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王仲敏  胡好远  牛黎明  黄大卫 《生态学报》2010,30(14):3858-3864
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互利共生是传粉昆虫与植物间协同进化的典范。在榕果(榕树的隐头状花序)内,还生活着多种非传粉榕小蜂。这些生活在密闭榕果内由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组成的群落对研究群落生态学有很大价值。然而,对生存在单一榕树的榕果内的所有榕小蜂的种群动态了解很少,特别是缺少相对长期的连续数据。通过野外近3a观察和采样,研究了垂叶榕榕小蜂群落结构和榕小蜂的种群动态。共记录榕小蜂16种;各种榕小蜂根据发生规律可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Philotrypesis sp.1,Philotrypesis sp.4,Philotrypesis sp.5,Sycoscapter sp.1,Walkerella benjamini,Walkerella sp.1,Sycophila sp.2,Sycobia sp.2为常见种;Sycobia sp.1,Acophila sp.1,Sycophila sp.1,Ormyrus sp.1等为偶见种。每种榕小蜂在单果上的数量随季节呈波动变化,季节对榕小蜂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无显著影响。除了传粉榕小蜂外,Sycoscapter sp.1也是优势种类之一。传粉榕小蜂的数量与非传粉榕小蜂总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几乎都呈负相关,而与Walkerella sp.1在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Sycobia sp.2与Sycophila sp.2在同一瘿中出现,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但其它非传粉榕小蜂种类在数量上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是造成各种榕小蜂数量波动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2.
爱玉子花序挥发物成分以及对其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友铃  吴文珊 《生态学报》2010,30(8):2212-2219
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GC-MS分析,研究接受期以及传粉或产卵5d后爱玉子(Ficus awkeotsang)雌、雄隐头花序挥发物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爱玉子隐头花序挥发物的组成成分复杂,种类繁多,主要成分是对传粉小蜂具有显著吸引作用的芳樟醇。组成雌、雄花序的接受期挥发物信号的化合物种类与数量不同,但两者之间的共有化合物却占花序挥发物总量的70%以上,且接受期雌、雄花序挥发物组成比例相似,小蜂无法通过花序挥发物信号的差异,区别雌、雄花序,从而支持"榕树雌、雄花序接受期挥发物存在相互模拟现象"的假说。爱玉子传粉(或产卵)前后花序挥发物信号发生变化,表现在花序在传粉(或产卵)后,一些挥发性化合物在榕果中消失或相对含量减少(如芳樟醇),有些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如苯甲酸甲酯),并出现新的化合物(如2-乙基己醇);在化合物组成上,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下降,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相对含量上升。嗅觉仪实验表明爱玉子接受期雌、雄花序挥发物对其传粉榕小蜂有极显著的吸引作用,而传粉(或产卵)5d后的雌、雄花序挥发物对传粉榕小蜂有显著的趋避作用。传粉小蜂对雌、雄接受期花序挥发物的选择没有偏向性。榕果通过挥发物的释放量和成分的改变反映出花发育与被授粉(被产卵)状况,传粉小蜂通过接收榕果发出的化学信息,判断选择适合的寄主。研究对于爱玉子的高产栽培以及植物与昆虫专性共生化学生态学机制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3.
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翅食蚧蚜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寄生及繁殖等方面的生态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影响明显。在32℃下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温度为18-27℃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18℃发育历期最长(54.0d),27℃最短(22.8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76℃和307.62日度。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斑翅食蚧蚜小蜂寄生,21℃时寄生率最高为(36.0%),30℃时寄生率最低(4.5%)。结合发育历期、体长、产卵、抱卵、寄生率等参数,该蜂发育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1-27℃度范围内,30℃以上不利于小蜂的发育及存活。斑翅食蚧蚜小蜂对长光的刺激比较敏感,随光照时间增长,发育加快、产卵量明显增加,长日照条件(LD16∶8h)的发育历期最短(24.8d),短日照条件(LD10∶14h)的最长(27.8d),产卵量在长日照条件(LD16∶8h)时最多(119.6粒),短日照条件(LD10∶14h)时最少(86.2粒)。结合发育、产卵、寄生等参数,长日照条件(LD14∶10-LD16∶8h)有利于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24.
除内袋时间及摘叶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JX  Yue YL  Wei QP  Wang XW  Zhang Q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947-1952
研究了红富士苹果除内袋时间、摘叶时间和摘叶数量对冠层光照条件、果实品质及一年生枝条贮藏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内袋时间适当提前可明显提高单果质量、果皮花青苷含量和果实着色面积(P<0.05),与9月30日(果实采前18 d)除内袋处理相比,9月24日(果实采前24 d)除内袋处理的单果质量、果皮着色面积和花青苷含量分别提高了10.98%、28.15%和13.44%,但除内袋时间对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当分别摘除果实周围15、30和45 cm以内的叶片后,果实周围的光照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种摘叶处理均极显著提高了果实周围的相对光照强度(P<0.01),比摘叶前分别增加了70%、95%和115%;摘除果实周围30~45 cm以内的叶片有利于果皮着色和花青苷的积累;不同摘叶处理对枝条贮藏营养和第二年的萌芽率无显著影响.表明提前摘除内袋,并摘除离果实30~45 cm距离以内的叶片对果实外观及品质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5.
黑曲霉固态发酵苹果渣产β-甘露聚糖酶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曲霉SL-08固态发酵苹果渣生产β-甘露聚糖酶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旨在探寻苹果渣的综合利用方式,降低β-甘露聚糖酶的生产成本。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苹果渣与棉粕1∶1(w/w)、尿素2%(w/w)、KH2PO40.1%(w/w)、初始含水率59%(w/w)、CaCl20.2%(w/w)、MgCl20.1%(w/w),30℃恒温培养48h,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可达539U/g干曲,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28.3%,达到了以豆粕与麸皮为生产原料时的产酶水平。结论:采用黑曲霉SL-08对苹果渣进行固态发酵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转化方式,既可用于β-甘露聚糖酶的生产,取代豆粕与麸皮等常规原料,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对苹果渣进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6.
黄连木种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立英  吕文彦  杜开书  谢金良 《昆虫知识》2006,43(4):567-570,F0004
通过田间及室内饲养观察,黄连木种子小蜂EurytomaplotnikoviNikolskaya在河南省太行山区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过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产卵的盛期。幼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在果内取食至8月中、下旬老熟越冬。成虫在果壳内停留4~5d,出壳后成虫寿命:雄虫3~7d,雌虫4~17d,产卵前期3.7d。平均产卵量35.4粒,卵期3~4d。幼虫共5龄,预蛹期4~5d,蛹期8~10d,蛹期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阶段性分为4级。成虫交尾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25℃,化蛹、羽化较适宜的湿度为65%~70%。  相似文献   
127.
新入侵种刺桐姬小蜂在中国的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艳平  温俊宝 《昆虫知识》2006,43(3):364-367
采用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分析了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Kim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桐姬小蜂在中国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都是该虫的适生区。在福建、广东、海南地区风险值为2.0585,存在高度危险性;在其他东南部省区存在中度危险性。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8.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木虱啮小蜂Tetrastichussp.对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YangetLi分泌物脂溶性物质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木虱啮小蜂的嗅觉行为反应不仅与脂溶性物质有关,而且与每一种物质的浓度也有关系。同一种脂溶性物质因浓度不同对木虱啮小蜂的作用可为吸引、排斥和无反应3种情况。浓度为0.76%正十四烷、1.52%正十四烷、1.84%正十七烷和0.49%正十八烷对木虱啮小蜂吸引作用显著(P<0.01)。0.76%(+)长叶烯、1.52%(-)长叶烯、1.14%正二十烷、2.28%正二十烷1、.22%正二十一烷以及0.62%正二十二烷对木虱啮小蜂吸引作用较前4者弱,显著水平为P<0.05。0.76%正壬烷、0.64%正十三烷、1.96%正十八烷、0.53%正十九烷及1.24%正二十二烷对木虱啮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苯并噻唑、正十一烷和正十六烷对木虱啮小蜂无作用。浓度为0.49%正十八烷和0.57%正二十烷对木虱啮小蜂有吸引作用,而浓度为1.96%正十八烷和2.28%正二十烷对寄生蜂却有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129.
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蛋白X98Ⅲ的纯化与性质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BS-98是一株能强烈抑制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piricola)等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菌株。BS-98菌株培养液经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adexG-100柱层析和DEAE-纤维素(DE32)柱层析后分离纯化出一种抗菌蛋白,命名为X98Ⅲ。蛋白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此蛋白分子量为59000,等电点为4.50.醋酸纤维膜电泳后经特异染色证明X98Ⅲ含糖及胀。用DNS法测其含糖量为6%。此蛋白对热稳定,对蛋白酶部分敏感。氨基酸组分分析表明,该蛋白含11种不同氨基酸,尤富含谷氨酸和半胱氨酸等,而缺少天冬氨酸等。纯化后的X98Ⅲ对苹果轮纹病菌、芦笋茎枯病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X98Ⅲ的抑菌机理主要是溶解细胞壁,造成菌丝畸形、孢子不发芽或发芽异常。  相似文献   
130.
补充10%果糖水、10%蔗糖水、10%葡萄糖水、10%蜂蜜水后,均显著提高了亲代蜂的寿命,其中10%的果糖水效果最好,比对照长2.13d;补充10%果糖水和10%葡萄糖水均能显著延长子代蜂的寿命,并显著提高了子代蜂的出蜂量,其中10%的果糖水处理效果最好.发生寄生行为的小蜂,其寿命明显短于未发生寄生行为的小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