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朱远群 《蛇志》2015,(2):188-192
<正>睡眠障碍(SD)是指入睡困难和难以保持正常的睡眠状态。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1817年)首先描述,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引起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可高达1%~2%。PD患者除了有较为常见的静止性震颤、肌强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对儿童癫痫部分发作患儿发作脑电图影响,并实施组间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1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治疗的差异将其分为卡马西平组(40例)和丙戊酸钠组(41例),对比两组患儿接受药物治疗后脑电图以及脑电地形图变化情况。结果:(1)卡马西平组患儿接受治疗后脑电图检测显示间歇期痫样活动减少≥50%者占比高达67.50%(27/40),而丙戊酸钠组占比仅为43.90%(18/41),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2)脑电背景活动变化比较显示,治疗后卡马西平组患儿α波无影响者占比65.00%,明显高于丙戊酸钠组36.59%,同时丙戊酸钠组患儿δ波数(20 s内)药物治疗后变化较卡马西平组更为明显;(3)脑电功率比较显示,卡马西平组患儿治疗后仅θ频段相对功率出现明显变化(P<0.05),但丙戊酸钠组患儿α频段相对功率、θ频段相对功率和θ频段绝对功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丙戊酸钠应用于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时患儿脑电背景活动会明显变慢,甚至有出现间歇期痫样放电的风险,而卡马西平相对更为稳定,对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3.
陈涛  贾佳  叶飞  席刚明  庄凤娟  汪健 《生物磁学》2011,(19):3680-3682
目的:观察高氧液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进行高氧液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高氧液治疗组同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脑电图明显好转,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结论:高氧液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脑电图可作为诊断病情及观察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高氧液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进行高氧液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高氧液治疗组同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脑电图明显好转,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结论:高氧液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脑电图可作为诊断病情及观察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对比三种抗癫痫药(苯妥因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对癫痫患者脑电图的背景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苯妥因钠(PHT)、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钠(SVP)组各20例,动态观察各组患者于治疗期间痫样波放电的频度和EEG背景的变化。结果:EEG痫样波放电的抑制率以SVP最为明显,而CBZ在EEG背景活动影响方面均比其他两组显著。结论:三种药物对癫痫波放电的抑制顺序是SVP>PHT>CBZ,SVP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36.
巴氯芬是伽马氨基丁酸B型受体的一种选择性激动剂,在镇痛、药物成瘾等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动物的老化过程中,伽马氨基丁酸能所介导的神经传导可能了发生改变.本文旨在探讨巴氯芬所诱导的皮层脑电活动是否具有年龄上的差异.在巴氯芬注射(5mg/kg)前后,分别采集青年(3~4月龄)和老年(15~17月龄)大鼠的皮层脑电图,分析脑电绝对功率和相对功率在5个频段上(δ:2~4Hz;θ:4~8Hz;α:8~12Hz;β:12~20Hz;γ:20~100Hz)与年龄相关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巴氯芬注射前,老年大鼠β频段脑电相对功率显著升高.在巴氯芬注射后,两个年龄段大鼠δ频段脑电相对功率增加,但老年大鼠增加较慢.此外,青年和老年大鼠所有频段脑电绝对功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揭示,巴氯芬诱导的大鼠皮层脑电活动具有年龄上的差异,提示老化可能影响伽马氨基丁酸B型受体介导的神经传导.  相似文献   
37.
目的:本文对酒精引起的人脑状态变化进行讨论。通过对客观记录的受试者摄入酒精事件的脑电图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分析摄入酒精事件与21导联电极分类的关系,进而为有关人脑的其它研究提供实验和理论根据。方法:选取4名习惯用右手、健康的人进行实验,采用标准21个脑电极的10-20导联系统,获取受试者在安静闭眼和摄入一定量啤酒的2个事件的脑电图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是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程序实现采用独立设计的脑电图分析工具箱和聚类分析程序。结果:对脑电图数据聚类分析后发现,未喝酒时脑电活动大致按前额部和中央、后头部、两侧得到3个聚类簇;摄入200毫升啤酒后,受试者P1和P2的大部分额部电极、中央部电极以及后头部电极聚类为一个簇,个别颞部、后头部电极聚类为一个簇,或单个电极独立为一簇,形成孤立点;摄入400毫升啤酒后,受试者P3和P4的大部分额极电极、额部电极、中央部电极以及后头部电极聚类为一个簇,个别额部、中央部、颞部单个电极独立为一簇,形成孤立点。结论:脑电活动对摄入酒精有显著反应。由于人在安静闭眼状态下,后头部记录到的α波较为显著,所以未喝酒时前后头部脑电信号相关性较弱,受试者前后头部的电极基本不在一个聚类簇中;摄入酒精后,受试者大部分额部、中央部和后头部电极聚类为一簇,即前后头部脑电信号的相关性增强,这说明在酒精的作用下,前头部α波增加,α波呈现扩大和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常规脑电图(REEG)组采用常规脑电图检查,动态脑电图(AEEG)组采用动态脑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脑电图异常率,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异常率的例数,评价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结果:AEEG组检出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检出的患者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85,P0.05)。R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与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P0.05)。A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P0.05),AEEG组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对于病毒性脑炎具有极好的检出率,灵敏度高,适用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早期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39.
局灶性脑缺血的早期无创诊断在临床实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SD(Sparague-Dawley)大鼠建立了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实验模型,记录了缺血前后缺血区域和正常区域的脑电信号EEG。由于近似熵复杂度算法所需时间序列长度较短,大大减少了脑电信号非平稳所带来的困难,且无需粗粒化,采用近似熵对局灶性缺血动物实验模型的脑电信号的复杂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缺血前后缺血与非缺血区域的近似熵均有着易于区分的特征,因此EEG信号的近似熵分析可以用于对局灶性缺血的脑损伤程度进行诊断,并区分损伤区域和非损伤区域,有望在临床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40.
颈动脉负压分流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根据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建立新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同时经右颈外动脉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造成大鼠全脑缺血,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回输;停止抽吸血液,去除微动脉夹,开始再灌注。应用脑电图、光镜和电镜等评定脑缺血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大鼠脑电图、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显示明显的缺血改变。结论 本模型具有全脑缺血效果可靠、再灌注充分、制备简便、成功率高并可经颈动脉注入药物等优点,适用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干预措施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