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乙型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流感高发的季节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儿童是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易感、高危群体。乙型流感病毒虽然抗原变异性较弱,但仍可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因此对于儿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免疫疗法等角度出发对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特点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对乙型流感病毒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了解儿童乙型流感病毒的感染特点,为儿童乙型流感的预防及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2.
摘要:肥胖症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其中导致肥胖的最主要因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肠道菌群是涉及肥胖和代谢紊乱的环境因素,肥胖动物和人类患者表现出了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改变。这种菌群失衡能影响机体能量平衡、炎症和肠道屏障功能等,进而影响代谢。研究显示益生菌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肥胖。改变肠道菌群可能会成为预防或控制肥胖的有效疗法,该领域尚处于早期阶段,相关数据仍有限。本综述旨在总结最新的具有减肥功效益生菌的实验研究,帮助了解减肥益生菌的最新进展,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3.
西方化的高脂饮食方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肥胖人群。高脂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促进宿主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从而增加体重形成肥胖。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宿主能量吸收增加,肠道通透性和炎症增加,而有减肥功能的短链脂肪酸合成能力下降。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下丘脑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控制食欲,从而调控肥胖的形成。本文系统介绍了最近几年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的研究,总结了一些与肥胖形成有密切关系的肠道菌群以及其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了肠道菌群可以作为一个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有效靶点,可以通过在食物中添加有益菌或者通过菌群移植来治疗肥胖。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益生菌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肝脏miR-33和miR-122表达的影响。方法 18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肥胖组和益生菌干预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标准饲料、高脂饲料以及高脂饲料+益生菌合剂灌胃,自由采食及饮水,连续喂养6周。每周测量3组小鼠的体质量,6周后,留取小鼠血液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脂,安乐法处死小鼠,留取小鼠肝脏样本Hair-pin RT-PCR法检测miR-33和miR-122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肥胖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t_(2周)=3.985,t_(3周)=4.751,t_(4周)=4.380,t_(5周)=4.728,t_(6周)=4.112,均P0.01);益生菌干预组小鼠体质量较肥胖组明显降低(t_(3周)=3.694,t_(4周)=4.415,t_(5周)=3.752,t_(6周)=3.392,均P0.01);肥胖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10.850,t=7.024,均P0.01),益生菌干预组小鼠较肥胖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t=3.034,t=2.881,均P0.05),但与对照组仍有差异。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肥胖组小鼠肝脏miR-122的表达升高(t=9.170,P0.01),miR-33的表达降低(t=3.420,P0.05),益生菌干预组小鼠较肥胖组小鼠miR-122的表达降低(t=3.204,P0.05),miR-33的表达升高(t=2.070,P0.05)。结论益生菌干预能够影响高脂饮食小鼠肝脏miR-33和miR-122的表达,这可能是益生菌干预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肝脏脂代谢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间歇性运动对肥胖大鼠身体机能影响,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普通膳食组(n=20)和高脂膳食组(n=60),适应性喂养8周后,筛选普通膳食大鼠8只和高脂膳食肥胖大鼠32只,用于后续实验。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普通对照组(CS),普通饲料喂养,不做任何运动;高脂安静组(HS):高脂饲料喂养,不作任何运动;高脂持续运动组(HC):进行60 min/d×5天/周×6周;高脂长时间低频率间歇性运动组(HLL):进行30 min/次×2次/天(间歇6 h)×5天/周×6周;高脂短时间高频率间歇性运动组(HSH):进行20 min/次×3次/天(间歇3 h)×5天/周×6周,各运动组大鼠在跑台上训练强度均为25 m/min。6周后,各组大鼠称重、检测RMR、FBG、TG等生化指标,并测量体脂及肌肉重量。结果:实验前,各组大鼠之间RMR、FBG、TG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HSH、HLL、HC、HS组体重均明显高于CS组(P<0.05)。实验后,HSH、HLL、HC组RMR均明显高于HS、CS组(P<0.05),但HSH、HLL、H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S组体重高于CS组(P<0.05),HSH、HLL、HC组体重明显低于HS组(P<0.05),但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SH、HLL、HC组之间PF、EF、PF/W、EF/W均明显低于HS组(P<0.01),而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大鼠GM、Q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SH、HLL、HC组之间GM/W、QF/W高于HS组(P<0.05),而HSH、HLL、H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SH、HLL、HC组FBG、TG均明显低于CS、HS组(P<0.05),但与HS组差异更显著(P<0.01),而各训练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周不同强度间歇性运动对肥胖大鼠体成分产生了良好的干预效果,且短时间高频率间歇性运动(HSH)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探讨奥利司他联合维生素E对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代谢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进行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61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奥利司他联合维生素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排卵率、妊娠率、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 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3个月后,FINS、FPG、TG代谢指标均有所变化,且变化规律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IgA、IgM、IgG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IgA、IgM、IgG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LUFS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奥利司他联合维生素E治疗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代谢水平,提高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排卵率、妊娠率,降低LUFS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7.
本文旨在研究黑木耳粉代替部分膳食对模型小鼠预防营养性肥胖的作用功效。试验选择5周龄健康ICR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K)、高脂组(HFD)、阳性药物对照组(PD)和黑木耳粉添加组(AH)。连续饲喂9周,检测小鼠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AH组小鼠体重、附睾脂肪指数显著降低(P<0.05);Lee’s指数、血清葡萄糖(GLU)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和肝脏指数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脏HDL-C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染色结果观察到AH组小鼠肝脏中脂肪细胞减小,脂质含量降低;附睾脂肪体积减小,附睾细胞形状较规则。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黑木耳粉干预有效改善了小鼠肠道中的变形菌门、螺杆菌属与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有显著预防小鼠营养性肥胖的功效,为黑木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腹型肥胖对平原就读藏汉族大学生心肺功能影响的差异研究。方法: 选取在校男性大学生96人,依照BMI和WC分类标准,分为藏族腹型肥胖组 (TA)、藏族对照组(TC)、汉族腹型肥胖组(HA)、汉族对照组(HC)各24名。使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和AV、PV、MVE、MVA、TVE、TVA等心功能指标。检测VC、FVC、FEV1、PEF、MMF、MVV等肺功能指标。检测身体形态学,血液和脂肪肝状况等基础指标。结果: 腹型肥胖对血压的影响:与TC组相比,TA组SBP显著增加 (P<0.01 );与HC组相比,HA组SBP和DBP均显著增加 (P<0.01,P<0.05 )。腹型肥胖对心功能的负性影响:与TC组相比,TA组AV和PV显著减慢(P均<0.01);与HC组相比,HA组IVSA显著增大(P<0.05 )。腹型肥胖对肺功能的负性影响:与TC组相比,TA组MMF和肺活量/体重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HC组相比,HA组FEV1、FEV1%、PEF、MMF、MVV、MVV%和肺活量/体重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相关性结果显示:TA组SBP与BMI、WC呈正相关(r均=0.6,P<0.05);MPAID与BMI、WC、WHtR呈正相关(r均=0.6,P<0.05);AV与WC呈负相关(r=-0.6,P<0.05);PV与BMI(r=-0.8,P<0.01)、BFR(r=-0.7,P<0.01)、WC(r=-0.7,P<0.05)、WHR(r=-0.7,P<0.05)、WHtR(r=-0.7,P<0.01)呈负相关;TVE与BMI呈负相关(r=-0.6,P<0.05);MVV与BFR(r=-0.9,P<0.05)、WC(r=-0.6,P<0.05)呈负相关。结论: 腹型肥胖可导致平原就读藏族大学生心肺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主肺动脉流速和最大呼气中段流量降低,收缩压增加。腹型肥胖对藏汉族大学生心肺功能影响存在差异,对藏族血压、室间隔搏幅和肺功能的负性影响小于汉族。藏族腹型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学指标与心肺功能呈负相关,其中BMI、WC与心脏功能指标相关性较为密切,BFR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相关性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79.
儿童超重肥胖率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升,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致肥胖环境是预防与控制儿童肥胖的可改变因素,包括食物环境和身体活动环境。作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家庭和学校所提供的食物/运动设施、教育和咨询服务、制定的食物/运动规则、行为示范作用、食物/运动相关的经济因素等,均与儿童的食物选择以及身体活动水平有关,并进一步影响儿童肥胖风险。既往关于家庭/学校环境与儿童肥胖的关系结论尚不一致,有必要进行现有证据分析和评价,为相关指南及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补充高质量的纵向研究设计,补充中国人群(尤其儿童)数据,并综合考虑不同层次致肥胖环境与个体因素交互作用对行为和体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目的:检索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家庭食物环境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检索1998—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国内限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结果:共检索出文献144 篇,共纳入8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证据,综合评价家庭食物环境与儿童肥胖的关系。家庭食物环境包括家庭食物可及性、家庭共餐情况、家庭成员营养素养等。塑造健康的家庭食物环境有益于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维系合理体重。结论:良好的家庭食物环境有利于塑造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但对儿童体重和肥胖发生率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