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6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6 毫秒
991.
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稚贝毒性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水温28.5℃,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稚贝[壳高(11.3±0.11)mm,n=30]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对氨氮的毒性有较大影响,随着盐度的降低,氨氮在水体中的毒性增强;盐度为16、19、23和28,总氨氮对稚贝的96h半数致死浓度(96hLC50)分别为36.5、43.7、52.6和58.8mg/L,安全浓度(SC)为3.7、4.4、5.3和5.9mg/L。(2)氨氮在水体中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增强,pH为7.6、8.0、8.4和8.8时,总氨氮对稚贝的96hLC50依次为58.3、54.5、50.6和20.2mg/L,对应的SC依次为5.8、5.5、5.1和2.0mg/L。氨氮在pH8.8时对稚贝的96hLC50急剧下降,其毒性是在pH7.6时的2.9倍。  相似文献   
992.
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oucose requlated protein 94,GRP94)是HSP90家族的成员,主要定位于内质网中.GRP94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的折叠、转运和分泌外,还参与了细胞凋亡以及抗原的提呈.GRP94与肿瘤的发生以及进展密切相关,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GRP94的表达也越高.GRP94又可将肿瘤特异性抗原提呈给专业提呈细胞启动特异性的免疫反应.GRP94在肿瘤的发生及转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多杀菌素是由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SIPI—A.2090)产生的重要农用抗生素,其生物合成途径已被阐明。NDP-葡萄糖合成酶(gtt)与葡萄糖脱氢酶(gdh)是多杀菌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从SIPI-A.2090克隆gtt及gdh基因,并构建了表达这两个基因的整合型质粒,转入产多杀菌素刺糖多孢菌,发酵并验证其基因型。结果表明,阳性突变株SIPI—M.2092的多杀菌素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73%,增加gtt和gdh基因拷贝数可以有效提高多杀菌素的发酵单位。  相似文献   
994.
可食植物中砷赋存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XJ  Lin AJ  Sun GX  Liu YX  Liu W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883-1891
砷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化学元素,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砷污染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出的砷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经口摄入是外界砷进入人体并累积产生生物毒性的主要途径.可食植物是人类饮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食品总砷含量并不能完全决定其毒性大小,砷的赋存形态与其生物毒性密切相关,无机砷已被确认为致癌物质.本文主要综述了不同种类可食植物中砷形态的分析方法,以及砷的主要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995.
Li SX  Li J  Wang X  Peng ZG  Kuang WH  Huang MS 《生理学报》2006,58(1):34-40
通过短时间多次给药建立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的神经毒性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MDMA10mg/kg,每小时一次,共4次,即总量为40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后32周采用原位杂交检测5-HT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mRNA和内源性焦虑物质苯甲二氮革结合性抑制物(diazepam binding inhibitor,DBI)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银染观察神经末梢变化。结果显示,短时间多次给予MDMA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MDMA组大鼠海马SERTmRNA信号表达降低(P〈0.05),大脑皮层DBImRNA的信号表达增高(P〈0.05),GFAP表达显著升高(P〈0.05);银染MDMA组大鼠皮层神经末梢明显减少。上述结果提示,MDMA神经毒性导致皮层和海马结构改变持续存在,进而导致脑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996.
构象疾病是由非天然构象蛋白异常聚集引起的具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既往研究认为糖尿病是一组以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而最近Hayden MR等在2005年JOP.J Pancreas杂志上发表综述,根据部分β细胞蛋白、胰岛淀粉样多肽在经过三级结构的改变后,发生自联(即错误折叠)和组织沉淀(即异常聚集)等现象(self—association and tissue deposition),他们提出了2型糖尿病亦属于一种构象疾病的观点。2型糖尿病与多种代谢紊乱有关,并可以导致过量活性氧的产生和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97.
Xie L  Sun HY  Gao J  Liao H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4):335-338
脱氢表雄酮(DHEA)是人体性激素的前体物质,能够在大脑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中从头合成,属于神经甾体。动物实验与临床实验均显示,DHEA对神经系统具有营养、保护以及调节高级功能等作用,可能具有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性脑病、外伤、某些精神疾病等应用前景。研究发现,DHEA的作用机制存在基因与非基因两条通路,具体表现在抗氧化应激、抗兴奋性毒性、抗细胞凋亡等多个方面。近来,在细胞与分子水平对DHEA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较多,本文就此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98.
不同发育阶段的斑腿树蛙蝌蚪对敌敌畏遗传毒性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宝荣  薛清清  连迎  姚丹 《动物学报》2006,52(5):892-898
敌敌畏是我国农田中使用最普遍的有机磷杀虫剂,它通过干扰对神经传导起重要作用的胆碱酯酶的活性,起到接触和摄入毒杀昆虫的作用,也对当地水生动物及种群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以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农田区域的斑腿树蛙蝌蚪为研究对象,用碱性单细胞电泳方法比较了暴露于不同浓度(2.08,4.16,6.24,8.32,10.40mg/L)的敌敌畏溶液中三个发育阶段的遗传毒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敌敌畏溶液暴露24h,对早期和中期阶段的蝌蚪造成极显著的DNA损伤(P<0.01),甚至在敌敌畏浓度低达2.08mg/L的溶液中也产生显著的损伤(P<0.05);统计分析表明,DNA长宽比率与敌敌畏剂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早期阶段和中期阶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P<0.01)和0.954(P<0.01)。对于后期阶段的蝌蚪,所有浓度的敌敌畏溶液都未导致明显的DNA损伤,作者认为进入变态阶段的蝌蚪对敌敌畏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结果同时也表明,早期和中期阶段的斑腿树蛙蝌蝌是一种监测环境遗传毒性的合适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999.
为使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S58代谢木糖产乙醇,采用PCR方法克隆得到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木糖醇脱氢酶基因xyl2,并将该基因和克隆得到的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shehatae)缺终止子的木糖还原酶基因xyt1一起连接到酵母表达载体pYES2的强启动子GAL下,得到融合表达载体pYES2-P12。通过醋酸锂转化的方法将pY- ES2-P12转入S.Cerevisiae YS5  相似文献   
1000.
白介素-6保护小脑颗粒神经元抗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对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IL-6慢性预处理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然后后用谷氨酸急性刺激小脑颗粒神经元。用噻唑兰(MTT)比色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神经元的功能和凋亡的变化;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神经元内Ca^2+浓度的动态变化和IL-6信号转导蛋白gp130 mRNA的表达。结果:IL-6(2.5、5和10ng/ml)慢性预处理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可浓度依赖性地改善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活性降低;并可明显减少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还可显著抑制谷氨酸激发的神经元内Ca^2+超载。此外。经IL-6慢性预处理的小脑颗粒神经元表达gp130mRNA明显低于未经IL-6预处理的神经元。结论:IL-6能保护神经元抵抗由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毒性作用,IL-6的这种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它抑制神经元内Ca^2+超载密切相关,而且可能由gp130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