文章阐明了洱海表层水体CDOM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为洱海水体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以茶树黄化品种‘中黄3号’(‘ZH3’)和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材料,检测其4、5、7、8月新梢(一芽二叶)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探讨不同月份黄化茶树新梢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累积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梢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在两种茶树中均随生育期先降低后上升,叶绿素b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但均以8月份最高,‘ZH3’叶绿素b含量在4、5月份分别比‘TC15’低41.9%、54.9%,在7、8月份分别比‘TC15’高47.5%、22.1%;新梢类胡萝卜素含量在‘ZH3’中呈递减趋势,而在‘TC15’中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花青素含量在两种茶树中均先上升后下降,在4、5、8月份‘ZH3’略高于‘TC15’,在7月份‘ZH3’比‘TC15’低26.4%。(2)两种茶树新梢的花青素含量在总色素中占比均先增加后降低,总叶绿素含量占比则表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占比在‘ZH3’中呈递减趋势,而在‘TC15’中先递减后小幅上升。(3)两种茶树新梢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先降低后上升并以4月份最高,茶多酚含量则均先升后降并以7月份最高,‘ZH3’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在月份间变化不显著。(4)‘ZH3’新梢的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与各色素含量相关均不显著,而其茶多酚含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C15’新梢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与花青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总叶绿素含量、咖啡碱含量与叶绿素a以及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黄化茶树品种‘中黄3号’新梢颜色越黄,类胡萝卜素、游离氨基酸含量越高,叶绿素a、叶绿素b、茶多酚含量越低,叶绿素a/b值较高,花青素含量适中,茶树新梢色素含量与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38个榛种质资源叶功能性状与光合特征参数的变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为优良种质资源的选择以及进一步理解叶功能性状对光合特征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8个种质资源的叶面积(LA)、叶形指数(LI)、叶干重(LDW)、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分别为78.39 cm2、1.24、0.73 g、109.95 cm2·g-1和38.31%,LDW变异最大,其次为LA和SLA,LI和LDMC变异最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平均值分别为9.92μmol·m-2·s-1、3.88 mmol·m-2·s-1、153.04μmol·m-2·s-1、238.73μmol·mol-1、0.41和2.54μmol·mmol-1,gs变异最大(27.89%),Pn、Ci、Ls和WUE次之(10.37%~15.14%),Tr最小(9.99%)。不同种质资源叶功能性状与光合特征参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Pn与LA、LDW、LDMC均呈显著正相关,与SLA则呈显著负相关;Tr与LA呈显著正相关;gs和Ci与LDMC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WUE与LDW、LDMC均呈显著正相关,与SLA则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第1、2排序轴共同解释了叶片光合特征总变异的88.6%,其中,对光合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的叶功能性状因子为SLA和LDMC。平欧210号、F-03、平欧11号、平欧88号、平欧119号、85-162、平欧48号、玉坠、平欧110号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0.
随着我国草莓栽培面积逐年增加,草莓种苗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确保种苗育苗质量,亟需开展壮苗评价的研究。本研究以生长40 d的‘红颜’穴盘苗为对象,在测定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鲜重、干重等16项指标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单项指标隶属函数,使用加权模糊评判法计算种苗综合评价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的关键指标组成多个壮苗指数模型,与种苗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后,确定最佳草莓壮苗指数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随机选取的320株草莓种苗16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评价指数为0.165~0.817,可作为壮苗指数模型构建和种苗质量评价的依据。主成分分析将16项指标划分为地上部相关指标、地下部相关指标和色素指标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7%;从每个主成分中选择贡献值最大的3个指标随机组成27种壮苗指数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最大的5个壮苗指数模型,其中“地上干重×根系表面积×叶绿素a”的相关性最高,用‘红颜’、‘香野’和‘甜查理’种苗验证相关系数均最大,分别为0.879、0.924和0.975,确定可作为草莓壮苗指数计算模型。以综合评价指数为种苗质量分级依据,可将种苗健壮程度分为3个等级:等级Ⅰ(综合评价指数≥0.5,壮苗指数≥4.0)为优质苗,等级Ⅱ(综合评价指数0.3~0.5,壮苗指数0.5~4.0)为合格苗,等级Ⅲ(综合评价指数≤0.3,壮苗指数≤0.5)为弱苗。研究结果可为草莓或其他种苗壮苗指数计算和种苗健壮程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