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矢状位T1M、T2WI、T2WI/FS及DWI扫描,研究其在常规序列和DWI序列上的表现,将常规MR序列和DWI序列检出率进行比较,测量正常椎体及病变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R常规序列和DWI序列(b=500s/mm2)表现: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长或等T2改变,T2WI/FS呈高信号,DWI可以呈高信号、等信号及低信号;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长T2信号,大部分病灶T2WUFS及DWI呈高信号,少数变现为低信号;(2)MR常规序列和DWI序列(b=500s/mm2)病灶检出率的比较:T1WI、T2WI/FS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均高于T2WI序列,其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T1WI、T2WI/FS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3)ADC值比较:在DWI(b=500s/mm2)上,良性组ADC值为(2.03±0.83)×10^3mm^2/s,恶性组ADC值为(1.37±0.75)×10^-3mm^2/s,正常组ADC值为(0.36±0.21)×10^-3mm^2/s,成像条件相同时,良性组高于恶性组,两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较好的反映椎体的弥散特征,ADC值作为量化指标可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可靠鉴别。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效果,探讨颗粒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2例,其中采用块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颗粒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72例,随机从两种植骨方式中各抽取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块状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15%(3/20)术后9个月融合率45%(9/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95%(19/20)。颗粒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45%(9/20)术后9个月融合率80%(16/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100%。块状骨组术前Cobb角为29.8°±5.0°,术后Cobb角为14.7°±2.5°,末次随访Cobb角为16.0°±2.9°。颗粒骨组术前Cobb角为30.9±7.6°,术后Cobb角为15.6°±3.8°,末次随访Cobb角为16.7°±3.8°,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骨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块状骨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状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相比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植入方便,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融合率高,是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重组人γ-干扰素辅助治疗脊柱结核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脊柱结核患者11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后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γ-干扰素治疗。观察和比较两者患者症状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6.4%)高于对照组(83.6%),两组患者功能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p=0.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对照组为18.2%,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X2=8.3,p=0.004),两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E级比例(98.2%)较对照组为(8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p=0.02)。结论:人重组r-干扰素有改善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4.
美国犹他州大学研究人员从一种名叫沙塔虫的海洋生物那里获得启发的,研制成功可修复粉碎性骨折的新型医用粘合剂。沙塔虫生活在海洋泥沙和礁石空隙里,能分泌出一种黏液,将沙子或贝壳黏在一起筑成巢穴并使其牢牢固定在礁石上。研究人员分析沙塔虫黏液成分,并研发成功这种新型医用粘合剂。该粘合刘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潮湿环境下将物体有力地黏合在一起。可以有效修复因车祸等原因造成的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35.
对超螺旋DNA(DNAI)的碱处理产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氯化铯-溴化惭锭密度梯度超离心分析,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和电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超螺旋DNA在碱性环境中的结构改变发生在很窄的PH范围内(PH12.88-13.00)。超过PH临界点的CsCl-EB密度梯度超离心听高密度区形成稳定的区带。用透射电镜的观察表明碱变构的超螺旋pBR322DNA具有高电子密度并呈中空颗粒状,以上事实表明,DNA在高  相似文献   
36.
对超螺旋DNA(DNAⅠ)的碱处理产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氯化铯-溴化乙锭密度梯度超离心分析,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和电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超螺旋DNA在碱性环境中的结构改变发生在很窄的pH范围内(pH12.88─13.00).超过pH临界点的超螺旋DNA碱变构产物紫外吸收高于同浓度天然DNA紫外吸收的29%。变构产物在CsCl-EB密度梯度超离心中的高密度区形成稳定的区带.用透射电镜的观察表明碱变构的超螺旋pBR322DNA具有高电子密度并呈中空颗粒状,以上事实表明,DNA在高pH下可产生一种结构有序的相对稳定的产物.这些结果意味着在碱处理过程中,超螺旋DNA在构象上发生了改变,使其分子由扭曲线形变成球形颗粒状。根据实验事实本文对超螺旋DNA的碱变构产物(DNAⅣ)提出一个新的结构模型──压缩模型。这个模型能更合理地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37.
尽管miR-144与细胞活化、增殖有关,但其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探究正常和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组织和细胞中miR-144表达,以及miR-144能否通过靶向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5(GRK5)上调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实时定量PCR(RT-q 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揭示,与正常的组织/细胞相比,miR-144在脊髓损伤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GRK5的表达升高;脊髓损伤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大鼠,而GRK5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大鼠;MTT分析结果显示,转染miR-144可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活性,但对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酶活性分析发现,miR-144显著提高SOD和GSH活性;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证明,miR-144能靶向结合GRK5,下调GRK5表达。miR-144 mimic转染或miR-144 mimic与pc DNA-GRK5共转染脊髓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后,我们发现,miR-144转染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消除GRK5对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miR-144通过靶向抑制GRK5促进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以传统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以经皮骨水泥注入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量、创口面积、术后48 h及6个月椎体高度及Cobb角、骨水泥量、渗漏及不足的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创口面积、镇痛药量、骨水泥渗漏及不足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椎体高度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8 h及6个月椎体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Cobb角均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8 h及6个月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骨水泥注入术操作简便,测量精准,内固定支撑牢靠,术中止血效果理想,远期内固定支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富血小板血浆是近些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血液制品,其来源于自体,且制备方法简单,又富含大量血小板及多种生长因子,能够加速骨愈合,增强骨再生,促进软组织及神经损伤恢复,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根据富血小板血浆所具有的特点,针对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并且在临床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已经开始了实验性应用,如骨缺损、骨再生,肌腱、韧带及软组织损伤,脊柱脊髓损伤等。尤其是在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面,无论是单独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还是联合应用富血小板血浆与脊髓神经前体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有利于脊髓神经损伤恢复的细胞因子复合物共同治疗,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研究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PBL、SP、SBME"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八年制脊柱外科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差异,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为今后八年制学生教学改革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学习的2009级和2010级八年制学生共60人,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30人。A组运用"PBL、SP、SBME"相结合的教学模式,B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和考核综合评估教学效果。结果:A组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L、SP、SBME"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能增强八年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更适合八年制脊柱外科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