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50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赵留群  张大伟 《微生物学报》2022,62(12):4769-4780
依赖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的共翻译转运是所有生命体中的一个保守途径,它将新生肽链的翻译与转运耦联在一起。超过30%的新合成的多肽链被SRP转运到正确位置。最近的研究表明,大肠杆菌中SRP抑制子可以规避SRP的需求。当SRP缺失时,翻译控制在介导膜蛋白定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综述总结了SRP底物如何在存在或缺失SRP的情况下转运到适当的位置以及翻译速率降低如何补偿SRP的缺失。我们还讨论了不同蛋白质对SRP的依赖程度。这一回顾将为进一步研究SRP功能及膜蛋白定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2.
【背景】城市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有机废水,含氮量高,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的】筛选可以耐受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并高效去除污水中氮素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为解决垃圾渗滤液的氮素污染提供功能菌株。【方法】从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分离能耐受高氨氮浓度的菌株,通过测定各菌株的脱氮能力,筛选到一株脱氮能力最强的菌株,命名为U1,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特性确定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进一步研究了菌株U1在不同初始氨氮浓度、碳源、转速、初始pH、碳氮比等单因素变量下的脱氮能力,并结合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菌株U1的最佳脱氮条件。【结果】分离出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并命名为U1。该菌株的最优脱氮条件为:初始氨氮浓度为1 000 mg/L,红糖和柠檬酸三钠的混合碳源,pH 6.0,C/N为10,转速为130 r/min,菌株U1的最大总氮去除率为64.37%,最大氨氮去除率为76.73%。对于总氮和氨氮含量分别是2 345 mg/L和1 473.8 mg/L的垃圾渗滤液,菌株U1最大总氮去除率为27.86%...  相似文献   
143.
Cell | 基因治疗领域重大突破:新型类病毒载体eVLPs实现治疗性大分子的高效递送  相似文献   
144.
周明辉  荚荣 《微生物学通报》2015,42(9):1671-1678
【目的】采用Plackett-Burman Design (PBD)与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 UD) 优化玫瑰色微球菌(Micrococcus roseus)固定化脱氮的条件,以提高其脱氮性能。【方法】选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作为固定化细胞材料,研究其成球方式与性能,应用PBD对9个影响脱氮效果的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筛选出PVA、SA、温度、菌液接种量、菌球量5个显著性因素(P<0.05)。采用UD对5个显著因素进行条件优化,优化数据通过Minitab与Matlab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建立二阶多项式模型。【结果】最优脱氮条件为PVA 9.6%、SA 2.2%、温度33.4 °C、菌液接种量8%、菌球量500个/100 mL,连续脱氮72 h,最高脱氮率达到60.9%。【结论】PBD与UD的联合使用能够在显著因子筛选与寻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连续脱氮试验表明,玫瑰色微球菌去除氨氮主要通过同化、硝化与反硝化途径。  相似文献   
145.
金纳米颗粒凭借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信息存储、化学传感、医学成像、药物传输以及生物标记等领域。近年来,生物法合成金纳米颗粒因其环境友好、绿色低毒等特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具有合成金纳米颗粒的能力。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介导合成金纳米颗粒的特性、机制及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6.
相比于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具有涡旋磁畴的磁性纳米颗粒,由于独特的磁化闭合分布、较大的粒径尺寸及外加磁场中的磁化翻转特性,使得其兼具弱的颗粒间磁相互作用和更优异的磁学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了更好的应用优势和潜力.本综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涡旋磁畴的研究及涡旋磁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报道,提出了一类新型的生物医用涡旋磁溶胶体系,并以涡旋磁氧化铁纳米盘和纳米环为例,介绍了涡旋磁纳米颗粒的化学合成,并着重论述了这类具有独特涡旋畴结构的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抗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应用上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7.
王丽华  王发园  景新新  李帅  刘雪琴 《生态学报》2015,35(15):5254-5261
纳米氧化锌是应用最广的人工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之一,具有一定生物毒性。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能与陆地上80%以上的高等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共生体,并能改善宿主植物矿质营养,提高其抗逆性。然而纳米ZnO与丛枝菌根的关系尚不清楚。通过温室沙培盆栽试验,研究了施加不同水平纳米ZnO(0、500、1000、2000、3000 mg/kg)和接种AM真菌Acaulospora mellea对大豆生长及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3000 mg/kg的纳米ZnO显著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表现出植物毒性,在其他水平时没有显著影响。纳米ZnO在施加水平500、1000 mg/kg时没有抑制AM真菌对大豆根系的侵染,但是高施加水平(2000 mg/kg)时对AM真菌产生毒害,几乎完全抑制大豆根系菌根侵染。接种AM真菌仅在500 mg/kg纳米ZnO时显著促进大豆生长,增加大豆植株对P、K、N的吸收,降低根系Zn含量。纳米ZnO可能会持续释放锌离子,并抑制大豆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产生生物毒性,而AM真菌与大豆根系的共生可起到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48.
猪细小病毒(PPV)VP2蛋白N端连续9个甘氨酸富集的编码区是VP3蛋白的切割位点,常规PCR扩增容易导致该区段的缺失,为研究该缺失对PPV病毒样颗粒(VLPs)的影响,探索VP2病毒样颗粒上适合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构建了该区段缺失的VP2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并以完整VP2作为对照,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Vero细胞,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SDS-PAGE、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以及正染和免疫电镜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观察;进一步将重组质粒以核酸疫苗的方式直接肌注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T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免疫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缺失△VP2和完整VP2在Vero细胞中均能自我装配成VLPs,并具有与完整病毒粒子类似血凝性,pCI-△VP2和pCI-VP2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结果表明,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不影响VP2病毒样颗粒的装配和免疫原性,△VP2同样可进行PPV VLPs疫苗和抗原转运载体的研制,为VLPs载体改造和修饰位点的探索提供了新方向,为VP2基因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9.
EBV裂解复制周期调控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W  Luo XJ  Hu ZY  Cao Y 《病毒学报》2011,27(6):619-623
EBV与许多恶性疾病包括霍奇金病、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发病有关人类B淋巴细胞是EBV天然宿主,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生活周期分为潜伏感染和裂解感染。EBV潜伏感染时,为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杀伤,仅表达少量基因产物。而在外界条件如化学、物理或宿主细胞分化的刺激下,EBV可由潜伏感染进入到裂解复制(Lytic Replication)感染周期,促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播散。根据EBV裂解复制产物出现的时间顺序可将裂解复制周期分为裂解复制立即早期、早期和晚期。1 EBV裂解复制不同时期产物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0.
目的研究脱细胞异种面神经移植中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的作用效果。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侧,解剖面神经后于颊支制造1cm的神经缺损。按神经移植的种类分为4组,A组:异种面神经移植组;B组:异种面神经移植应用CSA免疫抑制组;C组: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组;D组: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应用CSA免疫抑制组。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5周,12周进行电生理学测试(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5周和12周时,C,D组动物在电生理指标及光镜、电镜指标上均优于A,B组,术后5周和12周,D组面神经颊支传导速度均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1.0 cm缺损的异种脱细胞面神经移植动物实验中,应用CSA5mg/(kg.d)5周可以降低排斥反应,提高神经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