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751.
蔬菜根结线虫生物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虹  黄永红 《生物技术》1998,8(4):46-48
对已筛选的蔬菜根结线病生防菌淡紫拟青霉菌(Paecileieomyeoceseieacinus)、厚壁抱予轮技菌(Verticilliumchlamydosporium)、节从孢属(ArthrobotrysSP)进行试验研究,证明这3种生防菌防效好、成本低、操作方便、可行性强、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52.
Chen LM  Hu SJ  Wei GZ 《生理学报》1998,50(2):163-168
为了明确大鼠背根节(DRG)神经元中存在慢的Ca2+激活K+电流成分,本实验在新鲜分散的DRG神经元胞体上,采用全细胞电压箝技术,给予DRG神经元一定强度的去极化刺激,记录刺激结束后30 ms时的尾电流幅度.结果发现:(1)随着去极化时间从1 ms延长至180 ms时,尾电流幅度由9.3±2.8 pA逐渐增大至64.1±3.4 pA(P<0.001);(2)当去极化结束后的复极化电位降低时,尾电流幅度先逐渐下降到零,然后改变方向,逆转电位约为-63 mV;(3)细胞外施加500μmol/L Cd2+或细胞内液中施加11 mmol/L EGYA时尾电流明显减小甚至完全消失;(4)尾电流中慢成分的幅度在细胞外给与200 nmol/L蜂毒明肽后,减小了约26.32±3.9%(P<0.01);(5)细胞外施加10 mmol/L TEA,可明显降低尾电流中的快成分.结果提示,在DRG神经元后超极化中存在Ca2+激活K+电流的蜂毒明肽敏感成分--ⅠAiHP.  相似文献   
753.
黑龙江省帽儿山镇沼泽地生存着一种在体形和皮层形态上酷似贻贝棘尾虫的腹毛类纤毛虫,其大核呈多个结节相连的索状,这与传统的棘毛虫属的特征有别,但S期大核复制带两个仍在两端出现,这一点全似棘尾虫属,又鉴于腹毛类的其它属中也有大核结数目不同的种(Borror,1983),故单纯大核结节数目不同不应被视为属间判别,因此本文将此虫定为棘尾虫属一新种,名之为多节核棘尾虫,据此,棘尾虫属的传统鉴别特征在核形上也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754.
在大白鼠上丘脑片深层部的中层或深层给电刺激、分别在径向对应的深层或中层,记录到诱发的突触后场电位.以100Hz、1秒的强直刺激首次在上丘的深层部引出了长时程突触增强(LTP).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2-氨基-5-磷酸戊酸盐(APV)对LTP的阻断效应表明,NMDA受体不仅对上丘深层部LTP的产生有作用.而且也与LTP的维持有关.突触后场电位的幅度受APV或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非选择性拮抗剂犬尿喹啉酸(KYNA)的作用而减小,受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的作用而增加,表明谷氨酸能神经递质在上丘深层部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这些突触传递也受到GABA能抑制性突触的调节.  相似文献   
755.
节节麦×普通小麦杂种的胚援救和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活体-离体胚培养和胚愈伤组织培养有效地克服了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杂种幼胚的败育,产生了大量的杂种植株。采用活体-离体胚培技术,节节麦×小麦三个组合杂种幼胚的成苗率为55%,是前人所用传统胚培方法成功率的5—20倍。杂种幼胚在添加有2 mg/L 2,4-D的MS培养基上诱导为愈伤组织,经继代产生全能性愈伤组织,继而分化出再生植株。愈伤组织经继代保存150天仍不丧失分化能力。本文还对两种产生杂种的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56.
金盏菊幼苗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盏菊种子萌发过程中凡下胚轴生长较快、伸长较长的个体均形成壮苗。下胚轴大部分区段同时具有根、茎初生结构的特征。过渡区位于下胚轴上部。子叶迹与上胚轴维管组织雏形在子叶节区发生分离。  相似文献   
757.
王善青  肖蔼祥 《昆虫学报》1990,33(4):412-415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雄蚤生殖节表面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了一些光镜下不易看到的纹理状结构和小棘及一些感器.这些微小的纹理状结构和小棘在不同蚤种之间有差异,这种差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望用于蚤的亚显微水平的分类.通过对感器的观察,发现生殖节上具有大量的毛形感器,另外还观察到有锥形感器、短锥形感器、钟形感器、栓锥感器、腔锥感器及刺形感器等.这些感器的数量分布及有无因种而异.这些感器的存在与交配行为密切相关,作者对此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58.
本文报道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种子培养基优选的结果。用生产菌株荧光假单胞菌K1005和球状节杆菌K1022进行试验,其较好的种子培养基为:葡萄糖2%,玉米浆1.0%,尿素0.2%,KH2PO40.1-0.2%,MgSO4·7H2O 0.05%,pH7.0。廉价的玉米浆和尿素可以替代昂贵的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所优选的种子培养基的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759.
在整理内蒙古猎蝽科昆虫标本时,发现蚊猎蝽亚料Emesinae Amyot et Serville,1843二节蚊猎蝽属1雌虫,经鉴定为中国新记录种;现报道如下。白痣蚊猎蝽Empicoris vagabundus(Linne,1758)(图1~4) Cimex vagabundus Linne,1758,Systema naturae.1:450.  相似文献   
760.
Scyphocrinites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近年来,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在滇西施甸地区上志留统“多房海林檎层”中采获到许多海百合萼部及茎部化石。在萼部化石中有20多个标本构造清楚,形态相当完整。经研究,其中除1个标本为Carollicrinus(?)(与Scyphocrinites同科,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义名),3个标本为Pisocrinid外,其余标本全是Scyphocrinites,计有Scyphocrin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