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31.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指细胞感知周围同类细胞的多寡或密度并调控基因表达的系统,它对大多数细菌的生物膜形成至关重要。目前对霍乱弧菌的QS系统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该菌的群体感应系统通过HapR、LuxO等多种信号分子调控生物膜的形成及消散。干扰QS系统将成为治疗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32.
细鳞斜颌鲴三个群体形态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传统形态学数据与现代框架数据相结合,分析了细鳞斜颌鲴3个群体(龙窝湖群体、梁子湖群体和淮河群体)的形态差异,探讨了它们的形态亲缘关系。方差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8个可数性状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显示,龙窝湖群体与梁子湖群体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再与淮河群体相距。在28个测量参数中挑选7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判别效果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93.55%~100%,综合判别率96.81%,通过判别函数可将这3个群体很好地区分开。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99%。主成分1主要反映鱼体躯干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52.83%;主成分2主要反映鱼体头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22.22%;主成分3主要反映鱼体尾柄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7.94%。主成分1和2二维平面图显示,虽然龙窝湖群体和梁子湖群体有少量重叠区域,但3个群体还是可以清晰分开的。3个群体间形态性状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群体间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933.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机会致病菌,可在人群中引起严重的急性和慢性感染,是病人在医院期间发生感染的第三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多种毒力因子的分泌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都是受一种被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的胞间信号传导系统调控的。QS使细菌能够根据细胞密度变化进行基因表达的调控。通过抑制QS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34.
钟扬 《生命世界》2009,(11):14-17
自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以来,“进化”已逐渐成为生物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随着科学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从魏斯曼等人提出“新达尔文主义:到摩尔根等人以“粒子遗传”替代“融合遗传”的概念以及费希尔、霍尔丹和赖特等人创立群体遗传学,  相似文献   
935.
谢宏家 《生命世界》2009,(8):104-106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遗传规律属于重点考查内容。题目虽千变万化,但其基础仍然是分离规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本文就应用分离规律时的特别注意事项及解题方法思路,总结如下:1分离规律的得出建立在“后代群体数量足够大”的基础上,如果后代数量较小,则不能死板套用。  相似文献   
936.
在实验室的纯培养条件下,检测不到百脉根根瘤菌自体诱导物的产生,但是通过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百脉根根瘤菌基因组中至少含有4种自体诱导物合成酶基因;将其中一个自体诱导物合成酶基因ml4543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a,构建得到能异源表达该基因的大肠杆菌重组菌株;对该大肠杆菌重组菌株进行自体诱导物检测发现,该合成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合成至少3种自体诱导物因子。  相似文献   
937.
浮游动物诱发藻类群体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杨州  孔繁翔 《生态学报》2005,25(8):2083-2089
从研究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需要出发,综述了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对藻类群体形成的诱发作用。指出诱发藻类群体形成的化合物来自牧食性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有效牧食,是藻类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些诱发性的化合物并不是有关生物体的组成成分,是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藻类群体的形成方式有源于一个母细胞的分裂和业已存在的单细胞的聚合两种方式,栅藻的诱发性群体可能是来自一个母细胞的分裂,而在其它藻类的诱发性群体形成如铜绿微囊藻则可能是业已存在的单细胞的聚合。由于藻类形成群体后能显著降低浮游动物对其牧食速率,因此,这种诱发性群体形成的现象,可以解释为藻类对变化的牧食压力的一种有效的反牧食防御策略,也是两者协同进化的结果。浮游动物对藻类群体形成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模拟蓝藻群体及水华形成值得借鉴应用。作者还提出推测,水华蓝藻的群体形成,可能就是在富营养化条件下藻类快速生长,加上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共同作用下联合驱动的结果,而这种群体形成很可能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结合特定的气象水文等理化因子,就会聚集于水表“爆发”出肉眼可见的水华。因此,开展浮游动物牧食作用对水华蓝藻早期群体形成诱发效应的研究不仅能加深对水华形成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藻类的诱发性反牧食防御适应机制、揭示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38.
植物对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参与包括动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因子产生在内的许多生物学功能的调节。植物可以感知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信号分子,并作出复杂反应。植物可能受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诱导产生系统性防御反应,能够分泌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类似物,可能产生降解细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信号分子的酶来阻断或干扰细菌群体感应系统。  相似文献   
939.
副干酪乳杆菌HD1.7群体感应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Paracin1.7是从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1.7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细菌素,本文主要研究菌株HD1.7在发酵过程中调控Paracin1.7代谢的群体感应机制。【方法】利用杯碟法检测不同生长条件下菌株HD1.7培养液的抑菌活性,通过调整培养基营养成分的多寡,控制培养液中细胞密度。【结果】菌株HD1.7的抑菌活性与其细胞密度密切相关,只有当细胞密度达到一定的阈值(OD600为0.8,菌体干重为0.331 1 g/L)时,菌株才能表现抑菌活性;以发酵上清液作为信号分子,当添加不同浓度信号分子至低于阈值浓度培养液后,菌株抑菌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去除信号分子后,菌株的抑菌活性明显降低。【结论】细菌素Paracin1.7是存在于HD1.7发酵液中的特殊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可进行自我诱导。细菌素Paracin1.7的抑菌活性受到HD1.7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940.
Jiang TY  Ding YZ  Wang ZH  He GF  Zhao JP  Ma FQ  Wang XM 《动物学研究》2011,32(2):157-162
野生动物对人类的非资源利用性的干扰具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的差异依赖于物种自身和外界生境中不同的因子.2009年7-8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选定95.87 km2 的调查区域内设四条样线,总长度为18.3 km,通过观察岩羊的瞬时反应距离,比较了不同干扰源、群体大小和群类型下,岩羊无反应行为、警戒反应行为和逃跑反应行为距离的差异.结果表明:(1) 相对于车辆,岩羊对行人的干扰更加敏感(U=8.69,P<0.001); (2) 当群体大小分为≤3的小群和>3大群时,小群岩羊的警戒反应行为距离显著大于大群(Z=2.165,P=0.03),当群体大小分为≤5的小群和>5的大群时,小群岩羊的逃跑反应行为距离显著大于大群(Z=2.003,P=0.045); (3) 雌幼群、雄性群和混合群这3种不同的群类型之间的无反应行为距离无显著差异,雄性群的警戒行为距离显著大于雌性群和混合群的警戒行为距离(Z=2.746,P=0.006; Z=3.589,P<0.001),雌性群的逃跑反应行为距离显著大于混合群的逃跑反应距离(Z=2.376,P=0.017); (4) 混合群内的雌性和雄性的3种反应行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