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91.
目的检测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同时对比我国不同地区菌株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将重庆、吉林、北京地区既往基因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的100株临床菌株接种于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5℃恒温培养7d获得菌丝相。依据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M38-A2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菌丝相对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质控菌株为近平滑念菌ATCC22019。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MIC几何均值为0.14μg/mL,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79μg/mL和0.63μg/mL,氟康唑MIC几何均值为45.89μg/mL。发现7株对伊曲康唑耐药菌株,吉林地区相对较多,但不同地区菌株的药物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化钾无体外抗真菌活性,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对特比萘芬最敏感,其次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氟康唑敏感性最差,不同地区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92.
【目的】系统研究吸附法和同时培养法对所形成混合菌丝球的外观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去除2-氯酚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吸附法和同时培养法将可降解2-氯酚的光合细菌PSB-1D固定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DH-1发酵而成的菌丝球上,形成混合菌丝球。以单一菌丝球为对照,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混合菌丝球的外观形态和内部结构,考察2种方法对混合菌丝球成球效果的影响;以无菌培养液为空白对照,考察游离光合细菌、单一菌丝球、2种方法形成混合菌丝球对2-氯酚的降解效能。【结果】在吸附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上,光合细菌主要集中在过渡区;而同时培养法将光合细菌牢固地包埋在菌丝球内核区,并大量簇状附着生长在菌丝交联的空隙处和每根菌丝上。在接种等量孢子和光合细菌的前提下,同时培养法较吸附法操作时间更短,成球数量更多,形成菌丝球干湿比更大,单位菌丝干重上固定的细菌数量更多。菌丝球降解体系和游离光合细菌对2-氯酚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同时培养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降解效果最好,7 d内对初始浓度为50 mg/L的2-氯酚降解率可达89%以上,降解速率常数为0.3286 mg/(L·d),2-氯酚半衰期t1/2为2.8 d。【结论】首次报道黄孢原毛平革菌包埋固定化光合细菌形成混合菌丝球。该研究为生物质固定化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3.
从酵母转变为菌丝来适应不同的环境的能力是白念珠菌的特性之一,而菌丝体是其侵入宿主细胞引起机体全身性感染所必需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白念珠菌这种重要的形态转换受到多种菌丝相关基因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促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的转录活化因子Cph1p和cAMP蛋白激酶A(cAMP/PKA)调节途径中的转录活化因子Efg1p对菌丝形态转换的影响,以及两者与调节白念珠菌毒力的转录活化因子TEA/ATTS家族中的Tec1p对于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SAPs)中SAP5的协同调节作用,以对可能存在于不同的菌丝转录活化因子之间对菌丝形态转换调控的协同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94.
【背景】白芦菇是从沙县野外分离并驯化栽培的食用菌,因其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采摘时所经历的棒形期、钉头期均为白色且形似芦笋,因此当地也称之为"白芦菇"。【目的】对白芦菇进行鉴定,并研究其菌丝发酵培养特性。【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与r DNA-ITS分析对白芦菇进行鉴定;以摇瓶发酵的菌丝体生物量干重为指标,经过单因素筛选及正交试验综合筛选得到白芦菇菌丝发酵的最适条件与配方。【结果】形态学观察与ITS鉴定分析表明白芦菇在分类上属于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学名为Pleurotus giganteus,其菌丝摇瓶发酵最适条件为温度25°C、pH 8.0及避光培养,菌丝摇瓶发酵最适配方为:玉米粉25.0 g/L,黄豆粉3.0 g/L,KH2PO4 1.5 g/L,MgSO4·7H2O 1.0 g/L,硫胺素50.0 mg/L。【结论】对白芦菇的种性鉴定与菌丝发酵条件研究可为后续的科学推广与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95.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真菌并鉴定为烟曲霉L-3。以菌株L-3作为固定化载体,将地衣芽孢杆菌固定在真菌上组成固定化体系。研究了混菌菌丝球,菌丝饼,发酵混合液,粗漆酶液对刚果红染料废水的降解情况并对染料废水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球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最显著,降解率高达99.96%,菌丝饼仅用20 s降解率为91%,发酵混合液与粗漆酶液的处理效果并不显著。该体系对染料废水的去毒率较明显,尤其是菌丝球的去毒率可达到78%。可见,固定化体系对染料废水不但有较高的降解能力,也有较高的去毒率。  相似文献   
296.
[背景]蜜环菌属(Armillaria)是一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药食两用型真菌,研究其功能基因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筛选并获得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方法]以蜜环菌(A.mellea)541为研究对象,以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培养的菌丝和菌索为对照组,以添加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抑制剂氯化二亚苯基碘鎓(diphenyleneiodonium chloride,DPI)培养的菌丝和菌索为抑制剂组,以添加木屑培养的菌丝和菌索为诱导剂组,利用RT-qPCR技术和BestKeeper程序系统评估候选内参基因ACT-1、α-TUB、β-TUB 1、γ-TUB、UBQ、EF-lγ、18S rRNA biogenesis protein基因(18S rRNA BP)和GAPDH的表达量稳定性。[结果]内参基因EF-1γ在对照组、DPI抑制剂组和木屑诱导剂组中的表达量稳定性最好。[结论]EF-1γ为蜜环菌(A.mellea)的最佳内参基因,为蜜环菌属真菌功能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97.
为探究火菇属Flammulina野生菌株发酵液对栽培菌株的影响,以火菇属野生柳生金针菇F. rossica F52、野生金针菇F. filiformis F39和栽培金针菇F. filiformis F47为供试菌株,采用固体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的方法,对比了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火菇属野生菌株发酵液对栽培菌株平板中菌丝长速、液体发酵中菌丝生物量、干质量及漆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体积分数野生金针菇菌株F39发酵液对栽培菌株F47菌丝长速有抑制作用,对发酵液中菌丝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当添加发酵液体积分数为50%时可显著提高菌株F47发酵液中漆酶活力,当体积分数为40%时,可显著提高菌株F47发酵液中淀粉酶的活力(P<0.05);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野生柳生金针菇菌株F52发酵液对菌株F47除淀粉酶外其他指标均影响显著,添加体积分数为30%的发酵液对栽培金针菇F47菌丝长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添加发酵液体积分数为40%时,对菌株F47液体发酵中菌丝干质量和漆酶活力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证明了化感效应不仅存在于属间,在同属下的种间也存在。  相似文献   
298.
DnaJ蛋白(热激蛋白40)在机体生长发育和适应逆境环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广东虫草GDGM30035为材料,克隆获得CgDnaJ05基因,CDS为2 361 bp,编码78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gDnaJ05蛋白含有DnaJ蛋白结构域,属于碱性、不稳定和亲水性蛋白质。以CgDnaJ05蛋白DnaJ保守结构域240 bp的反向互补片段为干扰片段,构建CgDnaJ05基因的双向启动子沉默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法侵染广东虫草菌丝,筛选获得9个相对稳定的CgDnaJ05沉默转化子。qRT-PCR分析表明,转化子CgDnaJ05相对表达量下调至野生型菌株的20%-82%;与野生菌丝相比,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显著下降,且CgDnaJ05下调越明显,菌丝减缓速度越显著,同时,转化子原基的形成受到显著抑制。研究表明:广东虫草CgDnaJ05基因明显影响广东虫草菌丝生长和原基形成,对广东虫草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99.
通过营养要求、孢子颜色不同的带病毒和无病毒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菌株间的菌丝联合,在基本培养基(MM)上获得了营养互补的异核体。异核体菌落上出现亲本类型分离并产生深绿色角变或斑点。经孢子体积,DNA含量及营养类型测定证明角变和斑点为杂合二倍体。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奥氏免疫双扩散,2.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放射免疫测定检验了胞质融合或胞质和核融合后代病毒的传递,结果表明黄孢子后代带病毒而杂合二倍体及绿孢子后代均不带病毒。看来,这些绿孢子菌株(821和822)抗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300.
三叶草根间菌丝桥传递衰亡根系中磷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五室方法研究了三叶草根间菌线桥传递衰亡根系中磷的作用。三叶草生长至10周切除供体地上部让根系衰亡,11周收收获样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菌线桥可以在植株间传递^32P,从而使受体三叶草地上部磷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供体植株地上部切除后有利于^32P通过菌丝桥从衰亡根系向受体植株的转移,表现为受体植株含磷量有所增加,但对植株的生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