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7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61.
王文采   《广西植物》1995,15(2):97-105
在对有关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之后.作者发现具三浅裂或三深裂基生叶,和较薄、脱落萼片的脱萼鸦跖花是鸦跖花属的原始种,而具五角形,三深裂基生叶的变叶三裂碱毛莨和裂叶碱毛莨是碱毛莨属的原始分类群.写出新修订的我国碱毛莨属属下分类群检索表;作者认为聚合果的形状是碱毛莨属的重要特征,并用来将此属的种分为二群,描述了碱毛莨属2新组,2新变种,水毛莨属1新变种.做出碱毛莨属2新组合报导了水毛莨属二种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62.
<正> 漓江两岸水秀山青,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但是,现今,漓江已遭到严重污染!1979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了“救救桂林风景区”的强烈呼吁。笔者近年来多次到漓江,进行了调查访问和对比观察。所见所闻确实使人感到,当年青山翠峦倒映在澄澈碧水中的清秀景色,却为如今江面上浮着串串白色泡沫、江水混浊发黑的景象所代替。漓江鱼的产量至今仅为六十年代的10%,用于江上捕鱼的鸬鹚,或因中毒死亡或因慢性中毒不能繁育,而今很难见到了。就是过去为鱼、猪、牛提供大量饲料和为农田提供大量绿肥的江中水草也大大减少了。更为严重的是,污染已危及沿江两岸居民及牲畜的健康和生存。因此,治理漓江污染的事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3.
本文报导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分析了阳春砂仁叶油和广宁绿壳砂仁叶油的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19和17个化学成分。两者相同的化学成分有:α-蒎烯、樟脑烯、β-蒎烯,γ-松油烯、3-已烯醇-[1]、异蒎樟脑酮、松油醇-[4)、α-松油醇以及对-α-聚伞花醇和麝香草酚等。这些化学成分占全油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64.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红肉品种‘大红二号’的花芽、果实和枝条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68.68 Gb原始数据(Raw data),从头组装获得239 152条转录本和162 519条unigene,约53.74%的unigene得到注释。分别在43 506条和16 251条unigene中检测到600 283个SNP位点和56 147个SSR位点。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火龙果不同组织Fl510、Fl513、Fl514、Fl518、F711、F715、S513、S419中分别有31、7、5、152、17、63、17、8个特异表达的unigene。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了一些组织特异的GO条目和代谢通路,如在Fl510中富集的类萜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等。本研究还对参与花发育的候选基因进行了鉴定和表达分析,他们包括COL基因、FT-like基因、分生组织决定基因和器官决定基因等。  相似文献   
65.
文和群   《广西植物》1991,11(3):216-217
<正> 密花厚壳树 新种 图1 Ehretia densiflora F. N. Wei et H. Q. Wen, sp. nov. A speciebus ceteris foliis crasse-chartaceis integris, ellipticis, vetule utroque glabris; thyrsis brevibus, floribus crebris differt. Frutex, ramulis juventute fulvo-hirsutis. Folia crasse chartacea, integra,  相似文献   
66.
67.
兰种子发芽之后形成原球茎与根状茎,前者以亚美万代兰,后者以多花兰为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多花兰种子发芽初期,与亚美万代兰相似,但分化子叶的能力较差,在暗培养下,只形成鳞片状叶,紧贴在根状茎的分生组织上。根状茎只有转入光培养才有茎叶分化。兰种子发芽时的毛状物,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与根毛较接近。  相似文献   
68.
朱缨花属在我国的自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9.
中国野牡丹科金锦香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介   《广西植物》1982,(4):181-188
<正> 本属是一个热带非洲、热带亚洲及热带澳洲的严格地旧世界热带分布式样的属,约100种,以喜马拉雅地区以南的印度次大陆为本属的分布中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属,其起源可能发生于冈瓦纳古陆;在亚洲的北界,已分布至尼泊尔、不丹、我国西藏东南、湖北南部、江苏长江口,直到日本的纪伊半岛。我国有12种,2变种,其中有3个特有种。种的分布以云南最多(10种),向东渐减,至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仅有1种。在这一区的发展,似  相似文献   
70.
蝉花是我国重要药用真菌,但长期以来其名称特别是学名的使用一直混乱。本文从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确认,“蝉花”是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中名,对于其他中名具有优先权。其学名Isaria cicadae系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但模式标本已失,原描述文字及插图均极其简单,与蝉花形态差异较大。其有性型迄今未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是小蝉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和大蝉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 (=Cordyceps cicadae Shing)。本文根据文献考证澄清了国内外关于小蝉草和大蝉草的误用,分析了长期以来大量日本文献中的命名混乱对我国认知蝉花的影响,并质疑I. cicadae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分布,提出它是一复合种,因此蝉花的分类地位及学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