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8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67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分析常见谷物品种生糖指数和阿拉伯糖木聚糖含量的差异,为快速查找到低生糖指数和高阿拉伯糖木聚糖膳食纤维谷物食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常见18种谷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酸法水解,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常见谷物的生糖指数和阿拉伯糖木聚糖含量。结果:不同谷物品种生糖指数和阿拉伯糖木聚糖的含量差异显著。18种谷物中,每100g绝干原料生糖指数(以葡萄糖的量计)排名前五位的谷物(低至高)分别是:黑芝麻1.75g、黑豆2.70g、花生3.26g、黄豆4.20g、红芸豆22.72g,其他杂粮品种生糖指数都均大于22.72 g;每100g绝干原料阿拉伯糖木聚糖含量 (高至低)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红豆8.22g、黄豆7.71g、黑豆7.53g、绿豆6.55g、红芸豆6.05g,其他谷物阿拉伯糖木聚糖含量均小于6.05g。结论:补充低生糖指数的谷物,推荐优选黑芝麻、黑豆和花生,补充高含量阿拉伯糖木聚糖膳食纤维优选豆类,且含量大于6.05g/100g绝干原料。  相似文献   
82.
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是扩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的有效途径。适宜的回归生境是物种生长的必要条件, 研究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对不同野外回归生境的适应性, 是科学评价濒危物种种群回归生境适宜性的关键指标。本文以野外回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无遮荫、林缘、林隙以及林下(郁闭度由小到大) 4种不同光照条件对梓叶槭幼树的形态特征、光合特征、类黄酮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1)随着郁闭度的增大, 梓叶槭幼树的基径、冠幅以及新生枝条数量产生差异, 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2)在林缘生境中, 梓叶槭幼树的单叶面积及单叶质量均最大, 比叶面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 (3)随着郁闭度的增大, 梓叶槭叶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叶绿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类黄酮指数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综上可知, 林缘适宜的光照条件更适合梓叶槭野外回归。这一结果可为梓叶槭以及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回归生境适宜性的探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3.
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维持健康和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倒木不同腐解阶段, 倒木上定植的苔藓植物组合的差异尚不清楚。为深入探讨倒木上苔藓植物组合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该文对西藏色季拉山同一地点不同腐解程度的4株华山松(Pinus armandii)倒木上的苔藓植物进行了样方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4株倒木上40个样方共有苔藓植物22科52种, 其中藓类13科38种, 苔类9科14种; 以恒有优势种为特征进行划分, 共得到14个物种组合。随着倒木腐解程度加大以及周围环境的不断改变, 生长其上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但组合数量和苔藓总盖度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苔藓物种由耐旱性强的丛生型藓类, 如木灵藓科、白发藓科, 逐渐演替为喜阴湿环境、快速生长的垫状或毯状藓类, 如提灯藓科、羽藓科和青藓科。倒木苔藓植物组合空间结构复杂程度逐渐增大。倒木是多种苔藓植物选择的重要生长基质, 其上苔藓植物受倒木的腐解程度、水分和光照等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物种组合变化。  相似文献   
84.
末次盛冰期以来观光木的潜在地理分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是木兰科的古老残遗物种, 目前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 属于极小种群濒危植物。通过生态位模型(ENM)能够重建观光木地理分布格局的历史变迁, 探究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的影响, 并了解其地理分布与气候需求间的关系, 从而为全球变暖背景下观光木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该文基于96条现代分布记录和8个环境变量, 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观光木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现代和未来(2061-2080年, RCP 8.5)的潜在分布区, 利用SDM toolbox分析观光木的地理空间变化, 并综合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和Jackknife检验来评估气候因子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 (1)观光木的高度适生区在南岭地区, 末次盛冰期时没有大尺度向南退缩, 很可能在山区避难所原地存活; (2)在全新世中期和未来两个增温的气候情境下, 观光木的分布区均表现为缩减, 其中未来分布的减幅更大, 表明气候变暖对观光木的生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总体上看, 观光木各个时期的地理分布范围相对稳定, 说明观光木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人为活动或自身繁育问题可能是致濒的重要原因, 并建议对广东和广西群体进行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85.
2019年4-6月,在江苏省西南部句容市郭庄镇虬山,首次发现二色仙人掌(Opuntia cespitosa Rafinesque)归化种群。该种群主要生长在海拔46~90 m的废弃采石场上,分布范围东西长510 m,南北宽260 m,面积约13.26 hm2。二色仙人掌开花结实的成年植株共计910棵,其中最大灌木平卧茎长轴上叶状茎10个,树龄可达10 a,大概在2010年就生长于虬山。在句容虬山采石场关闭时,采石场工作人员可能将盆栽的二色仙人掌就地丢弃,从而导致该归化种群的发展。比较了二色仙人掌与中国仙人掌属已知其余4种归化植物的形态特征,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此外,讨论了二色仙人掌的传播机制及其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86.
从广州徐闻农垦丰收农场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产乳糖酶菌株,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Saccharomycetes sp.的未定种,其系统分类学关系与近玫色锁掷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 strain AUMC 7791(JQ425362.1)最近,故命名为:近玫色锁掷酵母XWSP1(Sporidiobolus pararoseus XWSP1),该菌种保藏号为CCTCC NO:M2019119。该菌发酵液能水解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生成黄色的邻硝基酚,具有产乳糖酶性能。优化了该菌株发酵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蛋白胨15 g/L、酵母粉20 g/L、半乳糖20 g/L和初始pH 7.0的培养基中,以1×106 CFU/mL接种浓度、4%接种比例,28℃180 r/min恒温振荡培养54 h时,菌株分泌的胞外乳糖酶具有最高的活力。酶学性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胞外乳糖酶在pH 7.0的反应条件下酶活力最高,Ca^2+、Mn^2+、Mg^2+和Cu^2+对酶活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Cu^2+对酶活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7.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嗜铁素具有吸收、贮存和胞内运输铁的功能,对菌体自身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生防促生因子,但嗜铁素的产量会受到环境中多种胁迫因子的影响。真菌的钙调磷酸酶基因能够调控外源离子的胁迫反应,但钙调磷酸酶信号通路与嗜铁素合成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以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T6为材料,研究了NaCl、CaCl_2及pH对棘孢木霉菌T6嗜铁素产量以及嗜铁素合成关键基因(SidA)与钙调磷酸酶催化亚基基因(C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NaCl和CaCl_2以及高pH均能抑制嗜铁素的产生。利用半定量PCR分析得知,CnA基因与SidA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负调控关系,该结果与钙调磷酸酶专性抑制剂环孢菌素A能够提高嗜铁素产量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8.
2019年8至9月,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和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分别采集到1号和2号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所采集3号标本均为贡山白环蛇(L. gongshan)。此次在察隅所采集到的贡山白环蛇为西藏自治区蛇类分布新记录种。察隅标本体背以橄榄褐色为主,具不规则黑色窄横纹,腹面为不规则斑纹,为该物种的一个新色型。此外,本文补充了该物种的半阴茎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89.
木质藤本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木质藤本通过影响支持木进而影响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但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北热带喀斯特森林中,木质藤本与支持木的关系鲜为人知。以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五桠果叶木姜子(Litsea dilleniifolia)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木质藤本的密度、分布格局及其与主要树种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木质藤本对树木的影响。结果显示:(1)五桠果叶木姜子群落内木质藤本平均密度为0.0913株/m2,木质藤本在0-20m空间尺度整体表现为聚集分布,且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弱;不同径级木质藤本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布格局不同。(2)木质藤本对不同径级、不同种类、不同聚集强度的支持木选择表现以下体征:随着支持木径级增加,木质藤本攀附的比例和每木藤本数有增加趋势,且木质藤本胸径与支持木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附藤率较高的支持木有紫葳科(Bignoniaceae)种类和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单木附藤数量多的是南方紫金牛(Ardisia thyrsiflora);物种的聚集强度与附藤率、附藤数量呈负相关。(3)木质藤本的密度与支持木死亡率关系不显著,而物种的附藤率与死亡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木质藤本密度在原生性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并不高,且木质藤本对支持木具有选择性,但其对五桠果叶木姜子群落的死亡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原生性季节性雨林的物种共存、极小植物种群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石漠化区域的植被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0.
辽西地区下白垩统沙海组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白垩纪木化石产出层位,其产出的木化石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尽管前人开展了部分研究,但目前对沙海组木化石植物群组成特征的认识仍相对薄弱.本文报道了辽西义县上石洞沟地区沙海组产出的木化石新材料,共鉴定出2属3种,分别为:Phyllocladoxylon cf.eboracense(Holden)Kr?usel、Xenoxylon conchylianum Fliche 及 X.watarianum Nishida and Nishida.此发现丰富了对沙海组木化石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为揭示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的森林组成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本文总结了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木化石的多样性特征,从木化石的角度推断辽西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森林植被面貌可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更替.此外,本文对比了辽西地区侏罗纪及白垩纪异木属木化石种级多样性,认为该属在辽西地区晚中生代一直是优势类群,但种级组成上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