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目的:探讨Neuritin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突起再生的作用.方法:分为Neuritin组,His组和假手术组.使用改良Allen's打击法打击Neuritin组和His组大鼠T10或T11节段脊髓.Neuritin组和His组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连续给予Neuritin和His蛋白(6ug/d)一周.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损伤脊髓,经蛛网膜下腔置空管而部损伤脊髓.术后6h、3d、7d、14d、28d、56d分别观察:①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②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损伤段脊髓神经中丝蛋白(NF200)的修复与再生.结果:①BBB评分,Neuritin组和His组在一周内没有明显差别,但Neuritin组和His组的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从术后第14d,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HE染色可见损伤段脊髓出血、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③免疫组化检测,Neuritin组的NF200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较His组明显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的NF200灰度值(GMD)较His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持续外源性Neuritin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伤区神经元突起的再生,并能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索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化学性神经元毁损、侧脑室引入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神经示踪、TMB-ST呈色反应,Western blot、nNOS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后,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明显减弱,戒断症状评分较戒断未毁损组降低约38%(P<0.05);给予溶媒和毁损触液神经元旁侧的大鼠戒断症状与戒断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毁损组脑片触液神经元密集区局部细胞损坏明显,仅在其毁损区边缘观测到少量CB-HRP阳性细胞。未毁损组CB-HRP标记细胞位置及数量恒定,形态清晰。毁损触液神经元后,脊髓背角nNOS阳性神经元计数及nNOS蛋白表达较戒断未毁损组减少明显(P<0.05),而较正常组和依赖组增加仍显著(P<0.01)。结论: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可减弱吗啡戒断症状和脊髓背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提示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可能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NO介导脑内触液神经元与脊髓水平对吗啡依赖和戒断的调节。  相似文献   
83.
方华  王泉云  李昌熙  刘进 《四川动物》2007,26(3):689-692
目的建立兔脊髓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探讨受伤脊髓病理变化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分别阻断腹主动脉30min、45min和60min后开放,再灌注48h观察神经功能变化以及病理学评价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结果脊髓缺血时间越长,后肢运动功能损害越明显。伤后2天发现受损脊髓出血、水肿、变性坏死,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以及I-κBα、NF-κBp65、ICAM-l表达增加,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严重。再灌注脊髓病理损伤程度依次为缺血60min组>缺血45min组>缺血30min组>假手术组。结论该模型是一种较好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肾下腹主动脉血流30min、45min、60min后开放可以较好地反应轻、中、重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84.
滑背霜扁蝽属Lissonotocoris Usinger & Matsuda 1959年根据采自越南的1头雌虫建立的。此前中国尚未有此属的报道。我们研究海南的扁蝽标本时,发现此种的雄虫。本文对该属、种进行重新描述。该属主要特征为:体小,长卵圆形。全翅。棕黑色,霜粉被白色。除前胸背板后叶光滑外,体被颗粒。头前叶短钝;颊未达前叶端部;触角短粗。前胸背板前叶深凹,后叶光滑。前翅膜片完整,无翅脉。  相似文献   
85.
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前后的大鼠脊髓全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借助PDQuest软件从中找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质谱,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成功鉴定出18种蛋白质.脊髓损伤3 d后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S期激酶相关蛋白 1、热休克蛋白 27、多配体蛋白聚糖 3、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膜联蛋白Ⅲ、腺苷酸激酶 1、半乳凝素 3、丙酮酸脱氢酶、磷脂酶 B、嗜铬粒蛋白 A、热休克蛋白70凝结蛋白 1;同时表达下调的蛋白质有磷酸丙糖异构酶、神经鞘氨醇磷酸化受体、热休克蛋白10、肽酰 脯氨酰 顺反式异构酶 A多数差异蛋白质涉及到神经细胞的增殖、凋亡、应激反应等过程,为进一步阐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摘要 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前后的大鼠脊髓全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借助PDQuest软件从中找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质谱,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成功鉴定出18种蛋白质.脊髓损伤3 d后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S期激酶相关蛋白 1、热休克蛋白 27、多配体蛋白聚糖 3、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膜联蛋白Ⅲ、腺苷酸激酶 1、半乳凝素 3、丙酮酸脱氢酶、磷脂酶 B、嗜铬粒蛋白 A、热休克蛋白70凝结蛋白 1;同时表达下调的蛋白质有磷酸丙糖异构酶、神经鞘氨醇磷酸化受体、热休克蛋白10、肽酰 脯氨酰 顺反式异构酶 A多数差异蛋白质涉及到神经细胞的增殖、凋亡、应激反应等过程,为进一步阐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对水生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Gorham)成虫和幼虫发光器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发光器由明显的2层组成:反射层和发光层。反射层由排列紧密的“尿酸囊泡”构成,具有发达的气管结构,对光起反射作用;发光层由大量发光细胞构成,内含典型的发光颗粒、线粒体、内质网及大量糖原,该层通过发光细胞胞质内的生化反应而发光。2层均由非细胞层膜包被,间距25~30μm。发光器腹节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发光层、反射层和内部细胞层。幼虫发光器球形,由背射层和发光层构成,由非细胞层膜包被。背射层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内含大量“尿酸囊泡”。发光层细胞膜相互绞缠,含有2种类型的发光颗粒:“致密”型和“凋亡”型,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无定形颗粒,发光细胞之间分布着大量的气管、微气管及神经末梢,可观察到神经突触。与条背萤相比,陆生种成虫反射层和发光层均无非细胞层膜包被,2层间无明显间距,发光颗粒形状不规则,气管通常形成2分支;陆栖种幼虫发光层形状差异较大,背射层由单层或2~4层细胞构成;相似点在于,成虫发光器都由均由反射层和发光层构成,发光细胞内都含发光颗粒、线粒体及大量糖原,都具有发达的气管结构,发光颗粒相似。幼虫发光器都由背射层和发光层构成,都具有发达的气管和直接的神经支配,发光颗粒相似,都由非细胞层膜包被。  相似文献   
87.
王琦 《化石》2015,(2):50-65
<正>女王的行宫Queen's Xanadu沃伦顿大厅(Wollaton Hall)位于英国诺丁汉市西面三英里处的一座小山上,因毗邻山坡下的沃伦顿村而得名。这所华丽的大厦连同其周边790英亩土地均属于显赫的威勒比家族。尽管家族子弟们被册封为米德尔顿男爵,但他们的祖先却是靠着开采诺丁汉郡丰富的煤矿而掘得其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利用成年SD大鼠脊髓损伤原代培养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模型,探讨内皮素-1(ET1)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损伤原代培养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用100 n M ET1和5μM BQ788(内皮素受体B的拮抗剂)处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48 h,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对各实验组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分子Vimentin及Brdu进行检测,以确定ET1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ET1组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Brdu阳性细胞占星形胶质细胞的平均百分比(19.41%)高于正常对照组(3.28%,P0.01);而ET1+BQ788组中Brdu阳性细胞数占星形胶质细胞的平均百分比为10.38%,明显低于ET1组(19.41%,P0.01)。结论在成年SD大鼠脊髓损伤原代培养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模型中,ET1可刺激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ET1受体endothelin B的拮抗剂BQ788可有效抑制ET1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促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89.
PTSD促进大鼠中缝背核细胞色素c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无连续单一刺激(SPS)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PS刺激后1d、4d、7d和对照组,应用酶组织化学法和RT-PCR方法观察中缝背核神经元Cyt-c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酶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显示中缝背核神经元Cyt-c染色阳性细胞于SPS刺激后1d明显高于对照组,4d逐渐增高,并于7d达到高峰。电镜下显示Cyt-c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中缝背核神经元线粒体膜,SPS刺激后可见Cyt-c释放到胞浆中。结论 SPS刺激引起Cyt-c在PTSD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呈过表达。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背阔肌肌皮瓣在肩背部软组织肉瘤扩大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方便性及优越性。方法:选取临床确诊肩背部软组织肉瘤患者8例,行肩背部病灶扩大切除术后,依据背阔肌肌皮瓣解剖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修复肩背部缺损。结果: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月至28月,肩背部外形满意,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肩背部软组织肉瘤扩大术后缺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