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71.
建立了谷氨酸棒杆菌合成L色氨酸(LTry)的代谢流量平衡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出发酵中后期的代谢流分布并通过MATLAB软件线性规划得到Try理想代谢流分布。结果表明75.15%的碳架进入糖酵解,24.85%的碳架进入HMP途径;但与理想代谢流相比,应从遗传改造和发酵控制方面降低 TCA循环的代谢流,减少副产氨基酸的生成,摸索最适的溶氧控制对提高Try产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2.
L-色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代谢控制发酵理论为指导 ,对L -色氨酸产生菌的定向选育、摇瓶发酵条件、30L发酵罐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以谷氨酸棒杆菌Tx5 - 32 (Phe- +Tyr- )为出发菌株 ,经硫酸二乙酯 (DES)多次诱变处理 ,定向选育出一株L -色氨酸产生菌TQ2 2 2 3(Phe- +Tyr- +5 -MTr+5 -FTr+SGr+CINr)。以摇瓶分批发酵最优条件为基础 ,对菌株TQ2 2 2 3进行了 30L发酵罐分批发酵试验 ,该菌株发酵 6 4h ,产L -色氨酸 7.2 8g·L- 1 。  相似文献   
173.
用生物标记的方法将色氨酸类似物标记在DsbA蛋白中的色氨酸位置,分析标记蛋白质的谱学性质、色氨酸结构环境和潜在应用前景.5-OH-Trp标记的DsbA蛋白具有315 nm激发的荧光发射光谱;19F-NMR 能分辨5-F-Trp标记的DsbA蛋白的两个F-Trp残基(Trp76和Trp126),Trp76化学位移变化反映二硫键交换引起的结构转化.进一步将利用标记蛋白的独特荧光和19F-NMR性质,研究DsbA蛋白的氧化还原及与底物蛋白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4.
【目的】克隆和表达靛蓝合成基因,并将其用于靛蓝合成研究。【方法】对菌株Burkholderia sp.IDO3中靛蓝合成基因进行克隆和大肠杆菌异源表达,构建能合成蓝色色素的基因工程菌。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对产物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法对培养温度、转速、培养基成分等进行优化,并考察优化条件下的靛蓝合成曲线。【结果】构建了一株重组大肠杆菌E.coli IND_AB,该菌株能够在LB培养基生长的过程中合成蓝色色素,产物分析表明该色素为靛蓝;菌株IND_AB在30°C和150 r/min条件下能在LB培养基中合成22.9 mg/L靛蓝,优化培养条件后产量达到25.4 mg/L;优化LB培养基各组分浓度后产量可提高到35.1 mg/L;外加50.0 mg/L吲哚或0.1 g/L色氨酸后靛蓝产量可分别提高到57.7 mg/L和64.4 mg/L,相比初始产量提高了152.0%和181.2%;靛蓝合成曲线表明在添加吲哚或色氨酸的培养基中,菌株IND_AB前6 h没有靛蓝生成,6-15 h为靛蓝合成加速期,18 h达到产量平衡。【结论】重组大肠杆菌IND_AB可用于生物合成高纯度靛蓝,为靛蓝的微生物合成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75.
三阴性乳腺癌属于免疫原性较强的乳腺癌亚型,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仍属于难以治疗的乳腺癌类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干预宿主或微生物的色氨酸代谢,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影响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疗效。中药在以往的研究中已被证实可以有效调节肠道稳态,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等。然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三阴性乳腺癌之间的中医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在中医辨证乳腺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以往的文献,从肠道菌群和色氨酸代谢的角度出发,梳理中药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质的干预作用,探索其抗肿瘤的机制,以期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6.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革新一号)花柄切段培养在加有不同浓度D-色氨酸(D-Trp)和6-BA(0.2mg/1)的MS培养基上,其花芽分化明显受到促进。这种促进效应只是在D-Trp和6-BA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而且这种效应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如:1.花柄成花梯度。在培养基相同的情况下,花柄不同部位的切段,其花芽分化率不同;2.光。在暗培养条件下,花柄切段主要形成愈伤组织,花芽分化率大大下降。D-Trp作为一种D型氨基酸,在6-BA存在时具有促进花芽分化的生物学效应,而且对照实验表明,D-Trp和L-Trp在促进花芽分化方面几乎没有区别,其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7.
17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