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人类口腔中定植的细菌有700余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生态学联系。牙周病和龋病是人类常见的由口腔常驻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牙周病是宿主的龈下正常微生物动态平衡被破坏,导致牙周袋的发生和牙槽骨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72.
刺参的趋光性以及对附着基颜色的感应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刺参的趋光特性和附着基颜色对其行为反应的影响,分别用平均趋光率(mean phototactic rate, MPR)和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 MAR)统计分析了刺参在100、50、10、5和1 lx共5档强度的光照和7种颜色的附着基(红色、灰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和绿色)下的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水平光场内,光源照度为100、50和10 lx时,光照度较强区与光照度较低区之间的MPR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光源照度为5和1 lx时,各区域之间的MPR无显著差异;不同颜色附着基实验时,刺参在黑暗和自然光照条件下,同种颜色附着基的MAR无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光照条件下,黑色和灰色附着基的MAR明显优于其他颜色的附着基,与蓝色、黄色及不放置附着基的MAR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颜色附着基的MAR由大到小排列为黑色>灰色>红色>绿色>白色>蓝色>黄色。表明刺参的趋光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呈负趋光性;平均聚集率较高的3种颜色的附着基是黑色、灰色和红色。  相似文献   
73.
中国松材线虫病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宏阳  叶建仁  吴小芹 《生态学报》2009,29(8):4325-4331
应用地统计学和克里格插值方法,分析了松材线虫病在中国的空间分布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松材线虫病在中国呈聚集分布.在全国和江苏、安徽、广东、浙江5个不同空间尺度下,半变异函数均为球形,空间依赖性距离分别可达10 1888°、3.4464°、2.1581°、3.08°和2.4376°.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有着2个明显的聚集分布区域,一个位于(30.5~32.5°N,117.7~120.5°E),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江苏、安徽大部和浙江西北部,另一个位于(22.5~24°N,113~114.5°E ),在广东境内.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早期空间分布自然扩散模型为R = 5.4743e0.4139t(R2 = 0.9204).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血栓模型大鼠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及血浆中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10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ig给予5gL-1的CMC-Na,100mg.Kg-1阿司匹林(Asp),42,21,10.5mg.Kg-1银杏叶提取物连续4w.建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观察药物时血栓形成的影响,比浊法观察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按试剂盒方法检测药物对血浆中NO,cGMP,PGI2的影响.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血浆中NO,cGMP,PGI2浓度,高剂量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组.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75.
微斑块变化是草原退化过程中的活跃成分。分析了呼伦贝尔克氏针茅草原逆行演替过程中微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提出了"养分聚集效应"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群落退化演替的加剧,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均表现为演替前期演替后期演替中期(P0.05)。从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变异系数和变异函数综合分析来看,10 cm×10 cm微尺度上,草原退化演替过程中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异质性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全碳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演替中期演替前期演替后期,全氮表现为演替后期演替前期演替中期,碱解氮表现为演替中期演替后期演替前期。草原退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在微斑块上的富积和迁移表现出尺度依赖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76.
多种中上层鱼类趋于在漂流物体下方聚集,人们由此发明了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来吸引热带金枪鱼类.FAD同时也能吸引其他非目标鱼种,如纺锤鰤,但它们被FAD聚集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渔业生物学数据,评估了纺锤鰤聚集在FAD下方的潜在动机.结果表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样本叉长范围为30.0~90.6 cm,优势叉长组为60.0~80.0 cm,占到总体的76.3%,说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以体型较大的个体为主;纺锤鰤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为65.7 cm,漂流物下纺锤鰤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样本的胃含物中发现常见小型随附鱼种,如细鳞圆!、长鳍鈟、六带!、鲣鱼以及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幼鱼,表明聚集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捕食其他的随附种类.纺锤鰤成鱼作为一种大洋性的捕食者,觅食是其游向漂流物最可能的动机之一,"饵料供应"假说和"休息点"假说可用于解释纺锤鰤的聚集原因.  相似文献   
77.
昆虫聚集信息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姜勇  雷朝亮  张钟宁 《昆虫学报》2002,45(6):822-832
昆虫聚集信息素是昆虫重要的信息化学物质之一,对昆虫的聚集行为有重要意义。近三十年来,国外鉴定了多种昆虫聚集信息素,主要成分为一些烃、醇、醛、酮、酯、酸、酸酐、胺以及腈类化合物,但其在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中的应用潜能尚未充分利用;昆虫聚集信息素的来源多样,除蛹外,多个虫态均有聚集信息素释放,有些学者甚至把一些寄主释放的挥发物作为聚集信息素的组分;同种昆虫,不同生理状态,其聚集信息素可以完全不同或同一信息化学物质的功能不同;但是,并非所有昆虫的聚集行为均为聚集信息素调节,利他素、性信息素以及报警信息素等其它信息化学物质均能导致一些昆虫的聚集。本文综述了5目17科55种昆虫的聚集信息素。  相似文献   
78.
张勇  谢丽源  熊丙全  曾明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233-2236
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Glon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孢子萌发率,增加菌丝生长长度。与对照相比,浓度为20%~100%的甲醇溶提物均可显著促进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80%甲醇溶提物效果最明显,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中含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溶提物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甲醇洗脱剂的浓度有关,当浓度为80%时,黄酮含量最高,对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相关性分析发现,溶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离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长发育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溶提物中黄酮含量越高,其对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长发育促进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79.
采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法和Taylor幂函数法分析朝鲜球坚蚧出蛰若虫在碧桃上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出蛰若虫在碧桃上呈聚集分布,分布以个体群形式存在。碧桃不同段位上的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均表明其为聚集分布,而Taylor幂函数法测定为上、中段均匀分布,下段聚集分布,综合分析其成因是各样地受害程度及垂直方向虫口密度差异显著所致。聚集均数λ值的测定结果表明,该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出蛰若虫自身的生物学习性和环境因素所引起。此外,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80.
基于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的过继免疫疗法已被证明是治疗恶性肿瘤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但是目前其在实体瘤中的应用依然有限。研究表明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对肝细胞癌来说是一种有意义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生物标志物,且已有利用第二代/第三代GPC3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构建同时表达GPC3 CAR、人源IL-7和CCL19细胞因子的第四代慢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并感染人T淋巴细胞制备靶向GPC3的第四代CAR-T细胞(GPC3-BBZ-7×19)。利用细胞计数、趋化小室、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比较其与第二代GPC3 CAR-T细胞(GPC3-BBZ)在增殖、迁移、杀伤以及亚型分布方面的区别,评估GPC3-BBZ-7×19 CAR-T细胞对免疫缺陷小鼠体内GPC3阳性的肝细胞癌腹腔移植瘤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与GPC3-BBZ CAR-T细胞相比,GPC3-BBZ-7×19 CAR-T细胞具备更强的增殖能力、趋化能力以及记忆干细胞(Stem memory T cell,Tscm)组成比(P值均0.05),而在体外特异性杀伤GPC3阳性的肝细胞癌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方面无显著差异。此外,GPC3-BBZ-7×19 CAR-T细胞能够明显抑制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GPC3阳性肝细胞癌移植瘤模型。因此靶向GPC3的第四代CAR-T细胞(分泌IL-7和CCL19)有望比第二代GPC3靶向的CAR-T细胞更持久有效地对抗肿瘤,并产生针对肿瘤的记忆功能,为以后的临床试验提供了临床前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