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蒋平  郭聪 《四川动物》2004,23(3):257-261,i007,i008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2.
几种脊椎动物宽频带心电图波形与心电向量环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鼠、家鸽、蟾蜍、鲫鱼4种脊椎动物宽频带心电图Ⅱ导联的波形特点及QRS额面心电向量环的位置、形态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宽频带心电图Ⅱ导联QRS波群小鼠、蟾蜍、鲫鱼QRS波群的主波均向上,而家鸽的主波向下;(2)QRS波群时程(ms)小鼠88±09,家鸽365±14,蟾蜍790±110,鲫鱼283±57;(3)QRS心电向量环的位置家鸽的位于-90°~-180°象限内,这是家鸽心电图Ⅱ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下的根本原因;小鼠、蟾蜍、鲫鱼的均位于0°~90°象限内,与它们的QRS波群主波向上相一致;(4)QRS心电向量环的形状;小鼠的QRS向量环较其它3种动物的要大,蟾蜍的最小。鲫鱼的不规则,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8”字形,还有的呈半圆形,这是导致鲫鱼的QRS波群出现较多切迹和扭挫的原因。  相似文献   
33.
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陆生脊椎动物残留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荣祖 《动物学报》2004,50(5):841-849
在第四纪冰期中 ,中国东部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 ,长期存在争议。中国东部地区冰川说的创始人李四光教授在提出该学说时 ,从古生物方面未得到冰期生物群的证据。现存生物种的地理残留现象可反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本文作者依据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北方残留、热带 -亚热带残留、温带湿润带残留等现象 ,推断 :(1)在冰期的冷期中喜暖动物南迁时 ,中国东部地区是一避难地 ;(2 )在中国东部地区未见有典型冰川残留种的存在 ;(3)一些湿润种的间断残留分布与中国北方黄土及干旱气候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此结论似不支持中国东部冰川说  相似文献   
34.
动物的肌肉     
肌肉源于胚胎中胚层。但最早的肌肉却出现在仅具内、外2个胚层的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因缺乏中胚层,这类动物无独立的肌细胞,但在外胚层的上皮细胞和内胚层的营养细胞内具有肌原纤维,所以这两种细胞兼有肌肉收缩的功能,而被称为皮肌细胞(或外皮肌细胞)和营养肌肉细胞(或内皮肌细胞)。皮肌细胞基部平行延伸成为收缩突起分布至触手、体轴.其内含的肌原纤维构成了体壁的纵肌层;营养肌肉细胞基部的收缩突起向二侧延伸,其内的肌原纤维与身体纵轴成直角分布,环绕身体构成体壁的环肌。纵肌收缩使身体和触手变短变粗,环肌收缩则身体和触手纵行伸长。二层“肌肉”的协调配合,使腔肠动物能保持正常体形并移动身体。  相似文献   
35.
水生低等脊椎动物病毒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奇亚 《病毒学报》2001,17(3):277-281
初次系统介绍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病毒学的专著<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于1989年问世[1],是目前尚处在萌芽期的水生低等脊椎动物病毒生态学的基础文献之一.可将生态学分为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宏观生态学、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生态学、及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学[2]等3个层次.水生低等脊椎动物病毒生态学旨在阐明病毒与宿主及水环境之间的各种作用及其机理,探讨病毒与宿主在水体环境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理平衡态与病理失调的机制,以因势利导,寻求维持宿主生理平衡、防止病理失调及保护水体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36.
脊椎动物心肌基因表达的分子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在心脏发育过程中指导心脏形成的分子途径,将对心脏是如何形成和这些途径的打断如何导致先天性以及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尽管脊椎动物骨骼肌和心肌看起来很相似,然而,它们的细胞谱系的特化和模式化是由不同的基因推动的,已知有几个转录因子家族在心肌发育和模式建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MADS同源盒蛋白MEF2和SRF,螺旋-环-螺旋HAND因子,锌指GATA-4/5/6因子和NK-2同源异型因子,这些转录因子能激活心脏目标基因,从而调控心肌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37.
潜穴是动物为了居住、寻找食物、寻求保护或繁殖后代等活动在沉积物中挖掘留下的洞穴或通道系统。脊椎动物的各纲中(包括鱼形动物和鸟纲)几乎都有一些适应潜穴生活的种类。哺乳纲中的啮齿类是现生陆生脊椎动物中适应掘土潜穴生活的最主要类群,仅在中国现生的70属210种啮齿类动物中就有近40属90余种有掘土潜穴的习性(黄文几等,1995)。 脊椎动物的潜穴化石研究对于了解古代动物的潜穴行为和生活习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不可能像研究现生动物一样,通过生态观察获得古代动物的相关知识。而脊椎动物化石的比较解剖学及形…  相似文献   
38.
39.
《昆虫知识》2011,(2):469-469
日本研究人员2011年2月10日在美国《神经元》(Neuron)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果蝇的求爱机制。如果能证实脊椎动物也有类似的机制,就有可能以此提高家畜等的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40.
《化石》2014,(4)
正2014年9月10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1亿6千万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了神兽、仙兽两个新属的三个新种:陆氏神兽(Shenshou lui)、玲珑仙兽(Xianshou linglong)和宋氏仙兽(Xianshou songae)。这些属种,都属于已经绝灭的"贼兽目",一个特别的、迄今为止所知甚少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哺乳动物起源是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