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胃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iao WL  Wang L  Zhang JF  Zhang YM 《生理学报》2006,58(3):237-243
本研究采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gastricischemia-reperfusion,GI-R)模型(夹闭腹腔动脉30 min后再灌注),通过组织学、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GI-R不同时间(0、0.5、1、3、6、24、48、72 h)对胃黏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纯缺血30 min胃黏膜损伤较轻,再灌注后损伤逐渐加重,胃黏膜的凋亡细胞迅速增加,而增殖细胞迅速减少;至再灌注后1 h达高峰;之后胃黏膜开始修复,凋亡细胞逐渐减少,增殖细胞逐渐增加;至再灌注后24 h胃黏膜细胞增殖达高峰;再灌注后72 h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上述结果提示,在GI-R中,胃黏膜损伤主要由再灌注引起,凋亡细胞增加;然后胃黏膜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增殖细胞逐渐取代损伤细胞,3 d左右就可基本修复,表明胃黏膜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EVL)与硬化剂(EIS)联合组织胶(TAI)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98例EGV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8例给予EVL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EIS联合TAI治疗.观察比较两...  相似文献   
63.
刘菲  杨志平  赵弘  汪辉  贾瑞春 《生物磁学》2012,(28):5509-5512
目的:研究限制输血输液量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采用限制输血输液量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其它常规止血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相对无限制大量输血输液方法治疗,余治疗方法同治疗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24h、48h、72h内出血停止情况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24h、48h、72h内出血停止例数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限制输血输液量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止血率高,其作用明显优于相对无限制输血输液量对其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例晚期胃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两组,观察组采用替吉奥联合顺铂,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顺铂.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乏力,观察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Ⅳ度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疗效与卡培他滨联合顺铂相当,但其患者耐受性更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MMP-9、VEGF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表达与胃裸区侵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0例胃癌组织CD44v6、MMP-9、VEGF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D44v6、MMP-9、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胃裸区受侵组与未受侵组胃癌组织的CD44v6、MMP-9、VEGF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D44v6、MMP-9、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胃裸区是否受侵与胃癌组织的CD44v6、MMP-9、VEGF的表达无关,胃裸区这一解剖结构可能是胃癌预后较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表面TRAIL受体表达水平及其与TRAIL敏感性的关系.方法: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TRAIL诱导BGC-823及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表面四种TRAIL受体-R1、R2、R3、R4的表达情况.结果:TRAIL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BGC-823较SGC-7901对TRAIL诱导的凋亡更敏感,TRAIL(100μg·L-1)作用24h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59.9%、24.3%.死亡受体TRAIL-R1/DR4、TRAIL-R2/DR5在BGC-823细胞膜表面表达的阳性率高达97.87%和99.42%,而在SGC-7901分别为7.03%和95-31%,诱骗受体TRAIL-R3/DcR1、TRAIL-R4/DcR2在两株细胞膜表面极少表达.结论:胃癌细胞对TRAIL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差异可能与细胞膜表面死亡受体有关,尤其与DR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健胃愈疡颗粒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溃疡愈合及胃组织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Okabe改良法复制SD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溃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粘膜组织形态及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健胃愈疡组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法莫替丁组;②HE染色法显示健胃愈疡组较模型组及法莫替丁组黏膜厚度增加,溃疡床及溃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维排列较为整齐.③IL-1β在正常胃组织呈阴性或偶有阳性信号表达,造模型7d后表达显著增加,健胃愈疡组和法莫替丁组低于模型组(P<0.01);14 d后各组的阳性信号表达均降至接近正常.结论:健胃愈疡颗粒能保护大鼠胃粘膜组织,降低胃溃疡大鼠模型溃疡指数,改善溃疡愈合质量,减少胃组织IL-1β蛋白的表达,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癌胃大部切除与胃体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GED)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测定了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0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体GED情况。Hp的测定采用1min快速尿素酶法14C呼气试验法。结果(1)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12例存在轻度~中度胃体GED,占60%;20例慢性胃炎中,7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35%。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在1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6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60%;在10例慢性胃炎无Hp感染中,只有1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10%;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在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Hp感染的患者中,8例存在轻度~中度胃体GED,占80%;在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未合并Hp感染的患者中,4例存在轻度的胃体GED,占40%,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和Hp感染患者,胃体GED发生率增加,发生恶变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69.
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体腔内 ,以包囊形式附着于肠壁及肠系膜等处。该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有些波动 ,在体长 35 0— 4 0 0mm的黄鳝中其感染强度先有所下降 ,后又迅速增加 ,体长 4 5 0mm以上的黄鳝其感染率降低。这可能宿主鱼的食性改变及对寄生虫的感染产生免疫力等有关。胃瘤线虫的种群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缓慢地增加 ,其种群平均丰度 (M)与宿主体长 (L)符合直线方程M =- 1 0 76 0 0 0 0 85L的变化规律。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胃瘤线虫种群在黄鳝中的频率分布的尾增长 ,即黄鳝感染较多线虫所占的比例增加。 4— 5月份黄鳝体内的胃瘤线虫种群组成中以体长较大的虫体 (4 0— 6 0mm)为主。胃瘤线虫种群在宿主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线虫种群平均丰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0.
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发达国家(20%~50%)相比,幽门螺杆菌的发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率较高(约80%),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种细菌一般是幼年时期通过摄食而感染,除非进行特异的抗菌治疗,否则将终身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