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来自芋螺(Conus)的芋螺毒素(conotoxin)是一类具有独特神经药理活性作用的多肽,它们能够高特异选择性识别、作用其受体,这是在五千万年进化史中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其中,w-芋螺毒素MⅦA来自致幻芋螺(Conusmagus),是一种高选择性的N-型电压敏感型Ca^2 通道阻断剂。研究表明它具有强大的镇痛活性,并对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综述芋螺毒素MⅦA的相关基础、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42.
化学合成ω-芋螺毒素MⅦA的复性与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质谱分析在合成多肽氧化复性和分离纯化研究中的应用,用固相多肽合成方法合成ω-芋螺毒素MⅦA,在含谷胱甘肽的缓冲体系中进行氧化复性后,经离子交换和RP-HPLC分离纯化。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分析ω-芋螺毒素MⅦA氧化复性和分离纯化的效果,最后用电生理学实验测定复性ω-芋螺毒素MⅦA的生理活性。其结果表明,获得的ω-芋螺毒纱MⅦA纯化复性样品具有与天然ω-芋螺毒素MⅦ完全相同的空间构象和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243.
箭根薯种子的贮藏与萌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温度、光照和土壤水分对箭根薯 (TaccachantrieriAndre )种子萌发的影响及种子贮藏条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箭根薯种子是需光性种子 ,萌发温度较窄且要求有较充分的土壤水分 ,其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 2 5~ 30℃ ,最适宜土壤水分为 6 0 %~ 70 %;室温干燥贮藏比室温常规贮藏效果好 ,而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都导致其发芽率迅速下降。箭根薯种子耐脱水、耐低温和耐贮藏 ,可以用种子库常规的种子保存技术实现长期保存。研究认为 ,目前箭根薯的濒危状态既有物种自身的原因也有生境破坏的原因 ,该物种宜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种子保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质资源保存。  相似文献   
244.
合成芋螺多肽SO3实验动物毒性及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中国南海线纹芋螺毒素的基因克隆并经多肽化学合成,得到了一种含有25个氨基酸残基、3对二硫键的芋螺多肽SO3,并用电生理方法确定其属于N型钙离子通道抑制剂。金鱼采用脊背注射给予4μl不同浓度的药物来观察毒性反应,小鼠按2.5、5、12.5、15、25、62.5、125mg/kg的剂量侧脑室给予10μl药物来测定LD50。大鼠采用脊髓鞘内套管重复给药,剂量为2.0μg/kg,给药体积10μl,用烫尾法及压尾法测定其痛阈反应,观察连续给药15d时大鼠对SO3的药物依赖性。结果表明,当药物量分别为0.5、1.0、3.0、8.5μg时,MⅦA对金鱼的致死率分别为60%、80%、100%和100%,而SO3的致死率均为零。小鼠SO3的LD50为13.5mg/kg。经大鼠15d连续给药,未发现大鼠对SO3有药物依赖性,与进入Ⅲ期临床的无致瘾镇痛剂MⅦA相比,SO3同样没有药物依赖性,且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245.
将花叶芋(Caladium biocolar)的无菌嫩叶切块,培养在补加有6-BA(1mg/L)、IAA,(0.2mg/L)和CH(500mg/L)的MS琼脂培养基中,20天后在切块的边缘及表面形成圆形淡黄色突起,转移到低激素或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形成的深绿色芽球组织,长期保持旺盛的分化能力。芽球用海藻酸钠包裹并在0.1M氯化钙容液中凝聚而成的人工种子胶粒,在无菌培养条件下,成株率可达100%。同时还观察了不同包埋胶、播种条件、芽球质量等对花叶芋芽球人工种子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对于一些尚不能应用悬浮培养法制备大量体细胞胚的植物来说,芽球组织也是一种制作人工种子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246.
我国马铃薯无毒种薯的生产与推广,是协作攻关解决我国生产中重大问题的一个典型。 1955年,国际上马铃薯无病毒植株首先由法国科学家,通过茎尖培养获得。  相似文献   
247.
常晋淑 《植物学报》1989,6(3):161-165
取日本引进的Spathiphyllum sp.根茎外植体接种在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上,结果以MS+BA 2mg/L+KT 1mg/L诱导芽的效果最好;通过附加不同种类的细胞分裂素,不同浓度的BA,不同生长素的试验,证明MS+BA 1mg/L+IAA 0.1mg/L组成较有利于芽的增殖;将芽移入生根培养基,15天左右长出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248.
药用植物毛叶芋兰一般每年仅从地下块茎或根状茎顶端长出一片新叶,地下部分有真菌共生,地上部生活期短,平均为169天。花芽5月中旬出土,6月中旬果熟,花果期约30天。毛叶芋兰通常生长于以漫射光为主,或短时直射光,土壤潮湿疏松,透水性良好,pH4.4 ̄6.5的灌木林下。栽培时,应根据毛叶芋兰生境条件选择植地,并注意防水积水和虫害。  相似文献   
249.
为了探究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只限于高海拔生境下的适应机制,本研究以高海拔生境下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和怀玉山本土农家薯采后块茎萌发的芽为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HAP的总SNP数量为2 835 211,SNP的密度为3.925 212,编码区nsSNP总数为104 456;LAP的总SNP数量为3 968 618,SNP的密度为5.427 855,编码区nsSNP总数为141 060。经CV分析后,LAP和HAP共有319个nsSNP关联了315个基因,其中76个基因具有超过1个的nsSNP。nsSNP的防御反应、蛋白氨基酸磷酸化、蛋白激酶等GOterms显著富集。HAP的总Indel数量为159 797,编码区的Indel数量为1 850;LAP的总Indel数量为154 291,编码区的Indel数量为1 714;两组的总Indel数量远远小于两组的总SNP数。经差异分析后,共有1 629个Indel关联到了726个基因。Indel的防御反应、胁迫应答、细胞凋亡等GOterms显著富集。nsSNP和Indel的GOterms大多与高海拔生境和光合作用相关。nsSNP和Indel分布在端粒附近相对于中心粒具有更高密度的变异。LAP和HAP共获得了1 490个CNV,其中缺失(Deletion)为610个,中性(Neutral)为548个,扩增(Amplification)为332个。本研究结果可为高海拔生境下怀玉山高山马铃薯的SNP和Indel相关标记的开发、优异基因的挖掘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0.
为研究抗坏血酸(AsA)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和结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敲除结薯关键基因Solanum tuberosum self-prunning 6A(StSP6A)对AsA诱导马铃薯结薯的效应,利用不同浓度(0、1、5、10、20和50 mmol/L)外源AsA处理2个二倍体马铃薯CIP-149(Solanum phureja)、CIP-178(S.ajanhuiri)和四倍体C-88(S.tuberosum)。结果表明,1~5 mmol/L外源AsA处理可显著诱导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对10个块茎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添加1 mmol/L AsA可显著影响块茎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相比,总体上呈正调控基因表达增强或负调控因子表达被抑制的趋势,特别是StSP6A在AsA处理过程中的块茎形成早期表达量极显著上调,敲除StSP6A可消除外源AsA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诱导作用。这些结果表明,AsA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是通过调控与块茎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来实现的,而StSP6A在AsA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