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81.
滑坡体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境, 但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的作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滑坡体具有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 其中白沙沟滑坡体最为丰富。本文以白沙沟滑坡体为例, 探究岷山地区滑坡体生境中兰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拟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兰科植物保护提供指导。本研究设置4条样带共186个样方, 利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研究滑坡体兰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同时对兰科植物做了种间关联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白沙沟滑坡体的草本群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物种间竞争较弱, 处于自然演替的初始阶段。郁闭度和水流冲刷对滑坡体兰科植物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受郁闭度和水流干扰因素的影响, 滑坡体可分成滑坡体-林缘生境(类型1)、滑坡体生境(类型2)和高郁闭度滑坡体生境(类型3) 3种类型。兰科植物在类型1和类型3两种生境中产生了适应性分化。建议在一些兰科物种集中分布的区域设立保护点并进行监测。此外还应对其他不同时间、不同土壤基质形成的滑坡体进行详细的调查, 摸清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甚至岷山地区兰科植物分布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82.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83.
陈东军  钟林生  马国飞  杨浩 《生态学报》2022,42(19):7796-7806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及重要内容。自然保护地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为自然教育实践提供活动场地及教育资源基础。在界定分析自然教育相关概念及内涵基础上,提出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资源分类方案,包括自然事物、场地设施、自然文化3项主类,9个亚类、48种基本类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包括教育价值、资源质量、开发条件3层要素、10项指标的自然教育资源评价体系;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进行自然教育资源分类及评价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自然教育资源分类方案及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可在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资源的调查、分类与评价中推广,为自然保护地的自然教育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4.
肖练练  朱冬芳  虞虎 《生态学报》2022,42(14):5642-5652
游憩承载力评估与预测是国家公园游憩规划与动态管理的重要工具。采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软件Vensim_PLE,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游憩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资源空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社会心理4个子系统。以2015—2035年为系统仿真区间,模拟了原始情景、社会驱动模式、生态保护优先模式、协调发展模式4种情景下各子系统的发展演化趋势,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游憩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原始情景模式下,三江源国家公园游憩承载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2031年面临游憩承载力超载风险,在加大游憩设施投入的社会驱动模式下,游憩承载力将有所提升,但2031年后提升效果微弱。(2)生态保护优先模式通过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适度控制游客规模,游憩承载力有所提升,并将游憩承载力超载风险由2031年延迟至2033年。(3)协调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空间承载力缓慢上升,在4种模式中均为最高值,游憩承载力也达到最大值,游憩承载力超载的风险由2031年延长至2035年以后。对国家公园游憩承载力的模拟预测,可为合理及时调控提供科学参考,有利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游憩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5.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核心单元,准确评估其土壤碳氮特征是区域生态功能认知和分区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54个样点调查数据,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及2000—2018年的年均气温、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等生态因子,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密度的空间格局和等级区划及储量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SOC密度和TN密度分别为(5.41±3.12)kg/m~2(平均值±标准差,下同)和(0.57±0.27)kg/m~2,其空间变异均主要受降水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影响。澜沧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SOC和TN密度分别为(9.39±0.89) kg/m~2和(0.92±0.09)kg/m~2、(8.26±2.33) kg/m~2和(0.80±0.20)kg/m~2,约为长江源园区的2倍。SOC和TN密度等级在澜沧江源园区呈现出中心高周围低的特征,在黄河源园区和长江源园区分别表现出从北到南和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的格局。三江源国家公园SOC储量和TN储量分别为0.60 Pg和0.06 Pg,其中澜沧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长江源园区的储量...  相似文献   
86.
以凯恩戈姆斯国家公园为例,对英国国家公园“合作伙伴”(Partnership)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其合作伙伴管理模式进行总体介绍;然后对土地管理、社区发展、自然保护、商业发展等4种合作伙伴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包括制度背景、公园管理局及主题合作伙伴组织的责权利等;最后总结为3方面特点,合作伙伴责权利的法律制度保障、合作伙伴对象和内容的多元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在核心责权利中的主导性;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建立“国家主导、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7.
【目的】为提高漆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山核桃蒲壳作为基质,对粗毛栓菌D2固态发酵产漆酶的营养条件进行研究。【方法】对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蒲壳含量对漆酶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山核桃蒲壳是粗毛栓菌生长的良好载体,能够促进漆酶的合成。粗毛栓菌D2漆酶固态发酵培养基干物质组成为:山核桃蒲壳40%(质量比),玉米粉24%(质量比),菜籽饼粉36%(质量比)。发酵6 d时,漆酶活性为126.8 U/g干基。【结论】粗毛栓菌固态发酵山核桃蒲壳产漆酶具有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具有潜在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正>"愚人节"杯动物逗乐大赛正在火热进行,欢迎大家用咧嘴微笑、哈哈大笑、打滚狂笑三种方式为众选手的精彩表演打分。喏,就像这只小熊猫一样,它已经乐得直不起腰啦!猩猩猕猴抢香蕉选送单位: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古农列尤择国家公园这日,一只半大的红毛猩猩正和妈妈一起享用美味的香蕉。突然,一只长尾巴猕猴凑上前来,毫不客气地朝香蕉伸出了手。"嘿,这个家伙很嚣张啊!竟然完全不把我放在眼里!"红毛猩猩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护住自己的食物,并向猕猴亮出了自己的拳头。  相似文献   
89.
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s)保护成效是指自然保护地对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 及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近年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分别从不同空间尺度、评估对象、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 近年来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尺度, 针对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等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了评估, 发展了“matching”技术等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 探索了系统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并应用一些指标进行了保护成效的案例研究。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主体, 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部门也相继开展了保护成效评估工作, 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网络尺度和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将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与管理评估相结合, 研究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面临的新问题和潜在影响, 为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及发展思路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2013年,中国政府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对自然保护价值高的国土空间实行的一项开发保护管理制度,这是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国家公园体制不是简单地引入国际模式建立若干国家公园,而是需要结合中国新一轮重大改革在体制设计、整合和融入现有自然保护体系等方面寻求变革。1国家公园定位1832年,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最早提出的"国家公园"概念主要是基于视觉景观的保护,保护"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