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8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6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8 毫秒
71.
中国野牡丹科金锦香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介   《广西植物》1982,(4):181-188
<正> 本属是一个热带非洲、热带亚洲及热带澳洲的严格地旧世界热带分布式样的属,约100种,以喜马拉雅地区以南的印度次大陆为本属的分布中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属,其起源可能发生于冈瓦纳古陆;在亚洲的北界,已分布至尼泊尔、不丹、我国西藏东南、湖北南部、江苏长江口,直到日本的纪伊半岛。我国有12种,2变种,其中有3个特有种。种的分布以云南最多(10种),向东渐减,至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仅有1种。在这一区的发展,似  相似文献   
72.
蝉花是我国重要药用真菌,但长期以来其名称特别是学名的使用一直混乱。本文从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确认,“蝉花”是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中名,对于其他中名具有优先权。其学名Isaria cicadae系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但模式标本已失,原描述文字及插图均极其简单,与蝉花形态差异较大。其有性型迄今未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是小蝉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和大蝉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 (=Cordyceps cicadae Shing)。本文根据文献考证澄清了国内外关于小蝉草和大蝉草的误用,分析了长期以来大量日本文献中的命名混乱对我国认知蝉花的影响,并质疑I. cicadae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分布,提出它是一复合种,因此蝉花的分类地位及学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3.
74.
本研究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蝉花孢梗束品质的影响和为生产中蝉花孢梗束选择合适的干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热泵干燥和冷冻干燥对蝉花孢梗束粉的外观、粒度、主要营养和功能成分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干燥处理得到的样品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热泵干燥能最好地保持样品的亮黄色色泽,蓝黄度b*为36.74,显著高于其他方式干燥样品,其次是微波干燥;但是这两种方式干燥的蝉花孢梗束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低。自然干燥和冷冻干燥的样品感观较差,蓝黄度b*均小于28且二者差异不显著。热风干燥样品色泽仅次于微波干燥,含有较高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糖,且其脂肪、麦角甾醇和甘露醇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15 g/100 g、8.65 mg/g和59.20 mg/g。总体考虑,热风干燥能较好地保持蝉花孢梗束的色泽、营养和功能成分,且技术成熟度高,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75.
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为常绿乔木,是我国热带季雨林的代表树种之一。它树型优美,具一定的耐寒性,是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阐明其传粉生物学特征和迁地保护的繁殖潜力,该文在引种地桂林植物园对狭叶坡垒的开花物候、花尺寸和花气味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运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花粉活力、柱头活性检测和人工自交等方法对其繁育系统进行了检测,观察了访花昆虫并检验了其传粉效率,通过人工异交检验了繁殖潜力和可能的传粉限制。结果表明:(1)桂林植物园内狭叶坡垒的花期为7月底到9月底,持续60 d左右,一个花序花期约12 d,单花期约3 d,花朵开放时间为17:00—18:45。(2)雌雄同熟,雌蕊空间位置高于雄蕊,高花粉活力和高柱头可授性出现时间基本一致。(3)OCI 等于4,P/O为10 788±984。(4)无自动自花授粉能力且自交不亲和,自然条件下和异交授粉能坐果且坐果率无显著差异。(5)蕈蚊是狭叶坡垒唯一的传粉者。(6)主要花香成分为β-榄香烯、(E)-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和1-石竹烯。综上所述,狭叶坡垒繁育系统为异交,在迁地保护地需要蕈蚊作为传粉者,能坐果并得到成熟种子,不存在授粉限制。  相似文献   
76.
陈星  叶麟  谭路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5):1070-1079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期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逐月采样分析。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3种, 其中枝角类10种, 桡足类13种。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均为长江流域常见种, 生物量和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6月, 在1月和2月则未能采集到标本, 生物量和密度在年际间差异显著, 但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 群落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夏季以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大型枝角类占优势, 秋季以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小型种占优势。库中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库首和库尾, 库首和库尾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 生物多样性在季节上同样具有一定差异。CCA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浓度和水深是解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香溪河库湾营养盐、水温、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均未达到稳定状态, 但群落组成在年际间无显著性差异, 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也高于蓄水初期, 生物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 适当程度的干扰有利于维持浮游甲壳动物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7.
为了解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现状和动态变化,分别于2015年11月、2016年2月、5月和8月在三门湾海域用阿氏拖网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经鉴定,大型底栖动物有119种,主要类群为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占种类总数的79%。大型底栖动物全年优势种为细螯虾、长额超刺糠虾和六丝钝尾虾虎鱼,不同季节优势种的变化明显,种类差异性较大。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0.025 g·m-2和0.07 ind·m-2。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各季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21~3.18,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25~3.7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3~0.79。ABC曲线分析显示,在春季和冬季,群落受到中等程度干扰;而在夏季和秋季,群落受到轻微扰动。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深、温度、盐度和pH值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8.
邢康南  牛翠娟 《生态学报》2020,40(21):7978-7986
周期性孤雌繁殖的轮虫靠休眠卵度过不良环境,等环境适宜时休眠卵孵化出干雌体,再次通过孤雌繁殖建立种群。通常休眠卵要经历一段休眠期再孵化,但也有些休眠卵生成后很快孵化,称为早孵化现象。有关休眠卵不同孵化对策如何影响其干雌体克隆种群的增长,目前尚不清楚。分别观测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两个品系H1(窄温度生态位)和D1(宽温度生态位)的休眠卵在不同孵化对策和不同食物浓度下所生产的干雌体克隆群的种群增长差异。孵化对策包括早孵化(early hatching,EH)和晚孵化(late hatching,LH);食物浓度包括高食物浓度(high food concentration,HF:2×106个细胞/mL)和低食物浓度(low food concentration,LF:5×105个细胞/mL),每个品系下各设置4个实验组(LH-HF、LH-LF、EH-HF、EH-LF),每组10个重复。结果发现,对D1品系来说:孵化对策和食物浓度对最大种群数量具有显著的综合影响(P=0.002),但两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911);早孵化的干雌体种群在最大种群数量上显著高于晚孵化的干雌体种群(P=0.001)。对H1品系:孵化对策和食物浓度对最大种群数量综合影响显著(P<0.001),且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高食物浓度下,EH干雌体克隆群的最大种群数量显著低于LH干雌体克隆群(P<0.001)。高食物浓度下干雌体克隆群开始有性生殖的密度阈值,D1品系EH组显著高于LH组(P=0.041);而H1品系EH组却显著低于LH组(P=0.022)。最高种群密度下,H1品系的有性生殖率在两种孵化对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4),EH种群的有性生殖率低于LH种群,而D品系却未见有性生殖率在不同孵化对策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休眠卵的孵化对策会影响其后代干雌体种群的增长特性,其影响的结果可能与种群的生境适应相关。  相似文献   
79.
郑雅楠  时勇  李洋  范立淳  王珏  王伟韬 《昆虫学报》2021,64(12):1478-1482
【目的】近年来,松材线虫病扩散到我国的中温带地区,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成为该地区松材线虫的新媒介昆虫。由于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危害松树种类较多,本研究对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对4种寄主松树的取食偏好性进行测定,为明确云杉花墨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特性,进而为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和云杉花墨天牛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5月云杉花墨天牛羽化前,在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采集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疫木,锯成1 m长木段,两端蜡封,置于养虫笼内,每天收集初羽化的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养虫笼内四角分别放置寄主植物红松、油松P. tabulaeformis、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和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3年生树苗,将同一天羽化的5对雌雄成虫配对放入养虫笼中央,调察其在不同寄主松树上的日均取食频次和在寄主松树各部位的日均取食量。【结果】云杉花墨天牛成虫主要停留在油松上,日均取食频次为7.05±3.87次/d,其次是红松、长白落叶松上,停留在樟子松上的频次最少,日均取食频次仅有1.02±0.81次/d;各种寄主松树上雌雄成虫间的日均取食频次差异显著。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在4种松树上的日均取食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油松的日均取食量最高,为129.14±50.23 mm2,占取食总量的62.89%;其次是对红松、长白落叶松,对樟子松的日均取食量最低,为9.87±11.02 mm2,仅占取食总量的4.81%。另外,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在同种松树植物的不同部位上取食量差异显著,在4种松树上均主要取食嫩枝。【结论】从云杉花墨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期间在不同松树上取食频次和取食量分析,云杉花墨天牛对油松的选择性明显高于其他3种松树。  相似文献   
80.
【目的】为了探讨施钾对苜蓿上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的产卵选择、生长发育、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明确施钾苜蓿叶片营养物含量与牛角花齿蓟马生命参数的关系。【方法】在不同钾量(40, 60, 80和100 mg/kg)处理下(以不施钾作为对照),观察记录牛角花齿蓟马在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 cv. Gannong No. 3叶片上的产卵量,幼期各龄期发育历期和存活率以及二代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同时测定不同施钾量下苜蓿叶片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及钾含量。【结果】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牛角花齿蓟马在苜蓿叶片上的产卵量(粒/复叶)先降低后升高,在60 mg/kg钾处理降幅最大,较对照降低了45.58%;卵孵化率和1-2龄若虫的存活率变化不显著,但3-4龄若虫的存活率和幼期总存活率显著下降,分别在100 mg/kg 和80 mg/kg钾处理下降幅最大,较对照分别下降了54.36%和48.48%。不同施钾量下苜蓿叶片上牛角花齿蓟马卵和1-2龄若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变化,3-4龄若虫及幼期总发育历期均延长;牛角花齿蓟马二代成虫的繁殖力均显著下降,成虫寿命显著缩短(40 mg/kg钾处理除外)。施钾后,苜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钾含量和糖氮比增大,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苜蓿叶片钾含量与牛角花齿蓟马幼期总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无显著相关性,而苜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糖氮比均与3-4龄若虫存活率和繁殖力极显著负相关,与幼期总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施钾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成虫产卵产生显著的排趋性;施钾提高了苜蓿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及糖氮比,不利于若虫的生长发育,并使成虫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对牛角花齿蓟马产生了显著的抗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