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目的】对进境熊蜂所带来的病虫害、生物入侵等一系列风险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检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根据新西兰风险分析模型,从传入释放的可能性、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以及对经济和生态的潜在危害性3个方面对进境熊蜂进行风险分析。【结果】熊蜂孢子虫Apicystis bombi、熊蜂短膜虫Crithidia bombi、熊蜂微孢子虫Nosema bombi、布赫纳蝗螨Locustacurus buchneri、寄生蜂Melittobia acasta和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 6种病虫害能给国内熊蜂带来较高的风险,同时引进非本地种熊蜂也可能带来生物入侵问题。【结论】进境熊蜂能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2.
苏氏(鱼芒)的鳔的形态结构和气呼吸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苏氏(鱼芒)的鳔的形态结构和气呼吸习性。苏氏(鱼芒)的鳔呈高度血管化和具有密集的类似肺泡的泡囊状呼吸小室。通过水面的气呼吸活动获得氧气。在水温为25.2—25.8℃、溶氧量0.57—0.65mg/l时,气呼吸频数为17.2—17.5次/鱼/小时。呼吸频数随溶氧量升高而下降。在高溶氧量的水体中(3.45—5.46mg/l)仍具有进行水面气呼吸,但频数较低。在阻碍气呼吸进行时,窒息点为0.95—1.06mg/l,这一窒息点大大高于气呼吸时正常生活所允许的最低溶氧量(约0.6mg/l)。实验证实了鳔是苏氏(鱼芒)的重要辅助呼吸器官。  相似文献   
73.
滇西北马先蒿属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和德钦高山地区4种马先蒿属(PedicularisL.)植物的传粉生物学进行了观察。晚夏开花的马先蒿与传粉熊蜂(BombusLatr.)的出现在物候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短管、无喙、无蜜腺的肉根马先蒿(P.royleiMaxim.)和茨口马先蒿(P.tsekouensisBonati)是由熊蜂工蜂震动花粉、背触式传粉,这与其花冠类型的较原始性有关;长管、具喙、无蜜腺的斑唇马先蒿(P.longifloravar.tubiformis(Klotz.)Tsoong)和云南长管马先蒿(P.siphonanthaDon.var.delavayi(Franch.)Tsoong)通过熊蜂工蜂震动花粉、腹触式传粉。长管类马先蒿在植株相对矮小的情况下,通过较长的花冠管具喙向外伸出以实现授粉,这可能是与其传粉熊蜂协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为了探明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Bombus lucorum complex的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特性。【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明亮熊蜂复合种的223个标本进行了鉴定, 并根据鉴定结果分析了各物种的分布特性。【结果】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包括地熊蜂B. terrestris、 隐熊蜂B. cryptarum、 明亮熊蜂B. lucorum和长翅熊蜂B. longipennis。4种熊蜂共获得160条DNA条形码序列, 包含36个单倍型, 其中B. longipennis单倍型最多, 为14个; B. terrestris最少, 为3个。B. terrestris和B. lucorum亲缘关系最远, 其遗传距离为0.077; B. lucorum和B. longipennis亲缘关系最近, 其遗传距离为0.034。系统进化分析(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表明, 4种熊蜂的分化先后顺序为B. terrestris, B. longipennis, B. lucorum和B. cryptarum。4种熊蜂的分布格局不同, 平均分布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B. longipennis, B. cryptarum, B. lucorum和B. terrestris。B. longipennis发现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地区, 而B. terrestris仅发现于低海拔的新疆西北部边界地带。【结论】本研究探明了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的分类地位及其分布特性, 为深入研究该类群的资源保护和农业授粉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郭媛  刘耀明  邵有全 《昆虫学报》2012,55(11):1322-1330
为了研究密林熊蜂Bombus patagiatus Nylander雄蜂出房后生殖系统发育变化过程, 本研究首次对密林熊蜂雄性成蜂(1-15日龄)生殖系统的精液量、 精子数、 性腺大小、 储精囊大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雄性成蜂在1日龄时精液量最大, 达到5.95±0.39 μL; 镜检精子数在2日龄最多; 而精液中活动精子数出现波浪式的循环趋势, 9日龄达到最大值, 为25.93±1.06个; 精液中精子总数在9日龄达到最大值, 为160.67±17.11万个; 活动精子百分比以8、 9日龄最高, 分别达到86.38%±2.02%及86.45%±2.50%; 性腺长度在1日龄时最小, 为1 522.01±37.93 μm; 储精囊的中部宽度在7日龄最宽, 达86.38±2.96 μm, 但与9日龄相比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 8-9日龄雄性成蜂个体各指标较为稳定, 该日龄即为雄性成蜂性成熟且可以交配的时期。本研究结果为密林熊蜂人工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是我国设施农业中的两种主要授粉昆虫, 二者的传粉方式和传粉效率因不同作物而各有不同。为了选用最理想的蜂种为温室作物授粉, 提高作物的授粉效率, 我们于2008-2010年连续3年在北京的温室桃园进行了意大利蜜蜂和小峰熊蜂的传粉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蜂的日活动规律不同, 和意大利蜜蜂相比, 小峰熊蜂的活动起点温度低、 日工作时间长、 单花访问时间长, 采集蜂在温室内距离蜂巢不同距离之间扩散比较均匀。而意大利蜜蜂采集蜂的数量随授粉半径的增大而明显减少。温室内环境因子对两种蜂传粉活动的影响基本一致, 温度对两种蜂的传粉活动影响最大, 其次是湿度、 单花花蜜浓度和光照强度, 而单花花蜜体积对蜂活动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认为对于温室桃授粉应优先选用授粉性能稳定的小峰熊蜂, 并且适当调节温室内环境条件, 以提高其授粉效率。  相似文献   
77.
濒危植物独花兰的传粉生物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近年因生境破碎化和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日渐减少。迄今对独花兰极为有限的研究表明,其结实率很低或根本不结实,其传粉媒介也一直未被发现。2002年3~4月,我们对神农架2个移植居群和5个天然居群进行了传粉生物学的定点观察,发现雌性三条熊蜂(Bombus (Diversobombus)trifasciatus Smith)、仿熊蜂(Bombus (Tricornibombus) imitator Pittion)和蜜蜂均访问独花兰,但只有二条熊蜂身体粘有花粉块,是独花兰的有效传粉者。三条熊蜂的访问频率很低,在113h的观察中只有9次访问,但在一个天然居群(population 3)中曾观察到一天4次的最高访问频率;访问主要在12:00~15:00出现,但在花上停留时间很短,不超过10s。在末被授粉的情况下,独花兰花朵大约3周后自然枯萎,但受粉后3、4d内即出现~系列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包括花梗逐渐伸长,子房在花梗逐渐停止伸长后开始膨大等,表明花梗伸长可作为结实(授粉成功)的指标。人工授粉实验表明,自花、异花受粉后花梗均伸长,而套袋隔离花的则花梗不伸长,说明独花兰是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传粉。根据传粉者的访问频率、居群中果实的分布,尤其是花距内无花蜜等特征,我们认为独花兰是一种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相对于其他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独花兰的自然结实率并不很低(26.98%),这与居群规模小会提高欺骗性传粉兰花结实率这一观点吻合。花粉块的输出数远高于结实数,这说明独花兰存在一定的花粉浪费。  相似文献   
78.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连续两年观察了晚秋开花植物管花秦艽Gentiana siphonantha的传粉生态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与该物种同域分布且亲缘关系较近、但开花较早的麻花艽G straminea之间的传粉生态学特征.管花秦艽的花发育过程表现出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的特点,不存在花内的自花传粉,套袋隔离的花不结实也支持这一结论;株内自交的高结实率表明该物种是自交亲和的.盛花期每植株平均有15朵开放的花,雄性和雌性阶段的花比例为1.2:1;自然条件下产生种子必须依赖传粉媒介;苏氏熊蜂是最有效的传粉昆虫,且访花过程中埘雄性和雌性阶段花不具明显的偏向性;株内连续访花的频率高达87.8%,从而导致同株异花传粉自交的广泛存在.与同域分布的麻花艽相比,管花秦艽的单花花期、雄性和雌性期持续时间缩短.但盛花期开花数量明显增加.令人感兴趣的是尽管两个近缘种的花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但都是由同一种熊蜂传粉.这一特点与过去认为花颜色和花管长度是物种分化过程中与不同传粉昆虫协同进化导致牛殖隔离的假说不相符合.管花秦艽单花的访花频率和同株异花连续访花的比例都明显高于麻花艽.两个物种不同花序设计导致访花昆虫行为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两个物种具有不同的开花时间,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花期重叠,表现出不完全的传粉生殖隔离状态.  相似文献   
79.
为了摸清自然条件下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的一妻多夫水平,本实验采用B118、B11、B96、B124和B126微卫星位点,对来自5群野生红光熊蜂(A、B、C、D和E)的工蜂和雄蜂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推导出:在A、B、C、D和E群体的工蜂基因型中,来自父本的基因型分别有3、2、3、4和3种,即与母本蜂王交配的雄蜂数量分别是3、2、3、4和3只。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红光熊蜂同其他蜜蜂科的蜂种一样,也存在一妻多夫现象,且与蜂王交配的雄蜂数量平均为3只。  相似文献   
80.
王宏栋  韩冰  王玉赛  韩双  王汝明  李冬刚 《昆虫学报》2021,64(11):1350-1358
【目的】评估常用农药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的生态风险,为设施大棚合理施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饲喂法和接触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氟吡呋喃酮、螺虫乙酯、异丙威和除虫脲)、3种杀螨剂(丁氟螨酯、唑螨酯和联苯肼酯)及2种杀菌剂(春雷霉素和啶酰菌胺)共11种常用农药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急性接触毒性,并评估其生态风险性。【结果】11种农药经饲喂法测定,对地熊蜂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除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威和虫螨腈为高毒,氟吡呋喃酮和唑螨酯为中毒外,其余药物均为低毒。经接触法测定,对地熊工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除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异丙威为高毒,虫螨腈为中毒外,其余药物均为低毒。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对地熊蜂工蜂而言,异丙威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经口与接触毒性为中风险,氟吡呋喃酮、啶酰菌胺、除虫脲、唑螨酯、联苯肼酯、螺虫乙酯、春雷霉素、丁氟螨酯的经口与接触毒性为低风险;虫螨腈的经口毒性为中风险,接触毒性为低风险。【结论】在设施作物花期使用地熊蜂授粉时,建议禁用异丙威、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这3种存在中风险的农药,慎重使用氟吡呋喃酮和唑螨酯这2种农药,以避免对地熊蜂造成危害,而另外6种低毒农药可根据田间情况合理施用,并可采取通风晾晒、设置间隔期等方式降低农药对地熊蜂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