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Ren XY  Ruan QR  Zhu DH  Zhu M  Qu ZL  Lu J 《生理学报》2007,59(3):339-344
本文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性及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的影响,以探讨AngⅡ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并探讨川芎嗪是否能抑制AngⅡ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检测AngⅡ刺激和川芎嗪干预后NF-κB活性、BMP-2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1)AngⅡ刺激激活NF-κB。AngⅡ刺激15min即有NF-κB p65核转移,30min达高峰(P〈0.01),1h后减退。川芎嗪抑制AngⅡ诱导的NF-κB激活,与AngⅡ组比较,川芎嗪+AngⅡ组NF-κB活性显著降低(P〈0.01)。(2)AngⅡ刺激6h时BMP-2表达增强(P〈0.05),12h时减弱(P〈0.01),24h时更弱(P〈0.01)。川芎嗪+AngⅡ组中,川芎嗪干预6h时BMP-2表达亦增强,12与24h时保持正常水平。(3)川芎嗪对正常细胞的NF-κB活性和BMP-2表达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AngⅡ刺激后激活NF-κB并最终使生长抑制因子BMP-2表达下降,这可能是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之一。BMP-2一过性增高可能不依赖NF-κB通路的激活。川芎嗪可抑制AngⅡ诱导的NF-κB激活与BMP-2表达降低,提示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壳聚糖温敏凝胶是一种新型的可注射、在体固化的载体材料,该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呈生理中性的溶液状态,在37℃左右可由溶液转变成水凝胶。该水凝胶对大分子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效能,但对小分子药物缓释效能极差。 为制备同时缓释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ecombined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 2, rhBMP-2)和抗菌药物氯己定的功能性壳聚糖温敏凝胶,将小分子药物氯己定先与β-环糊精制备成包结物,再将rhBMP-2与β-环糊精/氯己定包结物共混于壳聚糖温敏凝胶中,通过HAAKE粘度测量仪,对比加入目标药物前后系统的流变学性质,并且分别通过高效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测量目标药物的体外释放性质,温敏凝胶系统的流变学性质几乎未受加入药物的影响。而氯己定从凝胶系统中释放的速度大大减慢,药物持续释放可保持1月以上。同时,rhBMP-2也获得较好的缓释效果。 通过先行环糊精包结共混的方法,成功制备同时缓释rhBMP-2和氯己定的功能性温敏凝胶。  相似文献   
993.
报道和描述了一些在属级别上不确定的鸭嘴龙超科材料;标本发现于湖北省西北地区与河南交界的淅川盆地西南部的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鸭嘴龙超科的骨骼化石和分散的恐龙蛋共存于同一层位,大部分的骨骼化石属于未离巢晚期和幼年早期的个体发育阶段。这一状况可以很好地解释为未离巢和幼年早期阶段的个体与更年老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之间的地域分隔。通过直接的形态学对比研究,确信可以识别出至少两个鸭嘴龙超科的类群:其中一个类群可能代表了一个相对进步的基干鸭嘴龙类,而另一个类群则很可能归属于鸭嘴龙亚科。鉴于北美鸭嘴龙亚科最早出现的地层时代要更晚,中桑顿期马家村组中段的鸭嘴龙亚科化石材料提供了鸭嘴龙亚科乃至鸭嘴龙科亚洲起源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94.
自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谷氨酸发挥功能以来,谷氨酸受体及其在突触内膜偶联的信号通路,就成为神经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的研究显示,谷氨酸受体及其胞内信号通路在包括骨在内的非神经组织中表达和发挥功能,在骨细胞中有表达谷氨酸受体、转运子的证据,因而有假说认为谷氨酸成了骨中力学信号潜在的转导子,但还缺乏有利的证据支持。简要综述了谷氨酸信号通路及其在骨中的功能,并就其在骨力学信号转导中潜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5.
膜外核苷酸焦磷酸酯酶/磷酸二酯酶家族(E-NPPs)是哺乳动物体内一族结构相似的膜蛋白,目前共发现该家族的7个成员。该家族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最初发现的NPP1、NPP2、NPP3均具有水解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焦磷酸酯键/磷酸二酯键的活性,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E-NPPs的一些成员还具有重要的磷脂酶活性。它们广泛参与核苷酸循环、骨矿化、磷脂信号调控、细胞运动、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理过程,其表达异常时会导致肿瘤、骨矿化异常、Ⅱ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6.
骨质疏松以及动脉钙化均是危害极大的临床常见病变,骨保护素(OPG)可能是联系两者的分子之一.构建替换型载体pXpPNT-OPG,利用同源重组,将编码前3个蛋白质结构域的小鼠Opg基因组第二外显子序列剔除掉.通过胚胎干细胞(ES)基因打靶获得了正确重组的ES细胞克隆,ES细胞显微注射后获得嵌合体小鼠,交配传代获得杂合子和纯合子小鼠.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纯合子小鼠没有Opg基因的表达.纯合子小鼠骨量丢失明显,骨生物力学指标明显下降,发生严重的骨质疏松,此外,还有50%以上的纯合子小鼠在早期出现动脉中层钙化.小鼠破骨功能亢进,与此同时,成熟成骨细胞数量增加,矿化功能强于野生型.Opg基因缺失小鼠骨中钙和磷大量流失,而血清中水平没有变化,这提示钙磷代谢异常不是OPG缺失导致动脉钙化的原因.对建立的Opg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说明动脉钙化和骨质疏松症相互联系的分子机制,为防治骨质疏松症和动脉钙化的并发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997.
竹叶榕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竹叶榕(Ficus stenophyllaHemsl.)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4-二氢补骨酯素(3,4-dihydropsoralen,1)、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2)、香柠檬内酯(bergapten,3)、补骨酯素(psoralen,4)、( )-儿茶素(catechin,5)、芹菜素(apigenin,6)、蔗糖(sucrose,7)、香草酸(vanillic acid,8)、胡萝卜苷(daucosterol,9)和豆甾醇(stigmasterol,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998.
BMP-2、-3、-6和-12在骨肉瘤细胞株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3、-6和-12在骨肉瘤细胞株中的表达,为下一步研究BMPs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MP-2、-3、-6和-12在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U2OS和大鼠骨肉瘤细胞株UMR106中的内源性表达。结果在MG63、U2OS和UMR106细胞中,BMP-2、-3和-6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而BMP-12在这3株骨肉瘤细胞中则均为阴性,并且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完全一致。结论BMP-2、-3和-6在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U2OS和大鼠骨肉瘤细胞株UMR106中均有内源性表达;而这3株骨肉瘤细胞中均未检出BMP-12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是整复外科常见疾患,常常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障碍和压力。为解决骨形成不足这一难题,我们拟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的手段,调节microRNA-34a在人脂肪干细胞中的表达,来探讨microRNA-34a对人脂肪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人脂肪干细胞,以慢病毒为转染载体,分三组对其进行上调、下调microRNA-34a的表达及阴性对照。然后对其进行成骨诱导培养,于诱导的第7天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第14天行茜素红(Alizarin Red)染色,定性比较转染后人脂肪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效果。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原代人脂肪干细胞,并以慢病毒高效率转染调控microRNA-34a的表达。对比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可见下调microRNA-34a组成骨效率最高,其次是阴性对照组,上调组效率最低。结论:1.人脂肪干细胞通过慢病毒转染获得高效率的表观遗传修饰;2.下调microRNA-34a的表达对人脂肪干细胞成骨的诱导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评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vlmethacnrlat, PMMA)增强的具有"渐变孔"结构的侧开孔中空椎弓根螺钉(Fenestrated pedicle screw, FPS)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32例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腰椎滑脱患者,均应用具有"渐变孔"结构的FPS融合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测量椎间隙高度、椎体楔形变指数、滑脱距离、滑脱角、骨盆指数、腰椎前凸角;随访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Questionnaire, ODI)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分,比较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结果:术中X线及术后三维CT检查发现3枚渗漏的骨水泥螺钉(2.2%),均为Yeom C型,术后无不适。随访7~61个月(平均34.9个月),滑脱复位良好,后凸畸形和矢状位失衡矫正良好,ODI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随访期间,全部病例滑脱无复发,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无椎间隙塌陷,根据SUK标准融合成功率100%。结论:新型骨水泥螺钉能够提供良好的固定稳定性,并且能够避免骨水泥渗漏发生以及螺钉松动脱出,为骨质疏松脊柱手术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