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微RNA(microRNAs)是一类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非编码RNA.近来,研究证实其可在肝脏不同类型细胞间进行传递,以调控靶细胞的功能,从而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在不同类型肝脏细胞间传递的直接实验证据--细胞共培养实验仍需考虑:不同类型细胞在共培养时的数量比例及miRNAs在不同细胞间传递的方向.miRNAs的胞间传递作为肝脏疾病病理机制的重要理论创新,在研究过程中仍需要考虑临床实践.本文对近期关于微RNA胞间传递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对相关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82.
Kai Lin 《中国病毒学》2010,25(4):246-266
Over 17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ar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HCV), a major cause of liver diseases. Current interferon-based therapy is of limited efficacy and has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and more effective and better tolerated therapies are urgently needed. HCV is a positiv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 with a 9.6 kb genome that encodes ten viral proteins. Among them, the NS3 protease and the NSSB polymerase are essential for viral replication and have been the main focus of drug discovery efforts. Aided by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potent and specific inhibitors of NS3 and NSSB have been identified, some of which are in late stage clinical trials and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current HCV treatment. Inhibitors of other viral targets such as NSSA are also being pursued. However, HCV is an RNA virus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plication and mutation rates and consequently, resistance emerges quickl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specific antivirals as monotherapy. A complementary approach is to target host factors such as cyclophilins that are also essential for viral replication and may present a higher genetic barrier to resistance. Combinations of these inhibitors of different mechanism are likely to become th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future HCV therapies in order to maximize antiviral efficacy and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83.
文昌鱼肝盲囊与脊椎动物肝脏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岩  张士璀 《遗传》2010,32(5):437-442
早期形态和胚胎学研究结果表明, 文昌鱼哈氏窝、内柱和肝盲囊分别是脊椎动物脑垂体、甲状腺和肝脏的同源器官。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文昌鱼肝盲囊与脊椎动物肝脏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揭示文昌鱼肝盲囊和脊椎动物肝脏具有同源性, 并证明文昌鱼中存在类似脊椎动物的GH/IGF (Growth hormone/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和TH/THR (Thyroid hormone/thyroid hormone receptor)信号通路, 为脊椎动物肝脏起源于文昌鱼肝盲囊样结构提供了分子水平证据。  相似文献   
84.
斑马鱼窖蛋白-1基因cDNA克隆及功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窖蛋白-1(Cav-1)是胞膜窖的主要结构蛋白, 可与多种信号分子相互作用, 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 其异常表达与多种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而在斑马鱼发育中的功能尚不很清楚。研究克隆出斑马鱼窖蛋白-1基因两个亚型的全长cDNA, 与其他物种窖蛋白-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 发现该蛋白在脊椎动物中非常保守。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发现, 在斑马鱼多个成年组织中窖蛋白-1的两个亚型均有转录表达。利用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检测组织或器官特异基因的时空表达变化发现, 过表达或利用Morpholino反义寡聚核苷酸(MO)抑制cav-1α的表达可影响脊索和体节的发育, 而过表达或MO抑制cav-1β可导致肝脏发育的异常;此外, 过表达或MO抑制cav-1α或-1β均可影响斑马鱼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 斑马鱼Cav-1在维持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调控胚胎的正常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傅芳  王利  字向东 《兽类学报》2022,42(1):85-94
为探讨牦牛肝脏生长过程中基因的表达特征,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HiSeqTM2500)对1日龄组(LD)、15月龄组(LM)和5岁龄组(LY)的健康麦洼牦牛肝脏进行转录组测序,并以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的表达量.结果 显示,...  相似文献   
86.
通过高糖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和去卵巢手术制备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大鼠肝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及意义。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延长,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DOVX组)肝组织IGF-1、IRS-1较其他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单纯去卵巢组(NOVX组)IGF-1、IRS-1 mRNA及蛋白表达较假手术对照组(NS组)降低;糖尿病组(DS组)IRS-2较NS组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但NOVX组与NS组IRS-2 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无明显差别。以上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可能与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87.
为了解水压转染法(hydrodynamics-based transfection,HDT)在小鼠肝脏不同肝叶的转染效率,将容量为小鼠体重的10%,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质粒pEGFP-C1含量为35μg/只的生理盐水溶液以0.4 mL/s的速度从小鼠尾静脉注射,于注射后不同时间取小鼠各肝叶制备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各肝叶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注射后12 h,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比例最高,从24 h起表达量逐渐减少,至48 h时各肝叶均基本难以检测出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在12 h观察各肝叶的转染效率如下:右叶、蒂状叶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约为22%,左叶、中叶、尾状叶约为15%取材部位不同会造成数据分析的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8.
蛋白质磷酸化是最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由于蛋白质的磷酸化形式可以被磷酸酶和磷酸激酶进行可逆的调控,所以在众多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对生物体内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的系统研究对于揭示生命科学的奥秘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软件以及磷酸化肽段富集方法的发展,利用质谱对生物体内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研究的技术逐渐成熟。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免疫器官,深入研究肝脏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形式对于理解其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迅速发展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肝脏功能的生物学研究中。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肝脏的生理及病理状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了解。本文综述了当前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肝脏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
张钰  付亮  鲁超  锁涛  宋陆军 《生物磁学》2014,(6):1005-1008
目的:建立一种能稳定获得高活力和高纯度原代小鼠肝脏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应用改良的Seglen 二步法原位灌注和机械离心分离肝脏细胞,并用改良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接种时肝脏细胞的存活率,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肝脏细胞进行Albumin 染色。结果:每只小鼠可获取肝脏细胞的总产量平均为1.35× 10^6 / g体重,肝脏细胞存活率> 90%。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前肝细胞直径为35.14 滋m± 4.35 滋m,肝脏细胞在接种后3 h基本完成贴壁;肝脏细胞接种后24h,所有肝脏细胞均强阳性表达成熟肝脏细胞标志物Albumin,肝细胞纯度> 95%。结论:改良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能稳定获得高产量、高活率及高纯度的小鼠肝脏细胞。  相似文献   
90.
<正>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找到了汉族人和肝硬化相关的肠道菌群的遗传特征,为检测晚期肝疾病提供了方法。该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目前,部分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患者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尽管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在终末期肝硬化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但一直缺乏肠道菌群和肝脏病变的确切关联证据。李兰娟院士及其科研团队通过收集181个来自于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其中包括98个中国肝硬化患者及83个健康中国志愿者的粪便样本,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深度测序及关联分析研究,从中获得269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基因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