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6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87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单管黑白双光灯的诱虫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立春 《昆虫学报》1985,(2):148-152
在棉田单管黑白双光灯比黑光灯诱虫量有较显著的提高,对害虫天敌昆虫的诱获量却明显比黑光灯少。本文并分析了单管黑白双光灯的诱虫原理及诱虫超过黑光灯的原因。  相似文献   
52.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新齿环在分裂前期发生于旧齿环和辐线环之间;由细线状圆环分节以覆瓦式排列,其数目常为旧环的一倍,少数个体有增多。随着虫体发育,新环依次长出齿钩、锥体、齿棘。旧环则依齿钩、齿棘、锥体、齿钩柄的顺序消失;口沟、伸缩泡均在分裂前期分裂,各自形成两个新的口沟、伸缩泡;新辐线在子体发育初或中期才发生于新齿环外缘,总数为旧辐线的一倍。该虫无性繁殖以24小时为一周期。分裂前期需0.5—1小时;分裂期需1—3分钟。幼虫生长发育期需1.5—3小时。成虫生长成熟期需20—22小时。无论幼虫、童虫和成虫,均能感染鱼苗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扁头中国短头鲵(新属新种) (Sinobrachyops placenticephalus gen. et sp. nov.) 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位置进行简述.标本得自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产出时代为中侏罗世.中国短头鲵是目前迷齿类中在地史上最年轻的一个属.它的发现使迷齿类在地球上生存时代的上限推移到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54.
韦裕宗  李树刚   《广西植物》1985,(3):151-156
<正>一、虫豆属 Atylosia Wight et Arn,1.白蔓草虫豆 新变种图1Atylosia scarabaeoidea(Linn)Benth ,var aryrophylla Cheng f,var ,nov  相似文献   
55.
秦永杰   《广西植物》1985,(2):141-145
<正> 五倍子,即由半翅目蚜科(Aphididae)的角倍蚜寄生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危害叶组织所造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虫瘿的总称。五倍子主要成分为单宁酸,是医药,化工、印染和国防上的重要原料。目前,我国的五倍子按外形可分为十余种,其中以角倍蚜分布最广,产量最高。角倍蚜亦称五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一年有六个世代,终年生活,无休眠阶段。成虫有有翅型及无翅型两种,当盐肤木快落叶之  相似文献   
56.
我国南方重要害虫松大蚜及茶尺蠖中近年来分别发现由加拿大虫疫霉和圆孢虫疫霉造成的大面积流行病,在短期内将害虫种群摧毁殆尽。加拿大虫疫霉系我国首次记载。本文描述和讨论了2种虫生真菌的形态特征,记载了真菌病的流行概况。  相似文献   
57.
58.
郑濡永  陈桂清 《菌物学报》1991,10(Z1):45-58
由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李成龙大夫提供的一株人体皮肤病菌经我们研究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毛霉属(Rhizomucor)的一个种,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新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据李大夫介绍,这株菌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到该医院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离的。这个病人没有一般真菌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等。她也没有患有其他毛霉病,因此她的皮肤毛霉病是原发性的而不是继发性的。我们查阅文献结果,国内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致的毛霉病过去仅有过一次肺部感染的报道;国外则有过较多次数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体毛霉病,主要为肺部疾病并可引致继发性的皮肤病,尚未见有由根毛霉属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报道。无论国内、外引起人体毛霉病的根毛霉均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Lindt) Schipper,包括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等异名]一种。因此,本病例为我国第二例由根毛霉弓l起的人体毛霉病及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皮肤毛霉病,同时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属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个种引起的人体毛霉病,很可能还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与根毛霉属内所有过去已报道过的种都有显著差异。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最低9℃,最高38℃;其他种均为高温真菌,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可达55℃或更高。形态方面,多变根毛霉也与属内其他已知种明显不同。它的菌落高达4-8 mm并呈鲜明的浅黄色;其他已知种菌落低矮,除奈尼塔尔根毛霉(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外全部为深暗灰色,奈尼塔尔根毛霉菌落色泽虽然较浅,但为浅灰或灰黄色,与多变根毛霉的鲜明黄色不同。它的假根异常发达并可从菌体的各个部位如菌丝、匍匐丝、孢子枝、孢子囊、囊轴上长出;其他已知种的假根一般都不发达且从未见有从孢子枝、孢子囊、囊轴等处长出的描述。它的孢子枝的分枝常常长于主枝;其他已知种则分枝长度一般不超过主枝。它的囊轴形状多变: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卵形、椭圆形、梨形等等,两边对称或不对称,溢缩或不绕缩,纵向深裂或不作纵向深裂;其他已知种的囊轴形状通常为倒卵形至梨形的规则形状。它的囊领明显;其他已知种的囊领均很不明显至缺如。它的孢囊孢子形状和大小变化都较大,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近球形、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长度范围2.5-16.5 μm;其他已知种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奈尼塔尔根毛霉外,它们的孢囊孢子形状仅限于卵形、椭圆形、近球形等较规则的形状,长度范围总是在3-6 μm范围内,奈尼塔尔根毛霉的孢囊孢子形状虽然多变,但其决度亦在3-6 μm的范围内。此外,多变根毛霉的孢子囊、囊轴、孢囊孢子等各种构造均较大;其他已知种则较小,其中肿梗根毛霉[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虽亦较大,但除此之外与多变根毛霉迥异。多变根毛霉未见有接合孢子,将我们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或将我们的几对别的属的(+)(-)测试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均未见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59.
淅西早寒武世牙形类及高肌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60.
李道生 《动物学报》1989,35(3):238-242
本文详细描述了广东肝血簇虫(Hepatozoon guangdongensis)在实验宿主、中国水蛇肺部裂体生殖整个发育过程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成熟裂殖体内的裂殖子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的超微结构是相似的。裂殖子(3.4×1.3μm)外被由外膜和内膜构成的表膜,它与球虫一样具有包括类锥体在内的完全顶复结构。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和滋养体都没有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具有内膜的长形滋养体变圆,并外被由宿主细胞产生的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转变成为圆形的幼期裂殖体,然后发育成为成熟的裂殖体。成熟裂殖体(23×10μm)内含30—50个裂殖子。裂殖体内没有观察到残余体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