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87篇
  免费   1683篇
  国内免费   5423篇
  2024年   181篇
  2023年   649篇
  2022年   639篇
  2021年   622篇
  2020年   633篇
  2019年   692篇
  2018年   479篇
  2017年   575篇
  2016年   627篇
  2015年   684篇
  2014年   938篇
  2013年   738篇
  2012年   925篇
  2011年   936篇
  2010年   849篇
  2009年   930篇
  2008年   1072篇
  2007年   786篇
  2006年   800篇
  2005年   680篇
  2004年   682篇
  2003年   651篇
  2002年   584篇
  2001年   544篇
  2000年   449篇
  1999年   427篇
  1998年   319篇
  1997年   349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316篇
  1994年   305篇
  1993年   236篇
  1992年   287篇
  1991年   249篇
  1990年   249篇
  1989年   226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92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7篇
  196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31.
对9属13种竹类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果实形态指标(包括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 CV)分析。结果表明:13种竹类植物果实均为基本型颖果,外带内、外稃,果皮质薄不开裂;外稃顶端多数不具芒;果实多具明显的腹部纵沟槽;稃片颜色多呈灰褐色、黄褐色、棕色、灰色或灰绿色;成熟果实颜色多为棕色、棕黑色、棕红色、黄棕色、灰色、灰褐色、黄褐色、黑褐色或褐色;果实形状基本为椭圆形类、卵圆形类和长圆柱形类。供试13种竹类植物间的果实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且这7个指标的种间CV值分别为34.60%、28.19%、54.63%、21.22%、27.96%、38.19%和57.38%,但各指标的种内CV值明显小于其种间CV值。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果实竹类植物果实外稃顶端是否具芒、稃片颜色、稃片对果实的包裹程度、稃片长度与果实长度的关系、去稃果实形状、成熟果实颜色、腹部纵沟槽是否明显和花柱是否宿存等特征可作为竹类植物属和种分类的参考依据;其中,果实千粒质量、带稃长宽比和去稃长宽比较果实长和宽更适合作为竹类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此外,13种竹类植物中,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刚竹组( Sect. Phyllostachys)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 Carr.) J. Houz.﹞、淡竹( P. glauca McClure)和乌哺鸡竹( P. vivax McClure)的果实形态极其相似,均具有较长的宿存花柱,明显异于其他竹类植物的果实,可将此特征作为刚竹属种类的识别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3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后肠道优势菌群变化以及对肝功能、内毒素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入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肝硬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1.5g/次,3次/d,连用30d。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均降低(治疗组:t=5.61,t=5.25,t=2.89;对照组:t=4.76,t=2.75,t=1.82,P0.05或P0.01),且治疗组患者下降的幅度更明显(t=2.16,t=4.50,t=1.80,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内毒素水平降低(t=4.18,P0.01),而对照组患者内毒素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量PCR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柔嫩梭菌、数量显著上升,肠杆菌属数量显著下降(t=8.06,t=4.38,t=5.09,t=-14.35,P0.01)。肝硬化患者肠道定植抗力B/E值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r=-0.63,P0.01)。结论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调节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形成紧密的生物学屏障,进而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改善肝功能,发挥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33.
目的研究纳米山药多糖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对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以i.g盐酸林可霉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阳性对照组,纳米山药多糖高、中、低剂量组,自然恢复组和模型组。以水合氯醛对大鼠进行麻醉,应用放射性免疫法对各组大鼠的血清及结肠组织的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生长抑素和P物质四种胃肠激素进行测定。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纳米山药多糖高、中剂量组能够降低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生长抑素和P物质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纳米山药多糖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能够恢复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生长抑素和P物质四种胃肠激素的正常水平,具有调节胃肠道动力,促使胃肠道的正常收缩和改善胃肠道对水和电解质运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34.
目的研究大黄酸对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和正常对照模型(db/m小鼠)肠道菌群丰度、种类的影响。方法将db/db小鼠和db/m小鼠分为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在标准饮食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大黄酸溶液(120mg/kg)和纤维素钠溶液(1%)灌胃,分别于实验0、2、3周无菌收集小鼠粪便,进行V3-V5、V5-V6高可变区16SrDNA基因组测序,分析四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和菌落多样性的变化,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大黄酸治疗后两组小鼠拟杆菌明显增多,硬壁菌明显减少,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治疗后均降低。db/db组小鼠血糖较对照组降低(t=3.499,P=0.013)。结论大黄酸可以增加db/db小鼠和db/m小鼠肠道中拟杆菌数量,减少硬壁菌数量,同时db/db小鼠和db/m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在大黄酸治疗后都降低。  相似文献   
935.
目的探讨血液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血液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危险因素。结果泌尿道插管、血型(A型)、使用氨基糖苷类及抗真菌类抗菌药物是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是:泌尿道插管;氨基糖苷类和抗真菌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36.
目的了解余姚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类型。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12月耐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肠杆菌科细菌18株,进行Hodge试验确认。对于阳性试验菌株采用PCR法检测bla_(KPC)、bla_(NDM-1)、bla_(MH)、bla_(GES)、bla_(SME)、bla_(NmcA)和bla_(SHV-38)七种基因。结果 18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经改良Hodge试验确认阳性11株,占61.1%。经PCR检测显示11株均携带有bla_(KPC)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6株,大肠埃希菌3株,阴沟肠杆菌2株。结论余姚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bla_(KPC)型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937.
目的观察参苓固肠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参苓固肠颗粒组、益生菌组、联合用药组,每组20例,分别予参苓固肠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参苓固肠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疗程4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及总有效率。结果参苓固肠颗粒组、益生菌组、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80%、95%,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参苓固肠颗粒组和益生菌组(P0.05);三组证候总积分分别为(8.20±4.77)、(9.00±4.34)、(5.05±4.66),联合用药组症状改善较单药组明显(P0.05);三组对腹泻、腹痛、肠鸣等大多数症状都有明显改善,其中联合用药组在改善腹胀和食欲不振方面疗效优于参苓固肠颗粒组和益生菌组(P0.05)。结论参苓固肠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单用参苓固肠颗粒和金双歧单药,特别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以腹胀不适和食欲不振方面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938.
目的分析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并对MEN1基因进行扩增与测序。结果发现1例临床症状符合典型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患者,基因测序鉴定本例患者的MEN1基因第9号外显子内存在同义突变,为c.1818位T→C(rs540012),第10号外显子存在两处复合杂合性突变,分别是c.2098位C→T(R527X,rs104894261),造成第527位氨基酸精氨酸(CGA)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和c.2140位G→A(A541T,rs2959656),造成第541位丙氨酸(GCA)突变为苏氨酸(ACA)。结论本例患者表现了典型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遗传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患者携带MEN1基因的致病突变,提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基因学确诊本病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39.
摘要:目的 了解2012?2013年浙江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构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3年浙江省手足口病疑似患者粪便、咽拭子、疱疹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对收集样本进行HFMD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2?2013年共采集样本1 792例,患者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浙江省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在5~6月份,9月份出现发病次高峰;肠道病毒总检出率为72.9%,其中2012年浙江省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体为EV71(40.3%),其次为CoxA16(31.3%),2013年浙江省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77.2%) (非EV71和CoxA16),以CoxA6为主(51.3%)。不同样本类型中,肠道病毒检出率依次为疱疹液(100.0%)、粪便(76.2%)和咽拭子(65.1%)。结论 手足口病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和人群性,不同年份引起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存在变化,持续地病原监测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暴发。  相似文献   
940.
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12月,收集国内外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non-RCT),纳入文献时间从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不等。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检索文献无RCT研究,纳入17篇前瞻性non-RCT研究文献,合计198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1 004例,对照组9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3.36,95%CI(2.14,5.27),P<0.001];治疗组新生儿黄疸持续天数低于对照组[Mean Deviation(MD)=-2.13,95%CI(-2.63,-1.62),P<0.001];治疗后第3天经皮胆红素值治疗组低于对照组[MD=-29.66,95%CI(-42.78,-16.54),P<0.001]。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与常规治疗措施联用可以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总体疗效,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的持续天数,加快黄疸的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