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山西蜜源植物花粉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系统聚类模型对山西13种蜜源植物花粉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将它们分为5类,并论述了每类的显著特点,结果表明系统类方法应用于蜜源植物花粉的分类是有效的,此外,还讨论了系统聚类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82.
植物花粉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李胜国刘玉乐#田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一、植物花粉发育的分子生物学(一)花粉发育相关基因尽管在花粉发育过程中,涉及近万种特异表达的基因,但是迄今所发现的特异基因也不过几十种(表1,表2)。表1植物花药花粉特异基因基因来源特异性空间时间推测功能Lec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似热激蛋白tap2金鱼草绒毡层?-有丝分裂?TA13,29烟草绒毡层减数分裂-有丝分...  相似文献   
983.
安徽景天属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郑艳 《植物研究》1997,17(2):158-162
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安徽省景天属(Sedum)12种植物的花粉结构。结果表明,景天属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分类群;其花粉应属较进化的一类;并首次从孢粉学角度证实了江南景天(S.kiangnanense)、凹叶景天(S.emarginatum)同属一个自然分类群(景天属),但又确为二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984.
同源四倍体荞麦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认为,人工诱变的同源四倍体禾谷类作物因减数分裂不规则性所产生的不育配子比例高,导致 结实率下降,是影响产鼠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同源四倍体荞麦和普通二倍体荞麦的外部形态、减数分 裂、花粉育性进行比较后认为,对不同作物的同源四倍体应作具体分析,就荞麦而言,当然也包括同源四 倍体荞麦,其结实率极低(最高为巧%)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减数分裂不规则性所产生的不育配子比例 高,而是由于荞麦自身花器结构和外界条件所决定。同源四倍体荞麦的结实率与普通二倍体荞麦的结 实率无明显差异,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千粒重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85.
木通科、大血藤科花粉壁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泉  孔杰 《植物研究》1991,11(4):93-98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木通科Decaisnea,Sinofr-anchetia,Holboellia,Stauntonia属以及大血藤科Sargentodoxa属共18种植物花粉壁的超微结构。所观察的木通科和大血藤科植物具较发达的覆盖层和柱状层;外壁内层以及内壁均在萌发沟处明显增厚;基层通常不甚发达。与扫描特征相对应的覆盖层结构特征,显示出类群的特异性。在Stauntonia属,覆盖层富于形态变化,反映出该属在木通科中较进化的地位;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花粉壁结构隶属木通型花粉结构,表明大血藤科与木通科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86.
中国西北地区萱草属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红  王庆瑞 《植物研究》1991,11(1):85-90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西北地区萱草属6种1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的种类,其花粉形态或多或少有所不同,说明花粉形态在种间具有分类意义,而且6种、1变种可自然地分为两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小黄花菜、北萱草、黄花菜,第二类群包括北黄花菜、折叶萱草、萱草、重瓣萱草。#br#北黄花菜、小黄花菜的花粉形态差别较大,证明把小黄花菜做为北黄花菜的变种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987.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位于大别山舒城县小涧冲林场秋季开花的16科28属33种1亚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扁球形至超长球形(P/E=1.00—2.32),P/E值最大的为山芎(Co-nioselinumchinense),大小为2.38(2.22—3.47),最小的为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大小为1.03(0.91—1.24);花粉最大的为异叶败酱(Parinia heterophylla),大小为47.9(39.5—52.0)μm×44.9(40.0—48.0)μm;最小的为八宝(Hylotelephiumerythrostictum),大小为20.1(18.0—22.0)μm×15.4(13.0—18.5)μm。萌发孔主要有3孔沟(65.6%)、3—5沟(17.2%)、3—5孔(8.6%)及散孔(8.6%)类型。外壁纹饰主要有细网状(31.4%)、长刺状(22.9%)、微刺状(14.3%)、粗网状(11.4%)、条纹-穿孔状(11.4%)及颗粒状(8.6%)6种类型。通过分析该地区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地理分布、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为地层中化石花粉重建该地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必要的古生态学研究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区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增加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88.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率QTL定位及相关生理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爱芬  王雯  李加纳  谌利  王家丰  刘列钊 《遗传》2009,31(2):206-212
利用GH06×P174组合衍生的183个重组自交系进行种子发芽率遗传分析及种子发芽期间种子生理性状分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在室温下保存两年的种子(STY)、保存1年的种子(SOY)与新收获种子(FS)发芽率进行QTL定位。另外对保存两年的种子及新收获的种子萌发期间脂肪酶活性、电导率、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及根系活力进行了测定,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批种子的发芽率QTL位点各不相同, 保存两年的种子在第9、14、17条连锁群上分别检测到1个位点, 保存1年的种子在第5、9条连锁群上各检测到1个位点, 新收获的种子在第4、18条连锁群上分别测检到1个位点。研究发现, 3批种子的发芽率相关性不显著, 发芽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同时保存不同年份种子的发芽率QTL各不相同, 这表明甘蓝型油菜发芽率受很多不同因素所控制。保存两年及新收获种子的发芽率与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 表明可以通过电导率的测定估测发芽率, 电导率的研究对种子发芽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9.
不同饲料对小峰熊蜂工蜂群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杰  黄家兴  安建东  胡福良 《昆虫学报》2009,52(10):1115-1121
糖和花粉对熊蜂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2种糖源(白砂糖、蜂蜜)和5种花粉(杏花粉、油菜花粉、向日葵花粉、玉米花粉、茶花粉)的饲料组合对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的无王工蜂群寿命、产卵前期时间、产卵量、幼虫拖出数、卵杯数、雄蜂出房时间和子代雄蜂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只饲喂糖类食物时, 工蜂寿命显著短于有花粉的饲料组, 而且工蜂不产卵。含有花粉的各饲料组之间工蜂寿命存在显著差异, 饲喂玉米花粉的工蜂寿命小于其他4种花粉组。在工蜂产卵前期时间和卵杯数量方面, 10种含有花粉的饲料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在产卵量、幼虫拖出数、雄蜂出房时间和子代雄蜂数量等方面, 各饲料组之间差异较大。白砂糖和杏花粉组的产卵量最高; 杏花粉组和茶花粉组的幼虫拖出数量显著低于其他花粉组; 油菜花粉组和杏花粉组的雄蜂出房时间显著短于其他花粉组; 杏花粉组的子代雄蜂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结果显示不同饲料组合对小峰熊蜂工蜂群的发育影响很大。因此建议在熊蜂的人工繁育过程中,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应给予不同的饲料配方。  相似文献   
990.
微波处理对绿豆象的杀虫效果及对红小豆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时间和功率的微波对裸露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成虫、与红小豆混合的成虫、绿豆内幼虫及卵进行处理,以研究微波对绿豆象的杀虫作用及对绿豆象成虫产卵量、幼虫羽化率及卵孵化率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处理裸成虫的死亡率随处理时间及功率增加而升高。成虫在中高火和高火分别处理60 s和50 s以上时间时死亡率过半,为51.21%~99.92%。处理与红小豆混合的成虫死亡率随功率和时间变化趋势同相同处理的裸虫,但相同条件下与红小豆混合的成虫死亡率明显高于相同处理的裸虫。低火至中低火处理60 s、解冻50 s及中火至高火40 s以上时间时成虫死亡都过半,为55.75%~100%,而中火处理70 s、中高火至高火60~70 s可使成虫全部死亡。微波处理具一定后续效应,处理的成虫虽没立刻死亡但随后死亡率仍比对照高。成虫高火处理50 s后的第3天校正死亡率可达87.74%。微波处理还可降低绿豆象成虫产卵量、幼虫羽化率、卵孵化率及红小豆发芽率。成虫、卵和豆内幼虫对微波敏感性依次增高。红小豆在中低火处理60 s、解冻50 s、中火40 s、中高火至高火30 s以上时间时发芽率都低于一半,为0.21%~48.33%。微波对绿豆象杀虫效果显著,但使用时需考虑微波仪器、处理功率和时间、产品用途及含水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优化试验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